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心理机制养成策略探究

摘 要 :语感一直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谜,本文运用图式理论对语感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并从语感积累、语感分析、语感图式三方面探讨培养语感的具体教学策略,期冀对语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语感;心理机制;语感图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15—03

一、引言

语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感和语感教学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热点,语感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重要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学理论的介入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回归到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目前最前沿的语感研究在努力阐释语感的心理机制,本文试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运用图式理论对语感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语感的教学策略.

二、语感的心理机制

李海林认为“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1].由此可以看出,李海林是利用“同化”“顺应”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语感的内部机制.杨金鑫认为“语感是一种认识图式,即主体根据一定的情景激活已有的语感;进行言语理解或生成的操作,在言语活动中或强化或修正或增补原有的语感图式”[2].他明确指出语感运行的内部机制是一种不断生成变化的语感图式.

所谓语感图式,就是主体在言语活动中预先存在的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就是一种言语心理结构[3].

语感的心理机制就在于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加工作用,语感的培养就是要在学生心理世界中形成这种对言语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图式结构.语感图式是语感生成的基础,是言语主客体的,言语主体通过语感图式来理解言语客体,语感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旦个体感受到外界刺激时,立即自动将外来信息纳入原有的图式结构的恰当位置,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同化.而当图式结构对外来的信息无法组织时,个体通过调节自身内部结构以适应新的信息,即所谓的顺应.同化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顺应则是以客体为中心,同化对言语主体的图式结构是量的积累,顺应则使言语主体的图式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它突破自我中心的狭隘思维,改变自身来接受新的信息.

鲁迅的《秋夜》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章一开头便给读者一种空阔孤寂的画面,接着“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因为有开头那句作铺垫,在读者的心理图式中已建构了这幅冷清的画面,通过后一句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文章开头不直接写有两颗枣树,而只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单调反复,无奈孤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后一句是为了强化前一句的意蕴,这就是语感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同化,两句话构成了两幅画面,但画面背后蕴含的深意是一致的,让读者通过同化不断巩固自己的语感图式.

许多关于图式的理论都强调应用图式去同化新的知识.但是安德森等(Anderson & Pearson,1984)认为,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他的图式,从而去接受那些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告诉一个人新的信息之后,他是有可能去改变他的图式的[4].例如,告诉学生,今天的语文课原安排的《荷塘月色》不上了,改为上《烛之武退秦师》.学生便会在他的语文课安排憧憬的图式中,改变原有的图式结构,重新安排增加新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要对新的信息进行检查,新的信息是否和已经存储的信息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他就会或者拒绝新的信息,或者修改已有的图式.如上述的语文课教学内容的改变,有的同学则一时无法适应,拒绝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做其他的事情.而有的同学则把《荷塘月色》预习的内容暂时放到一边,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中,这就是顺应.

语感图式的建构是语感形成的关键,语感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感图式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中语感的养成策略

语感的培养其实就是主体利用语感图式对言语材料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一方面是输入的言语材料激活主体原有的语感图式,与原有图式同化,自动将新的信息与原有要素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输入的言语材料超出主体原有的语感图式,主体经过调整,顺应新的信息,优化原有的语感图式.以此为出发点,本文试图从语感的心理机制角度探讨培养语感的可操作性的有效策略.

(一)语感的自我积累——养成语感的基石

运用语感的同化机制,通过输入言语材料、经典阅读、美读、写读等途径增加、扩展学生的语感图式,培养学生语感的自我积累能力,是塑造语感的有效教学策略.

1.i+1原则与经典阅读结合

Krashen认为,语言材料的难度比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能力稍微高一点,最有利于外语习得,这个难度描述为i+1[5].语文语感教学同样应遵循i+1原则,“i”指学生原有的语感图式,“+1”是输入的言语材料超出原有的语感图式.

Harmer将输入分为“精调输入”(finely—tuned input)和“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前者主要供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重点是形成产出技能,后者用于学生的无意识习得,主要用于培养接收能力[5].教材就是精调输入,而教材外的言语材料即粗调输入,如书刊、杂志、广播、报告、文学作品等.教材乃是言语材料的精粹,让学生有效快捷地学习最基本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精髓,但教材毕竟是静态的,且知识之浩瀚绝非教材所能详尽的,所以粗调输入是必不可少的.粗调输入能增强言语的复现率,既促进学生巩固吸收课堂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诸多未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扩充学生语感结构.


