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全息思维

古语云:础润而雨,落叶知秋.又有: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里,借某物而显现他物,蕴涵着事物间普遍联系的信息关联机制,其中的规律性称为全息.全息一词若顾名思义可作“完全信息”来理解,广义上的“全息”指的是一种局部含蕴整体信息的现象或胚、元浓缩效应,如同基因一样,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内中哲理在新闻传播中若能巧思妙用,应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一、全息同构: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的关联现象

从科学的词源学讲,狭义全息(holographic)源于光学的衍射原理.物理观察发现:运用光波的干涉衍射技术所获得的摄影底片,其上纪录的衍射波纹,能从无限多个角度观察并显现原物的立体影像,即使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依然能还原该物品的整体影像.即每一个局部碎片都承载着整体的完全信息,是整体的信息缩影,故谓之为“全息”.全息现象其实并不拘于光学领域的狭义存在,它代表着辩证法意义上的事物间的普遍关联性,在其他学科和更广的哲学领域,现已形成以“全息”为核心范畴的全息学.

全息学说认为,每一个机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或全息元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元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或者说,机体的任一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全息胚,而一个全息胚又可发育、展开成整体.现代生物克隆技术,从一个干细胞能复制出完整的生物个体,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华“家国一体、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一种全息文化.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的关系,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实体、组织结构、能量方式、信息表达、功能机制等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或者同形同构,或保持某种量上的对应比例.俗话说“一滴水能见太阳”,讲的就是全息同构的道理.(参见《宇宙全息统一论》)

曹雪芹可以说是全息思维的圣手,红楼人物的判词、取名、诗文,包括女红、器物、花鸟、亭舍,无一不潜藏着人物性格、命运和价值观,看似寻常实则匠心独运、字字珠玑,在构造红楼文本有机体时发挥着“全息胚”的效用,明暗相接、前呼后应,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即使留下的只半部红楼,后世读者亦能依文本的“全息胚”续貂成裘,推出合理的情节信息,展开后面的人物命运,演绎或部分恢复未尽故事,并由此成就了世纪红学.

二、全息推理:见微知著的敏锐观察力

全息思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本领.我国西汉典籍《淮南子》早有“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原始见终的哲理洞见.

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全息思维是基于“全息胚”与机体、“全息元”与系统整体信息同构的原理,一种以模式推定实体、以已知认识未知、以局部重建全局的整体性思维方法.

考古学中这样的方法很常见.有造诣的史学家能从一块不起眼的陶片中了解尘封千年的往事,解读出文化积淀与历史演进的丰富信息.

诚如《华严经》所言:“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即辩证地看,事物都是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智者,于个性中见共性.

这里,不妨转述一个“日本了解大庆油田”的典型实例,来体会全息推理的妙趣.

在中日未建正式外交关系前,日本从外界了解中国是非常困难的.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人的服装衣着判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从东北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以及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日本人查“马家窑”便把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锁定.

中国炼油能力如何?他们在《中国画报》上发现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从这张照片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其推算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1米多点,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内径是5米.因此,日本人推断,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如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千升,一年按330工作日计算,年产量为100万千升.而中国当时在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是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将有1200万吨.

大庆给日本带来了什么机遇?根据大庆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有限的炼油能力,日本人推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因为炼油设备不足,会考虑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中国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多大?根据情报分析,要满足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日本仅凭公开报刊上的点滴资讯得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和提前决策.(参见《惊人的信息推理术》)

似已尘封的事件,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印象深切.日本人并没有动用商业间谍,而仅仅对公开资料进行分析,其信息推理原理,正是全息推理技巧.今天,我们庆幸生活在网络时代,有海量信息可资利用与搜索,可是我们没有理由不思考信息推理的方法.

三、全息思维:以小见大、驭繁就简的报道方式

根据全息原理,将要素与系统之间信息对应关系明确显示出来,两者的联系抽象为整体与局部相似关联度问题,使全息认知成为一种方法论.全息方法在新闻报道中是可资借鉴的.全息思维自觉指导新闻实践,应能有效改进报道效果,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拉斯维尔程式或“五W模式”过程传播表明,一个宏大的新闻主题必透过事件(WhatorEvent)作为承载体.笔者认为,事件载体就是一个全息胚或全息元.好的传播应让这个载体充当信息密集度最高的全息元.若我们能选准角度,找准切入点,根据全息原理,即使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的新闻事件,也能发挥显现重大主题的“全息元”作用,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通过典型事实的报道,透过对“全息元”的解码表达出来,就像杠杆一样发挥以小搏大的放大效应.因为对“全息元”的解码或借助“全息元”内在信息所进行的全息推理,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将未知转化、显现为已知,以点衬面从而发挥传播的最大效果.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对这一事件的象征意味的发掘,我以为凤凰卫视1月14日《时事开讲》的评论耐人寻味.

报道说:“其实中国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看清自己的文化根基,然后去批判去弘扬去发扬中华文化那些悠长的东西,把整个全民族的人凝聚起来,为了今天的改革开放新的事业而奋斗”.

笔者以为,报道中将“孔子雕像与中华文化”关联起来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全息思维.

总之,事物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全息律,为新闻报道打开了一个透过微观把握宏观,借助外在表现内在,从而认知事件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方法和缩影表达模式.

(孝感日报社)

类似论文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

[摘 要 ]新闻作品由新闻记者的思维决定 新闻记者主观意识驱动下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在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新闻记者要迅速发现新闻和。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0683 点赞量:7413

科学观的思维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当代思维科学的变革方向和时代变革的要求,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思想武器,它。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0230 点赞量:295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性思维的

摘 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在学校学习时。
更新日期:2024-5-22 浏览量:71305 点赞量:16480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

[摘 要 ] 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的良好发展前景引出思考,即如何更好的为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以培。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60213 点赞量:14363

略苏轼批评文体诗性,思维特征

摘 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其批评文体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苏轼在对文学进行评论时采用。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0797 点赞量:5934

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素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从社会责任感、新闻价值取向、自身新闻敏感性和树立独特的采编风格等方面提高新。
更新日期:2024-3-24 浏览量:48016 点赞量: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