女翻译家杨静远翻译之路的原因简析

摘 要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女翻译家杨静远的期待视野,通过其生活经历分析了她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因及选择不同体裁作品翻译的原因.

关 键 词 :杨静远 期待视野 翻译 原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翻译历来不受人重视,通常大众只知道一些名家和外国文学名著,对某些精彩片段和对白如数家珍,但是一提到译文的翻译质量和译者,就一无所知.这种现象说明文学翻译的地位很低,尤其是译者在读者眼里更是隐形的,所以有必要对译者做一研究.

一、理论依据

接受理论是从读者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充满了“未定处”和“空白”,是一个未完成的、多层次的图式结构.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则依赖于读者的“具体化”.

1.接受理论的形成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接受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Hans Robert Jauss(1921)和Wolfgang Iser(1926).接受理论完全吸收了Roman Ingarden(1893-1970)的现象学和Hans Gee Gadamer(1900-2002)的阐释学的主要概念和其他一些理论的观点.1967年,Jauss发表的宣言性论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标志着接受理论的诞生.事实上,接受理论突出的是整个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革命性地把文学研究的重心从文本转向了读者,提升了读者的地位.

2.接受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接受理论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存在着两个阅读交流的过程:作者――原作――译者(原作读者),译者――译作――读者.传统的翻译研究和传统的文学评论一样,把重心放在作者和原作身上,译者根本就是隐形的,不存在的.根据接受理论,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我们就应该把研究重点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的两个阅读活动中,译者(原作读者)和读者都应是研究重点.

3.期待视野

Jauss宣告创立接受理论之前,修改了迦达默尔关于文本和读者的“视野融合”的概念,而后就提出了“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接受文学活动中原先就有的经验、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综合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金元浦 1998).

因此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女翻译家杨静远及其期待视野进行研究,探讨其走上翻译之路的原因和她选择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

二、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女翻译家杨静远

1.杨静远简介

杨静远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女翻译家.但有关杨静远的资料却非常少,人们对她的名字是陌生的,对她的研究更显得十分困难.

杨静远,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博览中外作品.”从《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对杨静远的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1941年杨静远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在校期间就开始了翻译和写作.1945年赴美就读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研究生,主修美国文学,兼修俄语.1948年毕业回国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任讲师.曾在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部任编辑、编审及编委职务.1987年退休.主要译作有:斯拉维支《森林的女儿》、阿普蒂克《美国黑奴的起义》、康捷尔《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合译)、康拉德《哈丽特塔布曼》、《勃朗特姐妹研究》、《夏洛蒂勃朗特书信》等(马良春,李福田,1991).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出版于1991年10月.此后,杨静远又陆续翻译了玛格丽特勃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合译)、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格雷厄姆的《杨柳风》、狄更斯等著的《英国名家童话――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等.

2.杨静远走上翻译之路原因分析

杨静远不仅是一个翻译家,还是一个作家.她的《让庐日记》纪录了她从1941至1945年在武汉大学期间的生活、对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她的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心路历程.《写给恋人――1945-1948》则通过写给爱人的情书,真实纪录了她在美国的学习、对俄语学习的执着、对中国革命思想的转变.通过这两本著作,我们可以看出杨静远走上翻译之路是受到其兴趣爱好、家庭、社会和学习经历等的影响,而其期待视野的形成也是与其生活和学习经历分不开的.

(1)家庭的熏陶

杨静远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杨端六和母亲袁昌英在当时都是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人物.杨静远的父母都在武汉大学任教,是有名的经济学家.“父亲杨端六任教经济系,做过法学院院长、教务长.母亲袁昌英任教外文系,是‘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杨静远,2003).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杨静远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至于走什么样的道路,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她影响很大.父亲对她的学习严格要求,对她的将来寄予厚望,“母亲之于我远远超越一般的母女关系.她不仅是至爱至亲者,还是谆谆善诱的师长,人生道路的启蒙者,是我心仪文学的领路人.从她那里,我继承了文艺的基因.她把我当作文学幼苗悉心培养,助我编织起绚烂的写作梦.”(《让庐日记》前言)父母的鼓励和培养使她从大学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和外国作品的翻译.从1941至1945年的大学4年间,杨静远把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经历都记在日记里,既为她的写作积累素材,又锻炼了她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一个优秀的译者而言,光有兴趣和决心是不够的.译者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日积月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两点杨静远同时拥有.曾经一度,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会外语,任何人都能做翻译家,这也说明人们并不重视翻译这一行业.实际上著名的翻译家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译作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翻译家朱生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经过了这么多年仍受读者的欢迎.杨静远在武汉大学攻读英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系读研究生,主攻美国文学,对英文和西方文化有相当研究,作为译者是有很大优势的.大学期间杨静远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并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练习,还有习作发表在刊物上,因此对文学的喜爱和家庭的熏陶都使她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大学期间,杨静远喜爱话剧表演,擅长美术和声乐,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在学校里是活跃的文艺分子、艺术上的佼佼者.这些无不显现出她的文化修养和底蕴.