精调输入历来倍受重视,而粗调输入占据学生的时间远比精调输入要多.若粗调输入的知识消极不健康,易将学生引入歧途,所以应提倡经典阅读,经典阅读能夯实语感主体的文化根基,弥补了精调输入与粗调输入的缺陷,达到二者的平衡.学生阅读经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且强化了同化的次数,优化了语感图式,语感能力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通过经典阅读增强语感自我积累能力的表现.如语文课堂上老师讲解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可以拓展延伸李白的有关“月”的诗句,可以将诗句展示在多媒体上,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等,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将其他诗人的有关“月”的诗句展现,一同积累、比较、鉴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有关月的诗句的语言感知能力日益积累、逐渐增强,同时也习得了语感自我积累的方法,这正是i+1原则与经典阅读结合的体现.

没有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便无法形成语感.广泛而有正确导向性地涉猎各类文章是语感培养的基础手段.

2.美读、写读相结合

言语材料的输入只是培养语感的根基,王尚文说“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最主要的就是出于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6].可见增强、巩固语感,读是必不可少的.

洪镇涛提出了美读感染法,即指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7].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领略文章的风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朗读,在饱含情感的朗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可见美读是倾注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带着特有的感情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通过美读,教师可有效检测学生的语感水平,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和表达能力.读前应指导学生根据品读的心得,标示相应的诵读符号,如升调(↑)降调(↓)重读(▲)轻音(△)停顿(/)快速(一)慢速(——)等等.通过这些符号,学生可以在朗读时有意识的确定感情基调、处理轻重音、调整语速及停顿连贯等.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光有美读是难以形成稳定、深厚的语感.写读强调学生把自己对言语材料的所思所感,包括瞬间的灵感捕捉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便可发现自己语感的形成、发展的轨迹,养成随时记录语感心得的习惯对学生来说会是宝贵的财富.写读是用文字的形式将语感固着累积起来的重要途径.

将美读、写读有机结合,可以加深对言语材料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的敏度、深度、广度,使学生的语感逐渐稳定、强化.以下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师:运用了排比,然后使这个句子怎么样啊?

生: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充满了美的意境,然后我们再随着这个美,能不能再聆听一下美的歌曲,我们歌曲中的美在哪里,接下来播放一首歌曲,叫青藏高原,然后我们看到课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我们要模仿这个句子来写一段话

师:我们就聆听这么多,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八自然段,它是以什么开头

生:这腰鼓

师:一起读一遍,“这腰鼓”预备起

生: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师: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时间是两分钟

师:同学们有难度吗?觉得有难度的同学举一下手我看看,都没有难度

那么谁来回答一下,展示一下.好,这位女同学来说一下

生:贝多芬使宁静的气氛立即变得活跃了;使流动的时空立即变得静止了;使遥远的高原立即变得亲切了.

师:怎么样啊

生:(掌声)

师:很好,还有同学完成的吗?如果你还没有完成,咱们把它当做课外的一个作业继续写,好不好?掌握一下反复的特点,体会一下的这种气势,课余时间去写.

(执教者:卢瑞昌,2011年广西教师技能赛课,略有删选)

以上教学片段将美读与写读巧妙的结合,显然美读加深了学生对《安塞腰鼓》内容的理解及感情的升华,形成了初步的语感,而后紧接着让学生创作,将初步的语感固着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两者的结合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诵、齐读、朗诵比赛、叙写语感读书笔记等方式渗透、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

(二)语感的感悟分析——养成语感的催化剂

所谓的语感分析是指“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的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8]”语感分析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运用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作语言分析;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紧扣语境对语言进行的比较、品味和推敲的动态过程.

如鲁迅的《故乡》中,当闰土见到鲁迅,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等”这时鲁迅立刻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当年的闰土了,他之所以打了一个寒噤,是因为鲁迅原有的图式结构中并没有料想到闰土会称呼他“老爷”,他以为还是当年天真无邪的闰土.但是鲁迅通过调节自身内心的想法以适应闰土的这声“老爷”,鲁迅体悟到他和闰土之间已然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适应了新的信息,突破了原有的思维,这正是运用了顺应的机制.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语境,紧扣“老爷”这种称呼的变化,分析人物语言和内心的变化.将鲁迅内心图式的建构过程加以分析.

