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与“小妇人之父”

摘 要:《伊甸园的弃儿》讲述的是美国文学经典《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Alcott,1832-1888)和她父亲阿莫森奥尔科特(AmosBronsonAlcott,1799-1888)的故事.这是第一本将路易莎和她父亲合起来写的传记.英国当代作家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Hill)评论该书“美丽、生动、精细地讲述了一对性格复杂而又彼此分不开的父女的故事,是一本难得的合传.

关 键 词:《伊甸园的弃儿》“小妇人”“小妇人之父”

《伊甸园的弃儿》荣获2008年普利策传记奖.作品讲述的是美国文学经典《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Alcott,1832-1888)和她父亲阿莫森奥尔科特(AmosBronsonAlcott,1799-1888)的故事.尽管已有众多传记作家描写路易莎,但这是第一本将路易莎和她父亲合起来写的传记.英国当代作家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Hill)评论该书“美丽、生动、精细地讲述了一对性格复杂而又彼此分不开的父女的故事,是一本难得的合传.”

在传记中,奥尔科特父女二人常常犯错误,但又充满传奇色彩,招人喜爱.在他们戏剧化的生活中,父女二人相互接受、彼此欣赏,父亲阿莫森深受超验主义影响,淡漠名利;而女儿渴望成功,追求名利.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梅甘马歇尔认为在这本书中“(作者)马提森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猛烈碰撞,刻画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细读此书会发现马提森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技巧”展现了奥尔科特家充满故事与惊喜的传奇史.在超验主义、废奴运动、美国内战的大背景下,他们站在时代的先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故事再现了19世纪美国的时代声音.

一、“小妇人”――路易莎的身份

她出生在宾州的杰曼镇,后定居在新英格兰地区.出生时,她父亲的“杰曼学校”(Germanschool)前景渺茫,而她的出生无疑给父亲带来了希望.路易莎早期的教育主要是由父亲来指导的,在父亲的神庙学校(TheTempleSchool)里,作为教育家,阿莫森曾悉心记录下路易莎的一举一动.对于路易莎从小表现出的文学天赋,他一直加以鼓励,引导她读书、记日记.

她的第一本著作是《花朵的寓言》(FlowerFables),是写给拉尔夫爱默生的女儿艾琳爱默生(EllenEmerson)的故事.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LittleWomen:orMeg,Jo,BethandAmy).

《小妇人》是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描述她与姊妹儿童时代居住在马瑟诸塞州的生活.她把自己描写成乔,她的姐妹安娜、亚碧、伊丽莎白分别成为梅格、艾美和贝思.《小妇人》的手稿寄出后,数月没有任何消息.她由此联想到此前文学编辑对她的告诫:“她不适合文学创作,她应该去当一名教师.”于是,她决定亲自前往出版社取回手稿.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正埋头处理订单的编辑起初头都没抬,喝令她走开.等到看出是女作家本人时,编辑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告诉她作品大获成功――“现在她已经是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了”.《小妇人》的成功使全家人陷入喜悦之中:版税源源而来,数额之大令他们瞠目结舌.至此,路易莎一直追求的名利双收终于实现了.

这其实与路易莎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甚至说是固执不无关系.路易莎成名后,更发挥了她好斗的秉性.她积极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美国内战期间她还在华盛顿做过军队救护人员,她在晚年成为女性权的拥护者,并且成为康科德第一位登记的女性.

二、“小妇人之父”――阿莫森的身份

在《小妇人》中,乔的父亲马奇先生很少出现.但《小妇人》成功后,阿莫森奥尔科特被冠之“小妇人之父”的称号.这个“小妇人之父”的身份包含着阿莫森的多重身份.

首先,阿莫森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哲学家.他是一个贫穷的亚麻农之子,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小贩、杂工、园丁.但卑微的出身并没有磨灭他在哲学上斩落头角的机会,天资聪颖的他又十分勤奋,像富兰克林一样,在工作之余,他总是抽空阅读自己喜欢的英语、德语书籍与哲学.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班扬的《天路历程》.

其次,他是一位乌托邦主义者,他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无力担负家庭生活.维持生计的担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后又落到他富有进取精神的二女儿路易莎身上.其实,阿莫森是有功成名就的机会的,在他出版《与儿童谈福音书》之前,他的同事兼助手皮博迪小姐曾建议他删去一些别人批评的章节,而他认为这违背了自己的思想,执意要全书出版.结果,著名评论家、哈佛大学神学教授安德鲁诺顿称此书“三分之一是荒谬,三分之一是亵渎,三分之一是”.阿莫森一直沉溺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爱默生评论他“在谈论自己思想时,很少注意到别人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教育家、学校改革家.他坚信“初期教育乃是形成人类想象与道德生活的持久力量”.他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摒弃传统的惩罚学生的方式,认为教育是相当愉悦的体验.他早年曾在宾州创办过教会学校.1834年,在牧师钱宁博士等人的支持下,阿莫森在波士顿开办了“神庙学校”,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来代替当时学校盛行的灌输法,轰动一时.他的助手皮博迪小姐将师生答问整理成《校志》(TheRecordofaSchool,1835)出版,赢得了普遍赞誉.但紧接着,阿莫森的《与儿童谈福音书》遭到保守的教会人士和上流社会的猛烈抨击.家长们纷纷将孩子撤回,学校被迫关闭.

