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时代的大学文学教育何为

教育是基于一定时代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对人的技能的培养,素养的提高,人格的影响,灵魂的丰富,教育最终应是令人不懈奋斗、追求真理、爱好智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而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教育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手段,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但是,如果教育一味以考试为目的,功利色彩过强,忽视人文性内容的建设,那么必然会远离教育的本质.

中国有着漫长的应试教育的历史,从隋炀帝始建进士科一直到晚清科举制的废除,一代代的读书人投身于此,作为“国家抡才大典”,该种制度为政府源源不断的选拔和输送着治国之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帝王们的欣喜可想而知.不可否认,历史中很多文化精英们出身科举.但是该种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产生出很多弊端,如,明清以来,科举的内容只限于儒家经典、朱子注疏,往往使得广大士子阅读面狭窄,“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陈鼎《东林列传》卷二);另外,考试的目的与书本理论的两相背离所造成的人格扭曲也是负面效果之一,儒家理论教人舍利而求义,而考试目的又是指向了世俗享乐、地位名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因此,经世济民、修齐治平这些本应是指向精神人格提升的实践行为方式,渐成纸上之空谈,久而久之,造成了精神的扭曲,灵魂的异化.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等便是极好写照.

而当下社会,同样密布了功利性过强的应试教育,不管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受了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使得造成学生个性化缺失、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是人所共知,而高等教育中,由于毕业和就业等因素,同样有着繁多的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量占用着青年学子们的自由空间.再加上从基础教育带来的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弊病,造成了很多心理的问题.君不见频频见诸新闻报导中的迫于考试、论文、就业等压力选择轻生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受不到生命乐趣,世间美感.漫漫人生,放眼望去,考试的关卡林立,琐碎的试题,唯一的答案,生硬的评判,青春、汗水、热情得到的只是一张张证书,应试下的学习可谓苦不堪言.中国学子历来是以“苦学”来励志,“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精神自然可嘉,确实,很多人相当勤奋,终日早出晚归,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但太过枯燥的学习使得一些学生厌学情绪很强,往往沉溺于玩乐中.大学阶段本应是青年学子接触到更广泛的新天地的阶段,也是面临着价值观、人生观要基本完成的阶段.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态度将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和丰富的心灵,看不到更多的生之明媚,会使人萎靡,比如,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语,如“DOTA穷三代,网游毁一生”之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此类状态.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以往被忽视的所谓“小三门”体音美,被重新加以重视.但高考指挥棒和有着一定水分的加分政策的结合,仍然使得这些科目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质.从社会的现实性和竞争性来看,考试不可避免.但制度的设计终究以人为目的,一方面需要思考考试制度的优化,另外,在现有制度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做好当下的事情.

应试教育时代,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由于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支撑,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奠定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又要源源不断的投入到社会的运转中,特别是其中师范生又要加入到基础教育的工作中,或者,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考取教师资格证预备加入教师队伍中的,因此大学生的教育是应当加以足够重视的.

在大学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对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有高度的警惕.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是有其相关社会背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潮的演变,教育理念的刷新是必然的,正如王治河所言:“如果说第一次启蒙是由于理性主义的强势,而过分注重理性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话,那么第二次启蒙则推重审美教育.如果说美的概念因着它的模糊性和不可测定性而受到现代主流意识的打压,从而处在一种边缘低位,那么‘美’在第二次启蒙的有机教育中,就居于一种核心地位,成为教育的灵魂.美和浪漫具有一种崇高的地位”,(《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美作为将人从技术体制下解放出来的力量,是对抗功利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人类心灵中美的培育与激发,大学文学教育是重中之重.通过文学教育来滋养心灵,而心灵又可源源不断产生着美,正如维科所说,“上帝是自然的创造者,精神则是艺术的上帝”,(《维科论人文教育》)丰富的心灵是个性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更是应该有着对于个性的强烈追求,茫茫的网海中,一方面感觉到信息的丰富,另外一方面,在嘈杂和芜乱中又感觉到心灵的苍白和空虚,在此情况之下,很容易陷入空虚迷茫.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作用,正如维科所说:“由于语言的幼稚贫乏,无数事物和场合都无法呈现于心灵之中,并且每当心灵为了表达它的活动,因而想要寻求语言的活动时候,都会失望而归”.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典范,通过文学课堂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表达自己心灵世界的语言,并通过文学的方式将他们的心灵世界呈现出来,就是文学教育在应试时代的使命所在.

大学文学教育,最基本的目的,首先要改变功利教育带来的厌学、苦学现状,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感受生命律动的喜悦.乐趣要靠文学本身的魅力,而文学的魅力又是要靠教师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有不断加强自己修养的自觉意识.正如维科所说,“教育的顶峰不是别的,正是对教师的教育”(《维科论人文教育》),首先,教师本人要热爱文学和文学教育,其次,需要提高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改进讲课方式(与此同时,教育体制也要给教师以自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讲台即舞台.换句话说,既然表现的是文艺,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些艺术化的手段呢.古典诗词的抑扬顿挫、情韵丰神,古典小说的悲欢离合、世俗况味,如果只针对文本做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是很枯燥的,也是背离了文学的特点的,因此,在讲授文学课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严谨精确和通俗有趣的结合.严谨精确自不待言,是知识和学术的必备要素,另外,作为讲台艺术、口头艺术,可以用丰富的手段来加以表现,比如,适当借鉴传统曲艺的方式,如著名的老艺术家、京韵大鼓的刘派创始人刘宝全老先生,于民国27年,以七十高龄去上海演出,当时《半月戏剧》 有人刊文赞扬他表演的《单刀会》:“不特脸上指上有戏,即眉目腰腿两足间,亦无一不有戏情溢露”,可以看得到刘宝全老先生在演出时候,在表演中,以己心揣彼意,声音、表情、肢体等几种表现手段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剧中人物的化身,艺术的化身.笔者曾于网络下载其代表作之一《宁武关》,确实,老先生举手投足,气质儒雅,极有魅力,讲台上亦未尝不可借鉴.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台亦然.

类似论文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与反思

摘 要: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呈现出重文史、轻审美,重修辞、轻想象,重思想、轻情感的特征 针对传统教学范式的。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828 点赞量:6622

后网络时代大学文学教育随想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后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大学文学教育面临。
更新日期:2024-11-19 浏览量:143610 点赞量:30841

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

【摘 要】大学阶段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育是大学学生接受英语教育&。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7594 点赞量:3058

文学教育与大学的文学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三十年 这辉煌成就的取得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个。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0571 点赞量:28047

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但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新纪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诸。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9607 点赞量:2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