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自觉

宋元(以下简称宋):我最近读了你的新著《大号叫人民》,由此想到一些问题,想来问问你.我首先觉得这是一种又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文体,既像笔记小说,又像人物随笔,小说的元素,散文的元素都有,要归类还有些麻烦,它算是小说呢还是散文?


何立伟(以下简称何):如你所言,它确是又有小说元素又有散文元素.因为都是写的人物,而且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只是为尊者讳,隐其名,又将所述之事略加文学点染,故有小说笔法,但又是记人散文,一个个人物的生存命运,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与生活立此存照.照我想,它就是散文,只是用了些明清笔记小说的笔法而已.散文是真实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我所记是实,故不能称为小说.如果它在文体上有些模糊,我倒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小说散文除了虚构与否上有篱笆,余则相通,本无鸿沟,打通来更显得“文无定法”.多文本嫁接和拼贴,本也是当作的一种趋势.如韩少功的《暗示》,你说它是小说也可,随笔也可.

宋:你写了几十个人物,都是社会各阶层的,尤其大多是社会底层人物,你好像对他们颇有体察,为什么要选择他们作为叙事的主体?另我还觉得,你这本书的写作态度非常老实,有点去尽铅华,还原本色的质地.这种所谓老实的写作态度,我个人非常欣赏,也觉得是现在很多作家所缺失的.

何:对,我所写之人,大多在生活波澜中起伏挣扎,他们的个人经历特别有时代的命运感,他们的起落沉浮,乃是真的人生,非“向左走,向右走”的小资们所能比拟.他们是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的根基.这个根基稳不稳,由时代给予他们的命运所决定.因此他们不当被漠视.他们的真实,才是这个社会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所以面对这样的真实,你的态度只能是老实.既不丑化,亦不美化,还原生活跟命运的质感与鲜活,才是正确的书写.而且我叮嘱自己,万不可居高临下,这个世界是没有上帝的.

宋:我有同感.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也包括影视作品,并不直面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历史和社会存在,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于是生活被歪曲,被误导,或者夸张其恶,或者粉饰其善,并且也见不出作者的社会良知和人格高度.

何:其实老话讲得好: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人情练达”即是在生活中历练,在社会中磨砺,在命运中浮沉,方才可以获得的人生经验,和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同感悟.现在有很多作家就是过过书斋生活,自甘边缘.好处是人格上有清守(也难讲),坏处是与真实的生活阕隔、游离,不人情练达,非感同身受,于是写出来的文章于社会无关痛痒,只是纸上烟云,无根锦绣,拿鲁迅的话讲,是“心造的幻影”.所以一个作家能否成器,最终还是取决于生活的底蕴,取决于他对生活的观照和感受.像沈从文说的,是否读了“社会这本大书”.

宋: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觉得《大号叫人民》里的文字,非常简洁、传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字美感.而且你把文言虚词和方言结合在语言里,形成一种很特别的味.我以为在审美上是非常中国的,有气韵,有风骨,有余响.是有意为之的吗?

何:是,有意为之.我对汉文字有一种敏感,也有一种敬畏.我也尝试过用那种不太想事的翻译体的“洋气”文字来叙事,但终觉得一个中国的作家还是应当珍视自己的母语,应当在书写中努力发掘汉文字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学除了用字精炼,传神写照,墨趣依依,而且描人叙事,均用白描,这个手法现在很多作家忽略了,因受外国文学叙事方法影响太深之故.而我在书写中要回归传统,把民族性民间性的言说方式融合起来,写成你所说的“非常中国”的文本.含蓄蕴藉,雅俗共赏,文香墨韵,在当代文学的语境里回归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意趣.

宋:文学是有个水土问题.泥古固然不足取,拘洋同样不可观.关键是要有一种与本土文化和母语相融合之后,既现代,又传统,而且水土相适的文学范式.很中国,同时很世界.中国文人里多假洋鬼子,当然也有拖辫子着马褂的,都不足取.穿唐装而又有一张现代的脸,或许要中看一些吧.

何:我最近听到一个名叫范中沛的人做的音乐.其中有些作品,加入了地方戏曲的元素,极土,又极洋,极民间,又极现代,非常好听.觉得这类作品特别有“根基”,有一种几千年的声音在今日的语境之下发出锵然的新声,意韵深长.不是简单的嫁接和拼合,而是融入了作曲者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心声.这种探索是很有价值的.莫言说他要大踏步后退,退回到民间,就是一种响亮的文学立场.我很赞同.这说明中国作家的本土意识的觉醒,是建立在纵观世界文学的视野之上的.不是井蛙之声,不是自欺欺人.

宋: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过去也有过这种口号.但那是在文化封闭的语境中提出的,是坐井观天的自我谵妄.现在提出,则是大观照大融合大冲撞的前提下产生的,属于中国文学新的自觉,意义迥然不同,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何:但是光有觉醒还不够,关键还是要有作品.80年代提出“寻根”说,紧随其后的是有一大批坚实的作品来支撑.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宋: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中国当下的主流生活其实就是经济生活.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颠覆着社会的价值理念.而大多的作家们事实上离这样的生活相距甚远,被排斥在边缘.这也是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当代生活和时代本质的重要原因.我看了你去年在《人民文学》上开的专栏“生活在别处”,写你在海南、上海和北京的生活.你似乎喜欢游走,在不同的人群和城市中获得不同的人生感受.而且你觉得一个作家,见识比什么都重要.你深入了你所谓的“主流生活”了吗?能聊聊这些年来你的个人情况吗?

何:很遗憾,我也是相当边缘的.即使我参与过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经济活动,我和一些商人在一起,我的心灵也仍是边缘的.我在迎接一些事物,也在排斥一些事物.这是由人格深处的一些东西决定的.但我确是看到了很多事情,耳闻了很多事情,也经历了很多事情.这形成了我个人的阅历和识见,比读了很多书都宝贵.事实上,生活远比书本要精彩.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作家写当代生活,总是想笑,为什么书写的生活比起真实的生活来要苍白浅薄呢?这些年,我跑了不少的地方,我在一些城市生活和工作过,只有生活和工作,你才可能体察时代,而不是观察时代.“观察”是靠不住的.而“体察”才会兴起你的喜怒哀乐,才会有一种生命的融入,你身上才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总和.我写过在海南、上海、北京的生活,那全是亲历的真实的生活.我自己写来,都有一种生活的沸腾感.我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我未来写作时的“后劲”.因为对于生活,我有“战略储备”.

宋:这种说法很新鲜呵.换句话说,比起那些靠书本来获得启发和灵感的作家来说,你经历的当代生活,会成为你日后的写作资源和灵感所在,是吗?

何:是.我心里一直暗暗的有一个念头,这些年里,我要趁着自己还能跑动,要多跑多看多体察,阅人阅世积累经验,做一个真正能对生活说话的人.我觉得,现在有许多的作家,对生活说的话,他自己都不会相信.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须得对生命有大感悟,才说得出这样透彻的话来.我觉得我还没到这个份上,所以我轻易不敢言说.

类似论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险恶的政治现实、活跃的时代思潮等因素促使这一时期文学。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4897 点赞量:31449

对文学自觉的评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48-01摘 要: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
更新日期:2024-3-4 浏览量:7963 点赞量:2620

“文学的自觉时代”的第一块里程碑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关键时期,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状态 曹丕的。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2066 点赞量:6496

自觉的生态文学与自发的生态文学

[摘 要]生态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其出现在中国不过短短数年光景;但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在中国。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9311 点赞量:13916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摘 要】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并没有文学这一独立的门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Ĉ。
更新日期:2024-11-21 浏览量:143015 点赞量:3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