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前行者

摘 要:象征“民族魂” 的鲁迅,在他的生命里有太多痛苦和绝望,但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绝望中的前行者这么一个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小说《药》中华老栓面对儿子的“痨病”,千方百计买来传说中的人血馒头,革命先驱夏瑜在人们的麻木、不解中为国捐躯及他坟茔上象征希望的那串“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花环来领会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体现鲁迅面对中国当时那种让人绝望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绝望,不屈抗争的革命精神.


关 键 词 :鲁迅;《药》;反抗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02

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思想者,一个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寻路人.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惶惑,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爱恨交织.这位文化巨匠,给我们建筑起一个悬奥而博大的精神王国,形成了一个后人似乎无法跨越的鲁迅世界.直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像托尔斯泰之于俄国文学一样,不仅成为文学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了这个觉醒的先驱者以极大的鼓舞和,他觉得毁坏封建主义这个“铁屋子”,这个“牢笼”有了希望,成了可能,他坚定着弃医从文时的信念,一如既往的用手中的那杆笔,试图去砸开中国封建王朝的钢铁壁垒.自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便一发而不可收,又陆续写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结集成《呐喊》.这不仅象征了他在中国文化“荒原”上发出的第一声人性的呐喊,也成了他“反抗绝望”的第一个行动,还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其中,寻求疗救“病态”社会的《药》,就是以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他对此的痛苦和绝望,不仅让我们认清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现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探索者在绝望中,努力去改变病态社会所做的积极反抗和在绝望中艰难前行的身影.

鲁迅的生命中容纳了太多的黑暗、痛苦与绝望.家道中落,父亲病逝,兄弟失和,五四低潮时文化阵营内部的分流,自身的病痛,别人的指责,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无法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礼物”——与朱安的婚姻,以及病态的社会现实等等,这些都让他对现实,对未来感到绝望,他整个人被绝望所包裹着.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没有因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不问世事,也没有用这种极端、懦弱、逃避的方式来摆脱这些痛苦,寻求一种自欺欺人的解脱.他依然保持着他内心的民族之爱,依然遵循着他骨子里的儒家道德思想,在绝望的笼罩中,叹息着,挣扎着,前行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药》无疑就是病态的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绝望的一个文字的很好反映,用一个个文字符号来宣泄他内心的那份绝望所带来的愤怒和绝望、愤怒过后的现实回归.

《药》中这个象征整个“华夏”民族的两家:华家和夏家,代表着当时社会中的两类不同的人:愚昧无知的广大民众和初醒的革命先驱.通过这两个家庭的缩影,折射出在这样一个病态社会里,不光是人的生理上是病态的,人的精神、思想更是病态的.

华小栓的死虽然是鲁迅早就预知,早就注定好的,但他并没有让他就那样无“药”可救、痛痛快快地死去,而是让华家经过一番波折,一番努力,一番挣扎之后再“退场”.尽管这种努力和挣扎是枉然,是徒劳的,而且从人道主义上来说也有些残忍,毕竟那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感受是不好的.由此我们隐约能从文字中感受到鲁迅“反抗绝望”的意识.华小栓得的是痨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肺病,得了这种病对于华小栓这个生命个体来说无疑是绝望的,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来说,这种病无异于绝症,不治之症,等于已经宣判了死刑,等于是绝望,只是时间拖延得长短的问题,华老栓和华大妈也应该明白这些.同时,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也是绝望的,因为他们即将失去唯一的儿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讲究的是“人丁兴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华小栓一死,这华家也就是人丁单薄,也无后了.这华老栓也会觉得愧对列祖列宗,这个家也当然没了希望了.但鲁迅并没有因此而让他们放弃努力,放弃反抗绝望,只等一死,而且安排了“人血馒头”,这样一个迷信说法的假药作为他们反抗绝望的依托,做垂死地挣扎.人在绝望的时候,对于一切可能是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更何况是在那个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于是,便有了华老栓带着多年积攒的银元去买人血馒头,去搏一搏.虽然,这可以看做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也看成是他对绝望命运的一种反抗?看成是替儿子华小栓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种反抗?看成是为自己这个即将人丁单薄、无后的家的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于他而言是无意识的,自觉不自觉的,境界不高的,但他还是做了.而华老栓只是鲁迅思想的一个承载者,他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是依靠鲁迅在幕后用他的思想指挥着他的行动,华老栓是鲁迅一个思想侧面的代言人.那么,华老栓的反抗我们不妨也可以理解为是鲁迅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绝望.