为了帮助阿莫森尽快摆脱“神庙学校”的阴影,爱默生资助他远赴英国考察.考察的结果便催生出了一座富于浪漫色彩却又很快夭折了的伊甸园――果园农庄(Fruitlands).果园农庄由阿莫森与英国友人兰恩共同创办.他们的理想是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农庄成员一律平等,按需分配.这是对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拨.哲学家、乌托邦主义者、教育家、学校改革家,这便是“小妇人之父”阿莫森的身份.这四种身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哲学家的身份促使他成为乌托邦主义者,而正是由于太理想主义化,导致他的教育家和学校改革家的身份一直不被认可,直到他女儿路易莎成名后,人们才渐渐关注这位不同寻常的父亲.


三、父女情深――美国文学史上一对独特的父女

阿莫森和路易莎尽管在许多方面不同,但父女情深,两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父女二人的身份相互构建.

在阿莫森三十三岁生日那一天,路易莎出生了.两人又几乎同时获得巨大的声望:1860年,路易莎出 版了《小妇人》,阿莫森也重印了他半个世纪前饱受抨击的《与儿童谈福音书》.甚至他们的去世前后相隔也不到两天时间,路易莎母亲的去世给父女俩以致命的打击,阿莫森患中风,不久去世,四十多个小时后,长期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路易莎也黯然逝去.也许生日是同一天,不足为奇;但几乎同时成功,又两天内相继离开人世,这足以说明父女情深,彼此不可分开.

一方面,阿莫森先前的失败一直激励着路易莎.当阿莫森的《与儿童谈福音书》遭到猛烈抨击时,家长们纷纷将孩子撤回,学校被迫关闭.而当时只有六岁的女儿路易莎走上前去,对着主持拍卖的治安官大叫:“走开,坏蛋!你让我父亲很不高兴.”那一刻,小路易莎暗暗发誓:一定要凭自己的努力,让父亲开心,让全家幸福.正是这个决心,激励她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学会自立自强.

另一方面,路易莎的成功使人们关注了阿莫森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家,阿莫森对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特别重视.他曾在日记中悉心记录下包括路易莎在内的每个女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一举一动.对路易莎走上写作之路,阿莫森也持久不变地关注.但如果没有路易莎的成功,人们也许不会发现阿莫森记录女儿们成长的日记,也不会在检查他的柜时,发现他精心剪贴好保管着路易莎所有作品的介绍和评论.可以说,路易莎的成功,使人们关注了这位作家之父,这位独特的教育家.

四、结论

在《伊甸园的弃儿》这部传记中,作者马提森巧妙地将路易莎和阿莫森父女二人的命运糅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对独特的父女.“小妇人”是路易莎独特的身份,她演绎了《小妇人》中乔的角色,受到良好教育,从小表现文学天赋,意志坚定,自立自强.“小妇人之父”是阿莫森的身份,他不仅是哲学家、乌托邦主义者,而且是教育家、学校改革家.而父女二人的身份又相互建构,两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是美国文学史上一对独特的父女.

《伊甸园的弃儿》这部普利策获奖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准确而又精细地刻画了路易莎和她父亲的身份,是一本难得的合传.透过两人的命运,我们可以窥探到19世纪美国的超验主义运动、废奴运动、女权运动.通过路易莎和阿莫森的身份构建,《伊甸园的弃儿》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美国的声音.

类似论文

女权主义在《小妇人》中的体现

内容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妇人》中的女性,详细阐述了奥尔科特的女权主义观点,同时于奥尔科特在小说中展。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3926 点赞量:31035

《小妇人》中女性自由主义解读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作家之一,奥尔科特也被公认为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其观点具有典型的女性。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3503 点赞量:8566

《小妇人》中的“和谐家庭生活观”

摘 要美国作家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一部以反映小人物家庭生活为主线的现实主义家庭作品 作者着力于把马奇一家。
更新日期:2024-5-8 浏览量:14164 点赞量:4847

《小妇人》写作特点评析

摘 要:《小妇人》这部小说是当今深受欢迎的经典文学作品,也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更新日期:2024-1-1 浏览量:6608 点赞量:2782

《小妇人》看女性的魅力

[摘 要]《小妇人》在大众通俗类读物里颇受读者青睐,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我认为,一是对拓荒时代美国精神į。
更新日期:2024-5-19 浏览量:69023 点赞量:15449

“小妇人”父女的美国梦

一部《小妇人》(LittleWomen,1868)奠定了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Alcott,1832—1888)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更新日期:2024-6-27 浏览量:82238 点赞量:18116

解读《小妇人》中美国人的拓荒精神

摘 要: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以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内战时期的新英格兰小镇为背景,生。
更新日期:2024-8-14 浏览量:107175 点赞量:2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