(3)政治思想的转变

杨静远在毕业前已有机会接触“左倾”青年.尽管受父母治学思想的影响,杨静远大学时远离政治,只问文化学习,但“左倾”青年们的言论和他们的革命刊物还是使她开始认识并接触到了中国和革命思想.之后在去美国学习前的一段时间里,她边工作边学习俄语,说明她潜意识中想接触了解.1945年至1948年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坚持辅修俄语,同时看一些进步文章,和一些进步人士交流.这时,她的思想开始倾向同情,甚至不畏反共黑暗势力在学校刊物上公开发表反对反共文章的言论.这一点从杨静远给恋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对恋人思念的同时,深深关心着国内的局势和人民的困苦.恋人的革命立场和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她,以致到了1948年,杨静远毅然选择回国.这段经历对她以后走上翻译之路很关键.

此外,因为国家需要,杨静远被分配到出版总署编译局做俄文翻译,后又到人民出版社外国史组做编辑.这都是国家分配和组织的需要.实际上杨静远上学时就翻译了作品并发表,因此做翻译和编辑工作也部分满足了她的心愿,只是还没有实现她的文学梦.

3.杨静远选择不同体裁作品翻译的原因

杨静远在她的翻译经历中选择了不同体裁的作品来翻译.她翻译过政治人物的传记、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作家的传记及书信资料进行过编译研究,翻译过儿童文学作品等.这些作品体裁各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和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及译者个人的期待视野、生活经历分不开.

(1)1960年,经组织安排,杨静远虽身为“”,仍被喜爱翻译、爱惜翻译人才的领导留下成立了翻译小组,合译了《马克思传》和《马恩传》等书.这一时期的翻译属于政治性任务,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这一期间的翻译不是杨静远个人所能决定的,完全是组织的选择.

(2)“”结束后,杨静远被调到社科院外文所新成立的外国文学资料研究室.这个机会使她能够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她选择了大学时就喜爱的勃朗特姐妹来研究,并翻译和编辑了一系列有关勃朗特姐妹的传记及书信资料.她为什么偏偏选择女性作家而不是其他男性作家来研究,是和她自己的女性身份、勃朗特姐妹作品当中反映出来的反抗对女性的压迫歧视的女性抗争精神分不开的.杨静远的敢爱敢恨的性格,也对她翻译作品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她这种性格可以在她的《让庐日记》和《写给恋人――1945-1948》中反映出来:对文学和翻译的执着、家人的反对和在国外学习异地相隔都阻挡不了的对恋人的狂热爱情、在国外黑暗政治势力下敢于表达自己爱国和同情的政治思想、“”时期因为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看法而被划为“”.她的这种性格使我们不难看出她为什么青睐勃朗特姐妹的研究及其传记的翻译.

(3)杨静远最有名的是她的两部儿童文学译作:《杨柳风》和《彼得潘》.杨静远翻译的这两部儿童文学著作非常受家长和小读者的喜爱,译本文字优美流畅绝不亚于原著.她之所以选择儿童文学来翻译是有原因的.第一,杨静远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彼得潘》.而对于《杨柳风》,杨静远则喜欢它那种英国的田园风光似的场景和那些很有趣的拟人化的小动物.第二,在翻译《彼得潘》前,杨静远就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不能继续工作,这造成了她心灵和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为了减少她的痛苦,杨静远的爱人帮助她选择了她小时喜爱的《彼得潘》,这部作品文字简单,好读.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翻译,合译出了这部儿童文学名著.而《杨柳风》则是在杨静远白内障手术后一个同事推荐给她翻译的.第三,杨静远共翻译了儿童文学作品3部,都很受欢迎,这也说明她热爱儿童文学,童心未泯,还有她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对孩子的爱.

三、结语

本文通过女翻译家杨静远生活学习的经历分析了她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因:既有家庭的熏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思想上的转变,还有国家对她这样的翻译人才的需要等原因,都使她走上了翻译之路.同时还分析了她选择不同体裁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由于当时历史特定时期决定了她前期选择政治性较强的作品翻译,中期对作品的选择是由于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的原因,而后期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和爱好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

对女翻译家杨静远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以后研究、评论和理解其译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其他翻译实践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不足之处是没有深入挖掘杨静远的女性译者的身份,这个话题有待下一步继续探讨.

注: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项目编号:RWSK09-Y28.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马良春、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杨静远译:《杨柳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杨静远:《写给恋人――1945-1948》,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杨静远:《让庐日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李洪辉,女,1972―,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类似论文

杨致远拯救雅虎?

杨致远重掌雅虎,将上演门户对搜索的绝地反击,还是为这场已经强弱分明的竞争画上句号?答案将很快揭晓Google与雅虎之争,这场。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量:153898 点赞量:32300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1915 11―2009 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3912 点赞量:32346

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时代

也许我们永远不该轻谈霍克思与杨宪益之译本孰优孰劣 当我们多少了解了一些译者的命运时,就更不该妄加评判 11月23日,95岁的杨宪。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0630 点赞量:5599

走国际之路站得高看得远

成功的企业拥有自己成功的法宝,与众不同的魅力源于自己独特的经历,在竞争日。
更新日期:2024-5-26 浏览量:69968 点赞量:15665

学习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教育实践中,什么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学生当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其他因素?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
更新日期:2024-10-19 浏览量:130068 点赞量:27724

自查自纠之路还能走多远

自查自纠饱受质疑2011年6月8日凌晨,网络上一则名为《温州附一、附二院医生回扣重大黑幕:江西济民可信药业醒脑静注射液三月份。
更新日期:2024-7-16 浏览量:93292 点赞量:20393

杨占勇不走寻常路

1998年,杨占勇创建了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10余年高速稳健的发展,现已成长为资产总额超过30亿,拥有5000多名员工。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28297 点赞量:2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