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行业资质外借与资质市场的博弈

【摘 要】本文运用博弈论、寻租以及利益集团理论等工具分析了建筑工程行业资质的产生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并结合现实分析了市场上租借资质产生的原因,“豆腐渣工程”的由来,资质市场的市场类型以及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三种均衡.

【关 键 词】资质;外借;寻租;贝叶斯均衡;不完全信息

一、资质产生

(一)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假设该博弈中存在甲、乙两个博弈方,甲方为某一工程的发包方,乙为参与该工程竞标的一家公司.当甲乙双方对博弈的得益清楚,但对博弈的进程不清楚即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博弈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如上述扩展性分析,假设该市场中存在有两种企业,一种为信用好的打算长期发展的企业(规范施工),付出的成本为S,另一种为信用差的或者怀着侥幸心理参与竞标的企业(不规范施工)付出成本为L.假设发包人希望得到质量好的工程(规范施工的工程),因而出价为P,但甲方并不了解前来竞标的企业质量好坏,所以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当甲方与规范施工的乙方达成交易时,可获得净收益为R(S)-P,当甲方与不规范施工的乙方达成交易时,可获得净收益为R(L)-P.而对乙方而言,未成交时规范施工乙方无损失,但不规范施工方则会损失一部分伪装成本(如为获得甲方信任而伪造一些有利于自身的证书等).

这种情况下明显不利于甲方利益,市场接近失败,在市场中成功通过伪装而骗到甲方的乙方为部分企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不规范施工方都可以成功伪装(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关系契约占很大比例的国度).在这种情况下,甲方这能根据乙方提供的一部分信息来以一定的概率分布选择成交企业,而如果一旦不规范乙方的伪装成本较低,就会有大量类似企业涌入市场,大家争相谋求并维系各自的关系专用性,可能以更低的达成交易,当然质量没什么保障,此时,甲方认为市场的大多为不规范企业,而选择报价低的乙方,将规范施工乙方挤出市场,之后甲方又会根据市场情况再次压低,从而造成“柠檬市场”的出现,市场完全失败.

为防止市场走向完全失败,产生了企业竞标的资质要求,企业资质是指为提高建筑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排除无诚信或实力较弱企业,留下口碑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或企业的一种筛选标准,也是国家规范建筑行业所选择的法定的等级标准.

资质的具体要求有:企业资信能力、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企业工程业绩、企业具有与承包工程相关的施工器械与质量检测设备要求.

据此分为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二级资质、资质,这其实就为接近失败的市场转向完全成功市场给予了提供了一定的转换技术支持.如果市场上的主体都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根据自身实力来申请相匹配的资质,即资质完全反应了企业实力大小,则发包方可依据资质来选择最终中标企业,这样就将双方的不对称信息公开化了,发包方无需以一定概率选择竞标企业,整个博弈过程也就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其实资质产生的原因除了可以降低风险与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一项制度的实施机制的完善其实也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资质制度的创立首先对那些在市场中处于寡头地位的企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可以凭借资质制度的设立获得更多的工程承包的权利.此外资质本身的评比标准也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些企业来建立起来的(如技术要求、设备、人员、企业存在时间长短等).其次,资质制度的设立对政府而言也是政绩与自身利益双收的一项制度,资质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可以创造许多寻租空间的(比如一些招标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共同合谋来在标准上做文章,而这些对于其他竞争者来说不不透明的).大型寡头企业等小利益集团也会通过游说以影响政府行为的选择,既实现了政治家利益,又获得了政治租金.

二、资质外借

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租借资质的行为,出借资质是指本身不具有资质或资质等级与建筑工程资质标准不相符的企业,用具有资质或与承包的建筑工程资质标准相符的施工企业的名义与发包方订立合同,同时向名义上工程承包人支付一定管理费用的行为.出租资质之后实质的施工者就是那些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出租资质之后就又回到了图一的博弈中,图一中C伪装成本就为租借资质所花费的管理费用以及寻求关系资产专用性所花费的交易成本(招待费之类).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交易,发包方很快就会发现充斥在市场中的带着一级资质光环的并不一定就是真正实力很强的企业,企业又会回到以一定概率随机选择:

为便于讨论我们赋予上述符合以一定数值.P等于80万,R(S)等于100万,R(L)等于40万,S等于40万,L等于30万,C等于25万,并设市场中资质真实企业与虚假资质企业所占比例为PS等于0.5,PL等于0.5.假设资质真实企业必定会投标,而资质差的企业只有0.5的概率随机选择投标或不投,

则根据贝叶斯法则,竞标企业中具有真正资质的概率为(m表示参与竞标):

p(s|m)等于ps·p(m|s)ps·p(m|s)+pl·p(m|l)

等于0.5×10.5×1+0.5×0.5等于23

给定乙方策略与自己判断,甲方选择达成交易的期望得益为:

p(s|m)[R(S)-P]+p(l|m)[R(L)-P]

等于23×20+13×(-40)等于0

所以发包方选择达成交易与不达成交易的收益相同,则其回选择混合策略以0.5的概率选择达成交易或不达成交易.

此时具有真正资质乙方的预期收益为:

0.5×(80-40)+0.5×0等于20>0

此时具有真正资质的乙方会选择参与竞标.

最后分析具有虚假资质乙方的企业,其预期收益为:


0.5×(80-30-25)+0.5×(-25)等于0

所以具有虚假资质的乙方会选择混合策略进行竞标.双方的混合策略构成了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但这种均衡并不是具有高效率的市场均衡.因为发包方与具有虚假资质乙方都是不盈不亏的结果.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一种市场效果.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企业之所以租借资质的原因:

1.发包方所设门槛过高

发包方为优化最终结果,招到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设定较高施工等级的竞标要求.也许有时其工程本身并不需要如此高的标准,二标准足以完成.但招标方常常为方,即并不为企业或某一机构真正所有者,其成本约束的激励作用就比较弱,方用钱效率也就不高.

2.小企业节省成本动机

小企业实力相比那些具有一级资质企业较弱,在竞标过程中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小企业若想长久发展以取得一级资质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与人员要求,但资本积累的过程被大企业挤占与压制,小企业为获得积累不得不租借资质或接受大企业的转发包,因为租借资质或转发包所支付的管理费用要小于因此所获得的收益.

3.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租借资质自然除了要考虑租借带来的收益以外,还应考虑到被查出的风险,如果我国的监督监理体制完善的话,企业可能采取这一行为的动机就会很弱或采取混合策略的方式,但如果企业知道自己即使采 462;这种方式也不会被查处,或者即使被查处也会因为庞大的利益链或关系资产而不了了之.企业绝对会选择这种行为,这也是我国租借资质、做假资质猖狂的原因,我们从小偷与的博弈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一博弈制约关键在于对监管部门的惩罚力度,使其不得不加强自身的监管水平.

三、资质市场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倾向于与资质水平高的承包方定了合同,这是因为资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改施工队伍的能力大小(虽然市场上仍有很多假资质),发包方就是运用这种信号机制来挑选高水平企业的.我们假设企业真实能力水平标准分布于[0,1]区间上,企业的真实能力水平越高,施工的效率与质量越好.我们假设同等工期条件下工程质量与企业真实能力水平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途中'线表示各种企业真实水平对应的工程质量水平.CC'表示企业发出资质良好信号的成本(因为申报资质过程要耗费大量成本).d为企业发出信号的收益,当d大于C时,企业有发出良好信号的动机与激励机制,并进而决定了企业真实能力水平e.

关于d的设定:d过高会导致企业真实水平的均衡点下移降低了e,但过低又会又会使得能力强的企业不愿意承包,或承包后不会选择自己做,反而采取转包或分包,这种逐级下放,分担给成本较低的企业,成本较低的企业再分包给成本更低的企业,最终工程的质量可想而知,就如体型庞大的次级贷款,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必将出现问题.这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豆腐渣”工程的由来.所以不论监管体系如何完善建设,首先要从市场出发,保证企业可以按照其规模与特色取得一定的平均利润.大企业占优势的工程交给大企业,小企业占优势的过程放给小企业,这样大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做大型过程,小企业也不用在夹缝中以寻求转包或分包来求得一些利润.

以上是从企业发出资质信号的成本与企业真实水平成线性关系的角度说的,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小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一定的发包方,占有主动优势的是大企业,市场的无效从大企业以及达成合同后监管角度入手分析(豆腐渣工程);但在完全信息博弈中我们分析到关于租借资质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发出良好信号的成本不一定与企业真实水平呈完全线性关系,或者说相关性其实并不大,在这种条件下,CC′斜率降低C′C″,这就意味着企业真实水平的均衡点有e到了e′.此时无法用市场来选择企业,这也就为非生产性地寻租活动创造了沃土.

