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寻根之旅

编者按:2013年2月17日早上,本刊通讯编委、著名的生命教育专家、“生死哲学”研究学者、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在晨练中不幸坠楼身亡,闻听此讯,甚为哀伤.春节前郑晓江寄来此稿,原本打算继续写下去,不料竞成为绝笔.为了缅怀郑晓江教授,特刊出此文,以示纪念.

2012年,在微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了赴祖国宝岛台湾访学的旅程,而且是率领四位博士老师共同前往.这一次主要是接受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先生之邀,参加由该中心、静宜大学、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于10月18日到22日主办的第八届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

2004年12月26日,在距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160公里的印度洋,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排名第五的超强大地震.由此引发了大海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大灾难中,遇难者超过30万人.真是生死事大呀!无论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在人为的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是非常脆弱的,如何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辉煌生命,是现代社会、现代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生命教育在1968年发端于美国,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了.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开展生命教育,而我国的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在中国大陆,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4个省市、数万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工作.我们这一次赴台,首先是一次“生命教育研习之旅”,去学习和考察台湾生命教育的现状;又因为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从台湾引入的,所以,我们一行五人的代表团去参加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的学术会议,也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

傍晚,我们下榻在台北的福华会馆,门前兀然矗立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博学、慎思、笃志、力行”八个字,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由此扩散开来.

10月19日,“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台湾大学正式开幕.首先由静宜大学唐传义校长致辞,他的讲话朴素无华:人生真正的工作是做人,人的心灵应该摆脱竞争.然后,由中国医药大学黄荣村校长主持,第一个上场的是这次会议的主办人孙效智教授.

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先生早年学的是理工,后赴德国主修学,当过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主任,现已离职专门投身于生命教育,他是台湾生命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受台湾教育部门的委托,他组织相关人员、成立相关机构,全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务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生命教育进学校成为选修课,同时致力于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他在大会的演讲题目是《大学生命教育推动理念与愿景》.他认为:两岸三地谈论大学生命教育的学者大都指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不过,这种说法里头却有一种混淆,而且也容易引人误会,仿佛只有不太成熟而又在太过富裕环境下成长的青年学子才有生命意义失落与人生目标虚无的问题.孙先生又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与小人之区别,不在年纪,而在于生命厚薄以及由之展现出来的慈悲、智慧与德行之高低.依此,一个人进入大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高深的专门知识,而在于学为“大人”,从而展开探索人生、发展自我、提升智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遗憾的是,今之大学,更像是高级职能培训所,而非体现大人之学的学府.大学里着重专门知识的培养,轻忽生命智慧的启发.即连专门知识的教育也随着学科的分化而日趋片段化与密闭化,从而不再能提供整全统合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此外,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果是,自然科学及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经验科学蔚为主流,学术文化变得急功近利、重物轻人,大学里重视knowhow,忽视knowwhy;重视看得见的经验事物,忽视看不见的精神价值.影响所及,学生忽略人生意义与方向的探索,陷溺于各种的桎梏,导致人生观的空洞模糊与价值观的扭曲肤浅.生命实践上则变得只关心现实,缺乏理想;注重专业,轻忽做人;对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事物取巧钻营,却对死之将至毫不在意而醉生梦死.他强调,生命课题的探索、追寻与实践是一辈子的功课.教师也需要在生命课题的安顿和生命智慧的修养上终身学习.而且,教师不自我转化,又如何能带动学生转化?孙教授再从人生三问出发,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如何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从知到行来架构生命教育体系.而且,生命教育应该是志业而不仅仅是事业;教师不仅要教养,重要的是存养.从孙教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真诚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他坚持的是从理论学科的角度、从培养“大人之学”的视野来推展生命教育,并对我认为的应该从“生命困顿”出发展开生命教育的思路提出了异议和温和的批评.