语感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增删法、改写法、联境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言语,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古有文人骚客聚集吟诗作对,众人对所赋的诗进行评议、修改、完善,互相切磋而乐此不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轻松、愉悦、的形式,运用语感的顺应机制,提倡“成立文字游戏小组,鼓励学生咬文嚼字.”以提高学生语感分析的兴趣为出发点,创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汉语的最基本元素和材料入手,组织成立“文字游戏”兴趣小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行正确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又活跃了集体文化氛围,营造了、合作的班级文化.“文字游戏”包括收集、编制广告词、名言警句、绕口令、歌谣、顺口溜、吟诗作对、俗语、谚语、歇后语、排序成篇、猜字谜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成组,通过小组内竞赛选举小组长、记录员,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把每次、每个组员的成果记录下来,然后将小组成员各自的及小组合作生成的“战利品”收集整理归类成小册子,挂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供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交流,组与组之间还可进行修改补充,“战利品”的形成及修改、完善就是进行语感分析的表现,可以借鉴洪镇涛老师和冒岩峻老师的方法. 洪镇涛的儿童创造技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比较典型的.如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对“绿”字的斟酌,正是“改一改,读一读”的运用.

江苏省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冒岩峻老师在《在“不言”处设疑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七种方法:在标点处设疑、在空白处设疑、在跳脱处设疑、在模糊处设疑、在虚词处设疑、在含蓄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充分利用艺术空白,鼓励学生咬文嚼字,勤于思考,乐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

两位老师的方法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通过补充原有的知识图式,重建新的认知图式,达到主体向客体的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这些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后利用“文字游戏”,巩固发展学生的潜力,长此以往容易养成研究语言文字的习惯,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令学生赏心悦目、激趣励志.在此强调一点,“文字游戏”必须依据不同的班级文化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文字游戏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健康的.无论是课内课外,说话作文,随时随地留心文字的推敲、品味,养成随时记录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逐步增强.

(三)语感的图式生成——养成语感的归宿

前面已讲述了,语感生成的过程就是利用语感图式对言语材料的同化、顺应的过程,语感图式是语感生成的,因此也是同化和顺应的桥梁.同化和顺应必须激活、扩充、优化语感图式,电教手段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电化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灵活,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感性材料,高效便捷地优化语感图式.通过视、听等感官的作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电教手段是以视听结合的电教媒体为主的多媒体优化组合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为视听觉对语言的接收与内译,即同化、顺应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对同样一份材料,光听,三天后的记忆率为15%;光看,三天后的记忆率也仅为40%;但如果视听结合,三天后的记忆率则为70—75%[9].可见电化教学创设了一个适合学生语感培养的语言环境.

浙江省省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利用电教培养语感”实验,成功开辟了课内外两条途径,较好地落实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可资借鉴.课内主要方法有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构建语感训练的主体环节.课外主要方法有:结合电教实施分组教学,建立“小老师”制度;结合电教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自办课间小广播台,承包学校的“小星星广播台”;组织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影视节目;设置音响图书角,向学生出借各类有声读物;组织开展“课本剧表演”、“赛诗会”、“即兴演讲”等活动;布置语感训练家庭作业,如欣赏指定的有声读物、录制自己的表情讲读、写听后感和观后感、进行词句与音响或画面的联想训练等[10].这些方法较为全面、可操作性强,为优化同化、顺应的——语感图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值得探索和借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受单一教学手段的限制,即便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味同嚼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是被动的、半懂不懂的,语文课沉闷低效.然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语文课堂大为改观.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可见,借助电教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语感图式、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的言语分析、鉴赏能力,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类似论文

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探究

现代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
更新日期:2024-11-7 浏览量:21544 点赞量:6380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才有“好习惯决定人生”之说 幼儿对社会生活不熟悉,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加之幼儿随意性较大,在小班幼儿教。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7731 点赞量:560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探究

2011年12月,某高校的一名大一学生丧失了生活信心,割腕未果之后跳楼而亡 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应深深地思考,这件事情ߎ。
更新日期:2024-4-18 浏览量:57719 点赞量:13483

煤炭企业销售渠道管理策略探究

摘 要:销售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煤炭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影响力较大。
更新日期:2024-5-26 浏览量:70934 点赞量:16150

农村小学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差异较大,有效地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劣势抵消、优。
更新日期:2024-7-18 浏览量:94997 点赞量:2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