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策略

摘 要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起初的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就业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特点,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自主化、多元化、大众化的趋势,这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帮助大学生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引导,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价值取向.

关 键 词就业价值取向转变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历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市场也经历了由起初的“服从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1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对于原有的就业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1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服从分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愿意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当时国家对毕业生采取“统招、统报、统配”政策,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大学生全部由国家分配,虽然许多人有自己的理想,但很少有不服从国家分配的.大学生一跨入大学校门就成为国家的人,拥有了铁饭碗,无需考虑毕业以后找工作的问题,到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都由组织决定.孙晔(2002)指出:当时青年的择业取向:第一位社会地位,第二位社会意义,第三位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大学生就业基本服从国家分配,可能留在城市,可能分配到边远山区,可能留在政府机关,也有可能到生产第一线.在就业方面,由于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才短缺,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难的压力.

1.2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双向选择

在该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开始发生变化,个人利益和薪酬逐步成为他们就业的首要标准,不再一味追求“社会地位”和完全服从分配,希望找到“既要地位高,也要挣得多”的工作.比如: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不愿去郊区或农村;希望留在家乡,不愿去外地;希望留在机关,不愿去基层;希望在“三院”(科学院、高等院校、设计院),不愿去生产第一线.其次,对待分配问题具有双重性:有理想,但强调个人理想;想对社会做贡献,但没有志在四方的勇气;胸怀大志,但难以从我做起;成才愿望高,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精神生活要求高,但缺乏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孙晔(2002)在文章中指出:80年代中后期,高校毕业生中流行“红道、黄道、黑道”之说,“红道”即走向仕途,“黄道”即经商,“黑道”则是出国.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理想的公司,也可以跨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就业时往往以“高地位,高薪酬”作为标准,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这表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逐渐由服从分配向追求个人利益方面转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就业既考虑个人价值,又考虑社会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寻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1.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自主择业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提出,组织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遵循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国防、军工、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需要;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回来源省区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就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这一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由政府主导的“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过渡,除师范类和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该项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旺盛,但高校毕业生相对稀缺,高校就业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对于毕业生来说,依靠国家分配已成为不可能.于是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2002年国务院转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就业方针,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相关规定,使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式确立.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表现为:就业主动性大大增强,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务实精神,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选择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仍占据绝对优势,到中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学生较少.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着变化.自主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当前大学生一种现实的就业取向.2从“蚁族”现象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据课题组研究数据,“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自农村和县级市的比例分别达到54.7%和20.7%,属于典型的“穷二代”.由于社会舆论和对于自身认识不清,毕业生对自身状况容易做出不合理归因,从而导致就业取向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

毕业生正处在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时期,他们对于未来工作、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知识缺乏,容易造成他们高焦虑的现状.另外,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盲从和跟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2.2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

课题组调查显示:74.8%的受访 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偏低且与其预期不相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学历高,与农民和下岗工人等群体不同,他们对于未来工作充满较高期望,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就业过程理想化.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家庭的过高期待使得学生对就业期望较高.特别是地方家庭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出人头地和光显门庭,这无形中提高了孩子对于工作的期望值.家庭的这种期望本身是盲目的,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当前社会的严峻现实,然而期望本身却实实在在地压在了学生们身上.此外,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观念.

2.3大学生就业观相对滞后

从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高校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完成了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蚁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伴随着信息和网络成长,他们了解大城市的便利和城乡差别,“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因为他们觉得留守大城市比到西部偏远或是回家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不断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正确判断当前就业形势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3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3.1学校加强就业辅导及服务

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业主题教育、宣传校友服务祖国的先进事迹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同时,就业教育与就业服务相结合,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和企业的桥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对实践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坚定他们服务西部和就业基层的决心.

3.2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仅需要学生家庭和本人的努力,还需要高校就业工作者做好相应工作.高校就业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通过讲座和座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不要盲目追求专业对口工作,只要是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都可以尝试并有可能取得更大成就.帮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初次就业可以“先就业再择业.”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只要有文化,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都会有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

3.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加以引导.通过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面试成功与失败要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成功说明学生优秀,不成功要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在下次面试中取得进步.毕业生有了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容易融入到就业过程中,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

3.4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需要心中有规划.作为就业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而努力,这样有助于降低学生大学生活的盲目性,增强就业目的性.首先,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积极探索外部环境.充分认识自我就是要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和才能等,这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条件.其次,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和措施,并认真有效地听取学校就业服务指导老师的建议,及时评估和调整规划.

类似论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

【文章摘 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
更新日期:2024-5-19 浏览量:70474 点赞量:16175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

[摘 要]文章从目前大学生求职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并结合人才市场需求。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1149 点赞量:1815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

摘 要:在对辽宁医学院毕业生进行价值取向调查的基础上,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1323 点赞量:2809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摘 要: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实体经济危机在逐步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除了危机的影响外,国。
更新日期:2024-1-1 浏览量:7635 点赞量: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