孙先生讲完之后,由我上台演讲40分钟,我以《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为题,认为:考之六十多年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漠视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目前部分学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质量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性乱、、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之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我还特别澄清了孙先生的问题:我提出“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生命困顿,也不意味着过去及未来的人没有生命困顿,更不意味着提出“生命困顿”者就没有生命困顿.同理,提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亦非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但应该说,其表现及性质会有差异,所以,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应该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困顿”、不同的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因为现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性质、程度不同的生命困顿.比如:网络化生存、少子化与独生子女、社会及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人生终极关怀的消解,等等,这一切都对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命成长及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负面表现就是所谓“大学生的生命困顿”.而大学里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主要去解决这些独特的“生命困顿”问题,而非进行另外一套“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不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任务,可能也是生命教育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在知识性教育、技能性培育盛行的大学,究竟有 多少课程的空间提供给生命教育呢?所以,在大学推广生命教育必须在有限的课程中找出学生的生命困顿是什么,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并讲授,以让青年学子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生命得到健康的发展,终身受益.主题演讲完毕后,便是半个小时的讨论,坐在台下的学者可以自由发问,指定哪位学者回答.台湾的老师当然对大陆生命教育的现状兴趣非常浓厚,提了不少的问题,我也尽所能予以回答.上午学者的发言主题还包括了有关“死亡与自主”“生命教育师资培育课程建设”,“海德格尔的存有学”等问题.会议严格规定每位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演讲后还会组织综合座谈,设置场内外互动的环节,使聆听者可以用现场填写提问单的形式,直接与发言人进行沟通,从而更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碰出思维的火花.

下午的会议,发言仍然精彩.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生命教育的学术探讨如何才能贴近现实人之生命状态、生命发展?如何能够解决人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有一位来自台湾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郑佩芬副教授,用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以《从人到病的遭逢谈自我转化——女性妇科疾病与治疗历程的自我叙事》为题发表了演讲.她从患者自身的患病札记为研究文本,通过将自我叙说予以外化的过程,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描述女性患有妇科疾病过程中的受苦经历以及进入医疗场域的自我对话,呈现受苦之超越与自我觉察,进而转化重构自我的生命意义,穿透性别与权力,试图还原人的本质.和她一起经历“我”与“病”的艰难历程,看到那个“我”始终没有放弃与“病”的相处和努力,以及如何做到“医”与“病”的共舞.外表柔弱的她在受苦的经历中的自我超越与觉察,浑身上下散发着无限的生命潜能与韧力,不断感染着我.待郑佩芬教授演讲结束后,我主动上前介绍了自己,感谢她勇敢地邀请我们走进她的这段生命经历.同时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命教育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医学生明白:通常我们只是疾病的“观察者”并非是疾病的“经历者”,所以要常怀“谦卑”和“共情”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正在经历疾病的患者.

第二、第三天的学术会议紧张而高效率,我们生命教育团队的四位老师都上台谈了相关的问题.李丕洋博士以《让良知做主——略论阳明心学对现代人自主性问题的思想启示》,其对阳明学的精研与热爱让在场的学人感动,真正体现出“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焉.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赵丹妮博士以《大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探索——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发表演讲,她谈道:回顾五年来学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始终坚持着不抛弃,不放弃,做有意义的事.始终幸福着学生们的幸福,不断实现的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她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是“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催化者”.马九福博士以《生命教育的方法》为题发表演讲,她说要“尽力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彩”.她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四种教学原则:教师的生命在场;全面理解学生的生命困顿;感性形式与理性提升相结合;回馈法.张慧远博士以《儒家经典阅读教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题发表演讲,她说:长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想在讲台上把爱与善传递给每一个听我讲课的学生.世事沧桑、岁月轮转,爱与善会永久闪烁着光芒,贮存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中庸有言“修道之谓教”,人到中年,越发感受到修道之重要.

台湾大学的康瀚文博士以《生命教育期刊与学位论文之分析——发展与前瞻》为题发表演讲;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助理教授张纯子分享了自己将生命教育融入幼保专业课程的经验;而长荣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庄慧君则谈了将“心理学与生命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之规划;慈济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助教蔡裕美等也作了演讲.大会安排的演讲、发言,以及讨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真正是给了与会者一大碗“心灵鸡汤”,亦让大家的头脑风暴不断激荡,我由衷地感慨:享用了“一顿生命教育的精神大餐”.

紧张的学术会议期间,主持者还安排了一些生命感性的内容,即请一些音乐人和有关者来现场讲授感人的生命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知音二重唱马惠美与朱万花的歌唱,她们都是视障人士,有着酸楚的童年,饱经磨难,但是因为有歌唱的梦想,她们用歌声感动温暖着他人的生命.歌声中饱含着生命的苦楚与希望,诚如在歌中所唱:“歌声牵起我那失意的臂膀,找回梦想的方向,虽然路途难免有重重的磨难,要怀抱着希望向前看.”听着听着,泪水不知何时潸然而下.最让人慨叹的是苏慧娟女士没有因为女儿的逝去而放弃她和Dora共同的志工工作,始终用自己的方式用音乐的灌溉93病房患儿(台北荣民总医院癌症儿童专门病房)和家属的身心.Dora妈咪听说本次研讨会有大陆的学者,她问我们知道“Lovelife”的故事吗?我含着热泪深深地点着头,Dora妈咪欣慰地朝着我点头微笑,我看着她的眼睛,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坚信母女问的这份大爱可以穿透生死,实现她们的约定——在彩虹的那一头还会再相聚.

