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模式探析

摘 要:本文以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探析其现阶段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为其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

关 键 词:本科会计教育模式;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82-02

一、我国现行会计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从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教育界在认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上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各高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众说纷纭.一些高校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会计人才”或“高级会计人才”;一些高校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部分院校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殊不知在会计学博士、硕士激增的今天,本科教育已不适合再承担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另外,随着我国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本科生将不再是社会精英的集合,越来越多的平常人时刻侧身其列,这不可避免地会使本科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下降.从市场需求来看,本科生毕业时流向各类型工商企业.过去认为的高校会计本科生三位一体(教学、科研、实际工作)的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符合市场的客观需求,会计本科生的就业导向主要应针对实务工作需要,同时兼及中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而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是集学术性和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才;博士则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是学术型人才.教学、科研对能力的要求与实务工作对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需要分别培养,本科阶段通常无法完成这一目标.因此将本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似有不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说:当前,我国多数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从内容上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诸如政治、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系列课程、基础会计、企业管理等;三是专业课,有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从以上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会计课程内容重复,缺乏合理性.现行会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且大部分都是与会计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内容较多,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还影响了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课程自然体系和独立课程体系的形成.第二,专业课程比重畸高,其他相关学科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所谓“重技术教育”的做法只能造成会计人员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不仅难以妥善处理会计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不会合理运用其他学科中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去开辟新的会计领域.第三,在专业课程中,相对比较容易的行业会计课程比重偏高,而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却比较薄弱.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行业会计把握得较好,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只了解皮毛.这就使得多数会计本科毕业生仍是一个初级的账房先生,而不是一个高级管理人才.第四,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之间的搭配不合理,特别是必修课课时过多,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剥夺了他们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自学的权利,对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形成了人为的障碍.第五,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在经济领域处于特殊岗位的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约束因素.

(三)教学方法不先进

一直以来,在教学方法上,我国会计教育普遍采用“满堂灌”,教师习惯,学生适应,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存在“重准则实务介绍,轻理论比较分析;重实例面面罗列,轻理论总结概括”的倾向;在教学组织上,主要依赖课堂讲解而忽视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环节上,课堂提问、作业及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也往往偏重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导、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强制性‘填鸭式’教学方法模式”.一方面是生机勃勃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却是会计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传统与少变,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型、创造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会计知识量成倍增加而课时量却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还使教学双方均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导致教学效率严重下降,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上课忙于记笔记,下课忙于做练习,考前忙于记要点”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走上社会“无所适从”的严重后果,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二、应对策略

对我国会计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在会计人才的通才教育上.在此,通才并不是指建立在应用型人才或是实务型人才这种用途概念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概念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目标定位中的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这使得面对会计职业界不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做出指导的现实情况,作为固守或是改革的利弊综合的最终承受人,学生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做出符合自身目标定位的选择.而这一思想,与认为高等财经教育不应忽视学生的主导性、个体性和创造性培养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当然,学生能力的定位与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是需求指导下的结果或是对需求进行判断的结果.针对我国当前会计职业界未对会计教育界发挥应有的影响力,而由各高校进行需求判断的情况下,“能力导向”要想得以建立并替代“需求导”是难以实现的.但从国外经验来看,“能力导向”是目标定位的方式,“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更多地由会计职业界所承担.这一模式更能体现需求的现实情况,使高校能将精力更集中于“如何培养出相应的能力”的问题上,从而减少高校用于解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到“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上的精力和资源,同时避免或减少这一问题判断不当而引发的相关成本.因此,“能力导向”可以起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的作用,在我国其现实的关键是加强会计职业界与会计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会计职业界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作用.

优化我国会计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其应能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尽可能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作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先进性原则.必须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未来会计职业的要求及会计学科的发展设计会计课程体系,并及时将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2)坚持目标性原则.会计教育必须与其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为基本目标,反映其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3)“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原则.着力解决部分大学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面狭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宽层次的知识面.因此应加强基础课程的比重,适当减少专业课的类别.(4)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原则 .会计学不仅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一套科学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在进行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重视会计实践课程的开设,将实际工作中的业务真正搬上课堂,缩短教学与实务之间的距离.(5)立足国内和兼顾国外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基本趋同,这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在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要方面,还体现在我国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方面,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这一需要.(6)加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原则.选修课是为了丰富、充实会计学内容,满足各行业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各学校应尽量多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数量,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反映会计环境的最新变化.但同时也要注意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避免学生选择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而背离了教育的期望.

类似论文

培养目标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改进

摘 要:我国会计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因材施教、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会计课。
更新日期:2024-9-27 浏览量:121220 点赞量:26652

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

【摘 要】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向社会输送会计人才主要渠道 而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决定人才&。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6966 点赞量:33761

基于科学观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

摘 要:会计作为能够为各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解决学生知。
更新日期:2024-2-9 浏览量:10697 点赞量: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