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痛苦的艺术蜕变

读完《麦河》之后,脑海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仁山在小说中关于苍鹰虎子两次蜕变的传神描写.在“生命的黑河”这一节,关仁山借助于盲人白立国之口,对于虎子的两次蜕变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凭啥虎子能成为鹰中之王因为它经历过两次蜕变啊!一般的苍鹰,都是一次蜕变,它到中年的时候,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它的爪子不再锋利.别说抓兔子,就是老鼠都抓不动了.它尖尖的嘴巴又弯又长,行动不便,常常碰到胸膛.翅膀都钙化了,变得特别沉重,几乎压得它喘不过气来等蜕变也是很难的等它必须用头抵着坚硬的岩石,一下一下地反复磨擦,直到把老化的皮磨掉.这期间,啥都不能吃,只能凭一点泉水、雨水来度命等再拿嘴巴把爪子老化的指甲一层层拔掉.指甲锐利了,就开始最后的搏斗.用新指甲一根根剥掉钙化的羽毛,那是要见血的等虎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在鹦鹉山有一次蜕变,八十岁的时候,创造了一次奇迹,完成了又一次蜕变!它一次比一次飞得快,飞得高!

虎子的第二次蜕变更为惨烈.它没有飞到高高的山岩上筑巢,而是回归大地.等虎子这次蜕变,在土窝里筑巢,三个月整天吃土,笨重的嘴巴掉了,长出了新嘴巴,又一根根拔掉老化的羽毛,长出了新羽毛.凭我的感觉,虎子这次蜕变之后,飞得更高了,力量更大啦!像是神助啊!

从如上的形象描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苍鹰生命蜕变之艰难痛苦.只有在进行过这样的生命蜕变之后,苍鹰那高贵的生命才能够获得新的生机,才能够得到自然的延续.应该看到,苍鹰虎子的形象,在《麦河》中,既是一个实写的形象,但同时却也有着十分强烈鲜明的象征意味.在我看来,《麦河》的思想艺术成功,与小说所拥有着的强烈象征意味,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系.最起码,关于苍鹰虎子两次生命蜕变的描写,就具有着丰富异常的象征意蕴.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用“艰难痛苦的蜕变”,来作为对于《麦河》思想艺术成就的一种精准概括.我以为,这“艰难痛苦的蜕变”最起码具备着以下三个层面的思想艺术内涵.

首先,是指关仁山凭借着这部厚重异常的长篇小说,最终实现了自己小沈创作道路上一种艰难痛苦的艺术蜕变.我很早就阅读过他“三驾马车”崛起时期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比如《大雪无乡》与《九月还乡》.而且比较认真地阅读过他此前的一部长篇小说《自纸门》.令人遗憾的是,《白纸门》虽然在文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在小说艺术上却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叙事结构的凌乱与焕散、一些人物的设计与故事的构架相当地不合理等.带着这样的一种前理解进入关仁山《麦河》所营构的艺术世界,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关仁山确实如同他笔端的苍鹰虎子一样,实现了一种艰难痛苦的思想艺术蜕变.在《麦河》之中,关仁山不仅有效地克服了此前的艺术弊端,而且还切实实现了一种思想艺术的自我超越.母庸讳言,我这里强调肯定的,正是关仁山在《麦河》中可谓是煞费苦心的叙事设计.具体来说,小说采用的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在一部长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虽然较之于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方式具有更大的叙事难度,但还是比较常见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仁山在《麦河》中的叙述者白立国,居然是一位摸得着但却看不见的盲人.让一位盲人来担当长篇小说中的叙述者角色,就我有限的阅读来说,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况且,如此一种叙事方式较之于寻常小说难度要大得多,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件事情.既然把盲人设定为小说的叙述者,那么,怎样有效地克服他的看不见这一叙事难题,自然也就成为了关仁山必须解决的问题.显然,正是为弥补自立国身为盲人视而不见的缺陷,才有了苍鹰虎子的出场,才为虎子预留出了充分施展能力的艺术空间.按照小说里的交代,这苍鹰虎子不仅具有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情形都完整无误地全部转述给主人白立国.正因为有了苍鹰虎子这一形象的存在,所以盲人自立国才得以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叙事使命.