会议的“压轴戏”是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台湾教育部门特聘教授黄俊杰先生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他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普遍问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脱离的问题,课程之知识承载度不足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问题.他尖锐地指出人文是作为“概念游戏”而存在,人类面临着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窘境,我们的教育评价陷入了“数量化思维”的陷阱.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基础,生命难得,有赖于师长的唤醒;教育是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提升的过程;如无生命教育,所学知识则成为恶之工具.“心灵的觉醒”应该成为教育之核心问题,黄先生强调“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学生的转化”.他从儒家之八目,佛教之“善自调伏,具足威仪,常行忍辱,怜悯众生”到基督教“肉体是软恶弱,心灵必须抵制诱惑”,谈教师心灵的觉醒与转化;教师应以教育为“志业”,修炼同体大悲之心,看学生如看自己的身体;“观功念恩”之心,师生互为主体,成为共同追求真理的朋友;善巧柔和之心,将自身当作桥梁,将爱心布施到远方.关于教学方法的转向,黄先生强调,从“出乎其外”到“入乎其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引导学生实现从事实到价值的贯通,在价值中去研究知识,注重情意的教育.最后黄先生得出结论:生命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使大 学教育从异化中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目的——君子人格的养成;师生不仅体会“知识的愉悦感”,更体认“道德的幸福感”,在有限生命中建立无限生命的宗旨,开创永恒的生命意义;教师应常怀感恩而从事教育,感恩之心的升起始于对父母的知恩与报恩,期许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世界的转化.

三天紧张的学术研讨很快过去了,我又安排大家到台北护理大学去参观“愈花园”.所谓“愈花园”,是台北护理大学林绮云林教授特别设计的一个花园,是专门用于治疗丧亲者精神失落、悲伤痛苦与进行心灵转化的地方.园内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道路曲折,流水潺潺,把最为抽象最为深奥的悲伤辅导、精神感化隐喻化、具象化为自然景观,让我们这些参观者感叹不已.园内分“和解花园”“追思平台”“眼泪池”“沙坑”,“家庭追思区”“心理咨商区”“心愿树”,等等部分.每一处设计都独具匠心,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悲悯的情怀,帮助悲伤失落的人,统整人格,确立自我身份,接受支持,寻求生命意义,与忧愁和解,与悲伤共处.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石凳被绿树环绕,咨商空间隐秘而不局促,我禁不住想如果我们的心理咨询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就好了.

第四天,我们各自搭乘飞机返回.这一次台湾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让我对生命教育的发展态势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更加坚定了把生命教育不仅做为一种事业更做为一种志业来推进的决心与信心.所谓“志业”最早是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志业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感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荣誉这些外在报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若一个人的职业同时是他的“志业”,会自然体现出最高的职业精神:不计较报酬,不在乎功名,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华炳啸认为:“知识分子有三种境界,即职业型(把教职作为谋生谋利工具)、事业型(把教职作为成就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和志业型(把教职作为实现学术信仰与理想追求的通道).”所以,有志业感的教师就可以获得孟子所谓“天伦之乐”与“良知之乐”并列之“灵魂之乐”.我愿意把生命教育当作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志业”,期望着获得“灵魂之乐”.

宝岛台湾,是我人生及学术道路上永不枯竭的知识与智慧的泉源,七次的台湾之行让我的学识与生命不断地成长,我将永久铭记在心等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类似论文

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摘 要: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数。
更新日期:2024-4-13 浏览量:55168 点赞量:12391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生命教育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弱化、被轻轻带过甚至完全忽视 情感目标是教学中不。
更新日期:2024-4-1 浏览量:10569 点赞量:3669

农村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

摘 要: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
更新日期:2024-1-3 浏览量:7503 点赞量:3158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策略

【摘 要】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6529 点赞量:33797

生命教育理念关照下的对话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独白式的课堂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对“生命”的思。
更新日期:2024-6-19 浏览量:82511 点赞量:18541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一个人要想拥有伟大的灵魂,莫过于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和生命 随着近几年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
更新日期:2024-12-12 浏览量:155381 点赞量:33333

将生命教育融入护理专业实习前教育

摘 要为了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完成学生到护士的转变,实习前教育的内容。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2036 点赞量: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