现实市场中的资质的设定分为硬指标以及软指标,硬指标指的就是特级、一级、二级资质等硬性规定(企业资产、人员资质水平等).软指标方面我们来看一下某个工程评标打分的技术部分评分细则的部分规定: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5分)

——科学、合理得3-5分

基本合理得1-3分

缺项得0分

在这个方面,招标方并未给出具体评分细则,主要以主观判断来确定标书所示内容的分数,而且技术部分评分占比较大,这就变相给了各评审员很大的权利.即便是关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硬性规定也不一定可以完全作为市场选择与维持行业公平的渠道,不同工程要求获得的认证与荣誉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工程资质市场的博弈模型

1、自然随机选择一个企业的真实能力水平A(高H、低L),概率分别为P(A等于H)和P(A等于L)且为竞标企业与招标方共同知识.

2、企业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并选择一个e的资质水平.

市场上有两个企业同时竞标,招标方根据企业资质选择中标方.

企业受益为r-c(A,e),c(A,e)是企业真实能力水平为A,资质为e的实施工程所耗费的成本;招标方在达成交易时得益为R(A,e)-r,R(A,e)该企业施工创造的价值.当双方未达成交易时,双方的得益为0,招标方根据企业资质信号选择中标者.

当前招标过程为防止企业之间的串谋或以获得寻租方式得到标底,往往选择拦标价方式,即最终标底为各方报价的均值.所以各方在报价时,如果利润空间较大,每个博弈方往往也不大会冒险选择保高价策略(抑制了串谋行为),反而可能更多选择接近正常利润的报价水平.

但参与竞标企业能力有大有小,大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可能报价高些,能力差的小企业可能报一个低一些的(原料、机器设备、企业人员等等差异).

最终达到完美贝叶斯均衡,博弈过程类似上面的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只不过此处通过海萨尼转换将企业的类型融入双方的得益函数中来,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转化为了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最初由一个自然方随机选择能力强能力弱的企业.最终达到均衡时,招标方愿意所定的拦标价的上限为:r(e)等于p(H|e)·R(H|e)+(1-p(H|e))·R(L|e)其中的p为包含且略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这样测算下,其实企业很清楚利润空间为多少,真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企业可能可以获取可观的利润,大部分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少部分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如真实施工程,则质量问题将凸显出来.对于企业本身就是要尽量达到:maxe[r(A,e)-c(A,e)].当r*(L)-c[(L,e*(L)]

下面我们讨论下不完全博弈中的合并均衡、分开均衡和混合均衡.

合并均衡:

r(e)等于R(L,e)当e≠ep时

r(ep)当e等于ep时企业选择ep

分开均衡:

r(e)等于R(L,e)当e

R(H,e)当e≥e*(H)时

对于企业来说,高水平企业则出示高资质,低水平企业出示低资质.

上述两种均衡均为纯策略贝叶斯均衡,下面我们要说一下混合策略的贝叶斯均衡,类似上面租借资质所用到的混合均衡例子.即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企业选择相同的高水平资质,而真实水平较低的企业则以概率m和1-m在高资质与某种较低水平的资质之间随机选择.

招标方判断:p(H|e*H)等于p(H)p(H)+(1-p(H))·m

p(L|e*H)等于1-p(H|eH*)

p(H|e*L)等于0

p(H|e*L)等于1

企业判断:r(L)-c(L,e*L)等于r*(e*H)-C(H,e*H)

最终达到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为

当企业资质为e*L时

r*(L)等于R(L,e*L)

当企业资质为e*H时

r*(e*H)等于p(H)p(H)+(1-p(H))·m·R(H,e*H)

+(1-p(H)·mp(H)+(1-p(H))·m·R(L,e*H)

对于混合策略而言,降低m值很关键,因为当企业很难租借资质时,资质也就起到了分开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功效.

类似论文

建筑工程招标阶段资质考核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市场慢慢的成熟起来,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 其中工程。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82767 点赞量:18783

建筑工程监理行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其

摘 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适应这样。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6490 点赞量:33780

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摘 要: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建筑工程中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对。
更新日期:2024-5-2 浏览量:13178 点赞量: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