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4-02

看惯了影视作品的人,不仅对“角色”这个概念非常熟悉,同时还习惯于对剧中的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在头脑中亦会产生很强烈的角色意识.诸如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哪些是群众演员,他们的功能各是什么,可以说对熟悉的影视作品中的这些呈现,人们可谓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然而,人们可能对有声音、有图像的角色意识很浓,但是对白纸黑字的文学作品往往缺乏清醒的角色意识,对各种角色所起到的功能更是辨识模糊.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时候,甚至包括许多教者,在教授文学作品时的角色意识并不很浓,尤其是对其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的忽略.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其作用进行一次理辩,以便学者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廓清视阈,对次要人物的功能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角色意识得到一次有效的强化.基于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了厘清,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社会背景的有力揭示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生活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你看着这部作品,就像亲身看到了当时的生活画面.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主要人物固然重要,但次要人物亦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在社会背景中担纲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随行的次要人物都在捧场架势――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至此,虚假的氛围得到了强有力的营造.这样一群小人物,固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整相同的,那就是自私虚伪、愚蠢无知、奴性十足.他们既为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虚伪愚蠢性格提供了典型局面,也展现了19世纪初丹麦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不难发现,在上述案例中,《皇帝的新装》中的“随行者”所呈现出的特性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在这些次要人物身上,体现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作用,社会正是由于有了这么“一群人”才显得那么完整,社会主题的投射性才显得那么全面.由此可见,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情节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大多数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进程是依赖于情节推动的.那么,情节本身的进程又依赖什么呢?我想,大多是指作者根据表达需要设定的一套关联性,如象征事物、人为的情节分岔、人物心理、以及一些作者有意穿插的细节和线索等.“人物是情节的制造者”,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常常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常常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经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同,推进情节开展.他们的呈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如《孤独之旅》,在芦荡这样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父亲杜雍和的作用,在其“见证”下,深入细致地描写杜小康的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由于杜家生意失败,杜家父子不得已买小鸭到异乡芦荡去放,在初到芦荡时,他们对当地并不了解而遭遇波折.有一次的暴风雨中,刚到此地的鸭群被暴风雨惊吓而走散.在这其间,作品经过父亲杜雍和的眼睛,“直击”了儿子的经历片段,突出地塑造了杜小康坚强性格的擅变过程:由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抵达芦苇荡时的害怕,胆怯,再到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进而到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最后到那天雨后天晴的坚强. 父亲杜雍和的确是个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候呈现,流露出重要的表情(沉着脸――装镇静――不再乱发脾气),做出重要的表率(“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得出重要“结论”(“下蛋了,下蛋了等”),逐步把事情推向.

三、主要人物的有力帮衬者.“帮衬”,顾名思义,就是帮忙、衬托的意思.就一篇文章而言,不能只是主要人物唱独角戏,他需要的次要人物的有力帮衬.换言之,就是经过对其别人物、事情的叙说和描写,来烘托主要人物.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愈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愈加鲜明”.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能够将本来单调的故事情节烘托得活灵敏现,凸现人物质量,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明晰.在《杨修之死》一文中对夏侯的描写,就是充分发挥了其烘托作用.文中通过对夏侯的收拾行装的描述,将杨修的恃才放旷的特性展现无遗.殊不知军营之内的号令岂同儿戏,因此同时也为其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里经过对次要人物夏侯的简单描写,就把主要人物杨修特性清晰地烘托了出来.可以说在这里,夏侯帮衬作用可见一斑.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帮衬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仿佛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不同判别,从侧面有力地烘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经过次要人物的烘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性,使文章更委婉、更客观、更有力.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主要角色固然重要,但次要人物的帮衬作用亦不可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当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笔者所阐述的方面难免挂一漏万.相信通过这样一次辨析,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对文学作品中各种角色都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会对次要人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真诚地呼吁:作为教者要真实地走进教材,深入地钻研教材,要竭尽全力让教学之路由缺失走向完满.

类似论文

培养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文化意识

摘 要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写作文化 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培养文化意识,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
更新日期:2024-6-18 浏览量:82418 点赞量:18532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女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自我风格,我们在她的诸多作品中能够品味到较为强烈的女性意。
更新日期:2024-6-18 浏览量:81925 点赞量:18288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重树

摘 要:随着世界文学史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功能越来越广泛,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在文学的发展中更加明显 通。
更新日期:2024-7-18 浏览量:94741 点赞量:21043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822 点赞量:22618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97 点赞量: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