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增加相应的叙事难度之外,关仁山为什么非得要设计这么一个特别的叙述者呢就我的理解,作家如此一种特别设定,应该与小说艺术题旨的传达有必然的联系.应该注意到,正因为自立国是一位看不见的盲人,而虎子是一只年将百岁的苍鹰,所以,关仁山才能够具有信服力地赋予他(它)们某些常人所不可能具备的超凡能力.比如,盲人白立国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墓地与那些已经死去了的亡灵进行对话.能够与亡灵进行对话沟通,就使得自立国可以在对话过程中把鹦鹉村既往的历史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叙事过程之中.而自立国自己,恰好可以充分利用此种功能顺利返回到过去的历史场景.其实,也并不仅仅如此,如果在细细地琢磨_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关仁山设定盲人为叙述者一种更深的意蕴所在.那就是,虽然白立国并不是明眼人,但他的心灵世界却是特别透亮的.目盲而心亮,他用心所看到的,不仅比正常人要多,而且还要更加高远一些.其中,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况味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再比如,苍鹰虎子不仅可以成为白立国的眼线,而且还具备一种预见未来的能力.或许有人会将关仁山如此一种特别的设定理解为类似于拉美小说的魔幻色彩,我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在我看来,虽然关仁山在《麦河》的创作中借鉴采用了若干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但从其认知把握现实生活的艺术思维方式而言,关仁山依然应该被看作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对于《麦河》中若干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我以为,我们应该用理解《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之类情节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我们并不能因为存在着太虚幻境之类的故事情节便否认《红楼梦》现实主义的艺术本质,同样也就不应该因为若干现代主义手法的借鉴运用,而否认《麦河》的现实主义本质.与其把关仁山关于自立国与苍鹰虎子身上的奇异功能的描写看作是现代主义的魔幻色彩,反倒不如把它理解为作家一种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大凡是优秀的长篇小说,都必须具备一种“顶天立地”的艺术品质.所谓“顶天”,就是指作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描写层面上,必须得想方设法从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跳身而出,具有某种超越性艺术品格,体现出某种形而上的思考特征来.所谓“立地”,就是指作家在小说的主体部分,用鲜活灵动的笔触对于日常生活进行生动的描写与展示.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关仁山的《麦河》可以被看做是一部“顶天立地”的长篇小说.其“顶天”,正可对应于作家关于自立国与苍鹰虎子的奇异描写;其“立地”,则可以对应于小说主体部分所讲述着的关于土地、关于鹦鹉村众乡亲的故事.

其实,在小说叙事方式的特别设定之外,关仁山在《麦河》中关于叙事时间的处理方式,也同样体现着作家某种艺术智慧的存在.整部小说共有五卷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五卷的名称居然分别是“逆月”、“上弦新月”、“望之圆月”、“吓弦残月”与“朔之逆月”.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时间方式,与小说所欲探究表达的思想主旨,当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按照关 仁山在小说后记中的说法,《麦河》是“一部关于河流、土地、庄稼和新农民的书”.既然是一部以中国当下的乡村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那么,其中关于种种农事活动的描写就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肯定还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无论是乡村世界中的农事活动,还是农民们的日常生活,都与月亮的阴睛圆缺,与月相的周期变化,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此相比,反倒是公元的纪年方式与乡村世界没有什么关系.关仁山之所以要刻意地采用月相的周期变化作为自己的叙事时间,其根本的原因或许正在于此.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叙事时间设定,不仅可以有效地凸显出某种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而且更能够通过时间的变化,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征说明小说故事情节的起伏涨落.在叙事时间的设定过程中同时赋予叙事时间以特别的文化意义,正可明显见出关仁山一种突出的艺术智慧来.