如果说,华小栓的死还不能清晰、明确地表现出鲁迅的“反抗绝望”,那么,夏瑜的牺牲就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是个志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者,他被自己的伯父夏三爷告发而被捕.他胸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理想,豪情万丈地从事着伟大的革命事业,身居审房,还不忘宣传革命,劝审头造反,被判了斩首的极刑,为革命捐躯,但可悲的是他最后竟成了愚民口中的人血馒头,用最优秀、最激进的生命,却只能换来现实的“虚妄”.夏瑜的这种革命行为虽然惨烈,可悲,但他毕竟觉醒了,毕竟站起来抗争了,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着他的理想,这我们不也可以看成是鲁迅对中国黑暗现实的绝望最直接的反抗吗?

鲁迅对中国的绝望是骨子里的,他已把中国人看透了,他看到了中国人骨髓中的腐烂,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是那种前面只有荒凉的坟的绝望.其实,早在他留学日本就已认清了中国人.少年鲁迅曾梦想着通过强健国人的体格来达到富国强民的宏愿,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如果不唤醒那些愚昧、麻木、无知的国民们的精神,即使体格再如何健全,也只能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试图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的精神”.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让鲁迅明白了,“愚弱的国民”对革命毫无理解,仍处于麻木无知之中,这种革命方式已无法挽救这“病态”的社会,中国需要酝酿新的革命.夏四奶奶、华老栓、华大妈、刑场上的看客、茶客,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对于夏瑜的牺牲,他母亲不理解他,华家不同情他,刑场上的看客不敬重他,茶客们更是指责他,说他是“发了疯”,他的牺牲对于“愚弱的国民”来说似乎毫无意义,只是可悲的给了华小栓救命的假药——人血馒头,给看客们提供了一次免费的杀人“欣赏”,给茶客们平添了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仅此而已.

夏瑜的死,不仅嘲弄了民众的无知、麻木的人生态度,也无情、深刻地反省了先觉者自身的孤独,他们的欢乐和痛苦与民众的愚钝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他们身上带着“英雄化的超人式的反抗精神,超人越是伟大,他的悲剧性命运就越是残酷.”这些都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是鲁迅看到的最真实的中国社会现实,所以夏瑜的死让鲁迅感到绝望,民众的麻木、无知、愚昧也让鲁迅感到绝望,夏瑜的血被当做人血馒头被愚昧的百姓吃了这更让鲁迅感到绝望.对于中国社会的可变性,他已持悲观态度,仿佛摆在中国面前已别无他物,只是一座巨大的坟了.但这个坚韧的前行者,不会因为重负而消沉,不会因为世界的冷淡而屈服,不会因为想到死亡而恐惧.相反,他“反抗绝望”,即使他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卑微,但依然永不停息地抗战着,在绝望中,探寻着每一丝可能的曙光.像《故乡》里重新高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过客》里“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等”,像《祝福》里“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和团团飞舞的雪花围绕的祝福”的结局一样,夏瑜的死没有让他退却,华老栓、华大妈、看客及茶客们的麻木、无知、愚昧也没有让他放弃反抗,虽然身处绝望,虽然感到无奈,但依然有些许希望.他用在夏瑜坟上的一个“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花环,喻示着我们,他还将继续对绝望挑战.即使知道前面仍然只有一座孤坟在等着他,但他也知道那孤坟上仍然会有一个“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花环.

鲁迅,这样一个绝望中的前行者,我们不难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他无可言谈的绝望和颤栗,但也正是透过这些作品同时也看到其中所内蕴着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由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的象征.

类似论文

如何帮他们对抗绝望

日前,南京女大学生、网友“走饭”因抑郁症而令人震惊 与抑郁紧密相连,如何帮助想寻死者对抗绝望和寻死的念头美国临床心理。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4605 点赞量:10282

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摘 要:与其说是池莉解构了生活,毋宁说是还原了生活的本质 生活由一件件具体而微的细琐平常事编织而成一张巨大。
更新日期:2024-7-14 浏览量:93302 点赞量:20472

绝望概率2023年第10期

任何事一旦发生就来不及挽回,灾难也好,天气也好,就连运气也是如此 “因过于突然而导致乐极生悲等̶。
更新日期:2024-7-18 浏览量:92683 点赞量:20016

绝望的帮助

网友:最近我在北京市残联的留言板上看到了署名清水的网络日记,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全都是R。
更新日期:2024-1-25 浏览量:18209 点赞量:4424

《水浒传》中的政治绝望

通行的120回本《水浒传》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我认为这种版本要比被金圣叹。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69638 点赞量:15607

频道推荐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