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声乐艺术审美差异探析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文化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和欧洲古典声乐艺术,分别从远古的先秦音乐文化和古希腊音乐文明开始,走过了几千年的漫漫长路,适应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审美取向,逐步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美学特征.西方声乐艺术历经数次高峰时期和繁荣阶段,成为拥有大量作曲家和作品的音乐文化艺术品类,影响深广,曾一度出现了西洋声乐唯我独尊的局面.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交融发展,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也逐步走出国门,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和欣赏者.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是无国界的,她需要兼容并蓄、百花齐放,需要人们更加客观地对待每一个音乐文化艺术种类,接纳更多的艺术珍宝.因此,从审美的视角对中西声乐艺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西声乐艺术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声乐注重艺术的自然教化,而西方古典声乐更注重艺术的华彩娱乐.

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儒道哲学的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鲜明的价值取向,并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道德的关系,重教化轻娱乐,正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希望通过诗乐的教化,以温柔敦厚的音乐,规范君子之人格修养.上古雅乐集中体现礼乐协调的儒家思想,雅乐歌曲正是希望通过歌曲表演,起到道德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因而雅乐歌曲被视为道德的深化.道家崇尚自然,强调逍遥无为,追求不受现实羁绊的理想心境和人生态度,向往自然无为的人生观,延伸出一种以顿悟求超越的审美人生.琴歌艺术是文人怡情养性的自娱自乐式歌唱艺术,集中体现了道家的理想情操境界和声乐审美特色.

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文化艺术的社会作用.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追求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儒学和庄学在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精神向往中的表面矛盾,实质上内在地、互补地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1]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审美上讲求“文贵浮清渊雅,诗贵温柔敦厚.赋贵婉约蕴藉,曲贵缠绵悱恻”, 所以在艺术表现上不愿冲动而永远镇静,避免过于强烈的感情爆发.这种思想对传统声乐艺术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声乐艺术是在内敛、教化的审美意识中发展的,歌唱的艺术表现以“自然”为美,反对夸张与装饰.

西方文化艺术重模仿与再现客观,对“美”的向往,常常具体地体现在对艺术形式感官的追求之中.西方艺术对美与形式的重视,形成了西方文艺注重感官美的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染下,欧洲古典声乐艺术形成了重视华丽装饰、娱乐性的审美追求.中世纪的花唱式格里高利圣咏,在华丽的圣咏中,一个歌词音节配以长长的一段旋律,经过句或出现四五个的短小花唱,使装饰华丽的歌词音节与配置简单的歌词音节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感官美的音乐旋律诱发人们对善的认识.16 世纪后半叶,为了冲破中世纪宗教复调音乐带来的禁锢,威尼斯出现了大量装饰性(富丽堂皇,服饰奢华)和强调感官上的声色感受的音乐,进而产生了威尼斯乐派.歌剧诞生后,以卡契尼为主的佛罗伦萨乐派主张加强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同时也不排斥使用快速花饰乐句(尤其是在乐句或乐曲的结尾).这样就在单声部歌曲中引进了声乐炫技的因素.17 世纪出现的那坡里乐派脱离歌词,脱离剧情,将纯粹追求娱乐和炫耀技巧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甚至出现了“歌剧”.盛行于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阉人歌手更是将炫耀技巧、追求娱乐之风发展到了顶峰.19世纪最著名的歌剧作家威尔第也始终坚持古老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了华丽、激昂的“辉煌唱法”.

由于受地域、文化、政治、宗教、哲学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西声乐艺术在审美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声乐侧重于横向感、旋律美,西方古典声乐侧重于立体感、和声美.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宽阔的陆地、绵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人的活动成为认识自然的一个过程.时序概念、延续思想成为文化的支点.均衡、对称、和谐、统一成为中国文化的原体.从国家体制而论,自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集权的封建帝国之后,虽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成为中国政治形态发展的主脉.统治者提出了“溥人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天子总揽朝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整个社会的思维体系.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人思维习惯上的单一性、一贯性和统一观的形成.从中国美学思想来看,“和”的精神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历来主张中正平和,道家历来主张恬淡平和,二者出发点不同,审美准则却是相近的.“中庸平和”体现了在自然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和谐美的中华精神.这一切都使得中国艺术形成了“中和”“淡雅”“静”等特色,在音乐上限制了中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含蓄为美,偏重抒情,强调绵延、流畅和飘逸,讲求是连贯性、和谐性和统一性的“线”性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从先秦民歌,汉魏相和歌、吴歌、西曲,隋唐曲子,金元散曲到明清民歌戏曲一脉相承、自然过渡的发展,通过横向线性展开的绵延、流畅和飘逸的旋律线书写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诗篇.旋律成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几千年来几乎主宰一切的要素,其他要素则都仅仅处于从属地位.运用中国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借助各地丰富的声腔及方言音感,传统声乐艺术通过润腔、润色艺术表现手段,使旋律线条在运动变化中表现出自然挥洒的灵性,韵味浓郁悠长,给人身心的陶醉,显现出“微势缥渺”的艺术神韵.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于其中有边界感、距离感、空间感.人们只能借助于工具和海洋才能与他人交往.相互依赖、相互争夺,使其文化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外部事物的探究.从中心政体来看,欧洲各国的封建制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不同,欧洲始终是一个多中心又无中心的政治环境.反映到哲学观念上,西方遵循在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原则.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赫拉克利特也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2]西方这种强调打破和谐,造成和谐的矛盾和斗争的传统文化观念,使西方古典声乐艺术形成了多声部音乐织体关系,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追求绵密厚实,具有震撼力的和声美的审美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积累起来的,而作为这种审美意识理论形态之表现的美学思想,也是和本民族的传统分割不开的.”[3]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体系和审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其传统声乐艺术审美表现形态的构成.将声乐艺术置身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讨她们的审美观,足见不同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本特质,取决于各自文化的审美取向.当今世界,各艺术门类、艺术流派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愈来愈明显.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一个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文化,广泛汲取世界优秀文化之精髓,中国民族声乐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艺术不是科学,在艺术领域也本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4]中西方传统声乐艺术只有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发展,才会创造出中西方声乐艺术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 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曹顺庆.中西比较美学论文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4]田青.再谈民族音乐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音乐,1997,(3).

(作者简介:武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类似论文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摘 要 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价值的传承,又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鉴赏能。
更新日期:2024-8-26 浏览量:108002 点赞量:23732

声乐艺术实践之探析

摘 要: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歌唱技能,还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在艺术实践中可以不断总。
更新日期:2024-9-28 浏览量:118635 点赞量:25326

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摘 要】注重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的完美表现,最终可以掀起听众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波动,使听众的情感এ。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8827 点赞量:2982

中西文化差异探析

摘 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
更新日期:2024-12-9 浏览量:20003 点赞量:5173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

【摘 要】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继承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 中西方不同的文。
更新日期:2024-1-9 浏览量:7137 点赞量:2757

艺术体操审美价值探析

摘 要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原则创造艺术的美,是包括美学在内的众多研。
更新日期:2024-6-9 浏览量:13356 点赞量: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