其次,关仁山在《麦河》中,通过对鹦鹉村这样一只“麻雀”的细致描摹与剖析,生动深刻地再现反映了当下时代乡土中国正在酝酿发生着的现代化蜕变.当下中国乡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以怎样一种方式有效地应对现代化思潮的挑战.关仁山《麦河》的引人注目,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也在于作家通过发生在鹦鹉村的乡村故事,对于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回应.既然关仁山在走访农村时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土地问题乃是当下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么,在《麦河》中把土地问题作为小说最根本的聚焦点,自然也就成为了他的一种必然选择.细读《麦河》,就不难发现,小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正是围绕土地问题而发生的.具体来说,《麦河》集中表现的,就是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按照关仁山的说法,“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继包产到户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第三次地权改革”.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土地的流转经营,简单化地理解为再次回到了大锅饭的集体状态.联系既往的历史状况,一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历史在通过某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向前运行着.就鹦鹉村的具体情况来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就集中体现在农民企业家曹双羊的麦河集团围绕土地流转问题与众乡亲之间所必然出现的对峙于碰撞上.实际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在读过《麦河》之后,引起我浓烈兴趣的并不是鹦鹉村的“土地流转”是否成功的问题,而是关仁山对于土地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本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把《麦河》看作是一部关注土地的小说,反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部通过土地问题的聚焦表现,深入地思考表达当下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转型问题的优秀长篇小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仁山在《麦河》中塑造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曹双羊、比如桃儿,都属于一种灵魂与精神世界处于蜕变过程之中的人物形象.而这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评价关仁山《麦河》“艰难痛苦的蜕变”第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首当其冲者,当然是曹双羊,是曹双羊这个多少带有一点填补文学史上农民形象画廊空白的具有突出时代特色的农民形象.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鹦鹉村,生活在麦河流域这块肥沃土地上的农民,曹双羊,一方面是土地坚实的守护者,他的精神根脉深深地维系着这块充满灵性的深厚土地.另一方面,他的灵魂世界却始终处于骚动不安的状态,在他身上所充分体现出来的,一直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积极进取精神.无论是不愿意过普普通通的平庸农家生活,率先介入到开采煤矿中的行为,还是积极创办麦河集团的行为,抑或是以农民企业家的身份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所首先说明的,就是曹双羊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灵魂,有一种执著于乡土中国现代化道路实验探索的可贵精神.但与此同时,在曹双羊的人生道路上,却又总是面临着与土地有关的矛盾冲突.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如果恪守旧有的生产方式,那么土,地当然就不可能受到无端的破坏,但如果真的过多地考虑土地的保护问题,那么,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自然也就成了泡影.这样看来,中国农民所固有的土地意识,与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真正有所追求的农民曹双羊,实际上天然地处于一种矛盾的夹缝之中.而他的人性世界中善恶之尖锐激烈的冲突,也正充分地体现在这种难以回避的矛盾过程之中.不难发现,曹双羊人性之恶的表现,与资本和金钱那巨大的诱惑力是分不开的,关仁山借助于曹小根之口有着一针见血的揭示:“看来,资本太强势了,太野蛮了,这不是我哥一个人的事情,这是土地流转中,民营资本与公权力的交锋!”在这里,关仁山可谓是鞭辟有力地揭露出了当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原始资本那血淋淋的贪婪面目.好在曹双羊终归还是土地之子,还是喝麦河里的水长大的,还算是天良未泯,在自立国们的棒喝与真情呼唤之下,他终归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终归还是实现了一种艰难痛苦的精神蜕变.面对着自立国咄咄逼人的质问,曹双羊说:“我们拿土地做抵押,我们不是在反哺农业,我们是在向土地掠夺啊!养肥了下巴,吃胖了肚皮,谁还记得与我们一起挨过饿的土地看看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都糟蹋成啥样子啦等工业化进程,是一个远离土地的过程,同时也是糟蹋土地的过程.”虽然关仁山把曹双羊的精神蜕变过程处理的确实有点过于简单化,但能够实现这样的一种精神蜕变,还真是标志着曹双羊人性中的善终归得以战胜了其人性中的恶.我们所谓曹双羊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深度,实际上也正体现在其人性冲突的过程中,体现在其精神蜕变的过程中.

实际上,曹双羊之外,小说中的其他一些人物形象,比如桃儿、自立国、曹凤莲、陈锁柱、郭富九、韩腰子、曹玉堂等一些人物形象,也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惜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展开论述.但通过我们以上三方面的深入论述,我想,已经足以证明关仁山的《麦河》的确是20lO年中国文坛一部不可忽缺的优秀长篇小说.虽然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麦河》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篇幅完全可以更简短一些,那样读来会更有冲击力;比如,人物的一些语言实在不符合人物的身份,让瞎三哥自立国开口闭口土地政策,怎么看也都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关仁山内心还是太仁慈了,如果把小说的悲剧性再加强一些,那么,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会加强许多.尽管如此,与关仁山此前的小说作品相比较,我以为,《麦河》仍然应该被看做作家更高思想艺术层次上的小说代表作.在这里,我们真心地希望,关仁山今后能够在《麦河》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长篇小说来.

类似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蜕变

摘 要: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从民间剪纸艺术的材料运用、造型特点和基本特性三个角度对现代生活。
更新日期:2024-1-1 浏览量:7982 点赞量:3472

艰难时世与文学艺术的贫困

翻开一本20史后面所附的文学年表,你就会发现中西文学所呈现的不同风貌 即以波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美国自1。
更新日期:2024-6-20 浏览量:81824 点赞量:18163

影视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

摘 要:影视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有其先进性,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影视艺术为课堂服务是教师需要。
更新日期:2024-2-10 浏览量:31108 点赞量:7768

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摘 要 :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装饰图案是陶瓷装饰的基础,介绍了陶瓷装饰的种类。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534 点赞量:6474

公共艺术概念的梳理

摘 要: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并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艺术,体现了公共空间的,。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19367 点赞量:511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探微

【摘 要 】 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 语言是教。
更新日期:2024-3-16 浏览量:45635 点赞量: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