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承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10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位华文作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纪念大会上,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致辞.他说,华文文学中饱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华,作为弘扬中国文化的主力军,华文文学工作者可以在提升华文文学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要帮助华文文学工作者“站得稳、立得直、撑得起”,共同用文学的力量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共同维护中华民族之根.他同时提出要积极争取支持,在国内创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华文文学基地,在海外建立华文文学研究和推广的站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健致辞表示,三十年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兴起,打开了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另一扇窗.世界华文文学以中华文化为根脉,兼容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构成了华语文学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文本经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崛起于世界文坛的重要标志,是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将对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繁荣发展产生激励作用.

九十五岁高龄的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知名作家曾敏之先生表示,虽然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但所有华文文学工作者都应该在创作和研究中警惕分裂祖国统一的行为,世界华文文学不能忽略文化传统强调的人生意义,要以“情”的道德,缔造中华民族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价值观,这可以促进和平.

此外,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文化中国·四海文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启动仪式,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第一辑首发仪式.

本次研讨会以“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为主题,分台湾文学论坛、女性华文文学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三场大会学术交流和五场分会场研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海外华文文学的源流与诗学研究;2.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前沿问题;3.区域华文文学比较研究;4.百年华文文学的经典化与传播问题;5.华文全球化写作.与会者提交论文82篇,113人就各议题做了发言.

华文文学源流,研究梳理与学科建设

饶芃子暨南大学高屋建瓴地指出,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在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一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可能是一部19世纪末至20世纪全部岁月的中国“知识者”的海外流动史、精神史和心灵史.过去,华文文学研究着重在把握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特性,而当华文文学学科走过三十年,总结这一领域带有普适性的文学规律,追寻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这一领域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应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追求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其世界性与“中国经验”结合的特性,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努力深化和拓展的工作.


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杨际岚以“三十而立”为题,向与会者呈现了三十年来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研究的历史及成果,并对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了宏观思考.复旦大学陆士清回顾了1979年以来自身参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历程,如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创“台湾文学”选修课,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台湾文学”条目从而使现代台湾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正式确立,以及为开展学术活动和建立研究机构积极奔走等.江苏省社科院汤淑敏则回顾华文文学研究初期,自己在陈若曦研究上的坎坷境遇.这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们对华文文学的挚爱与贡献使与会者动容.苏州大学曹惠民撰文回顾了陆士清与华文文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梳理了其为推动研究的日渐深入和学科的走向成熟,做出的一系列贡献.暨南大学黄汉平在发言中充分评价了饶芃子教授对世界华文文学诗学建构的可贵贡献.

站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10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3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基点上,如何推动华文文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受到与会研究者的关注.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炯向大会提交了《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华文文学》一文,他从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典文化向外输出出发,指出华文文学作家对读者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传播什么样的文化思想,站在什么样的历史高度去思考人类的出路,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所有的华文文学作家都能严肃地去思考人类的出路,为人类的未来指明当战争的洪水到来时,诺亚方舟究竟在哪里”.中国文联出版社白舒荣总体考察了东南亚、日韩、北美、欧洲、大洋洲华文文学作家队伍现状及创作队伍培养建设情况,认为华文作家是一道中外文化交汇的流动风景,在他们的作品中鲜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暨南大学王列耀、龙扬志则立足于梳理马华文学研究的知识谱系(马来西亚、台湾、大陆,呈现出的三种不同研究立场),提出“有没有契机形成一种被三大区间共同认可的马华文学知识谱系”的问题.深圳大学李凤亮则从文化视角出发,阐释了海外华人批评家从文学比较到文化研究的学术轨迹.

北京大学谢冕以“我看世界华文文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於贤德就“构建华文文学学科理论的几个切入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陈涵平就“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逻辑起点”,南京大学刘俊就“传统蜕变新生——论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独立性对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台湾林静助从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前沿问题观察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趋势与新课题,河南师范大学席建彬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空间,也分别发表了论文.

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前沿问题

台湾文学研究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起点,其文学面貌一直以来最受研究者们关注,其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也是其他区域华文文学不可比拟的,此次研讨会,无论是主办方还是与会研究者,都继续给予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前沿问题以极大的关注,就收取的会议论文来看,本次研讨会是历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中接收有关台湾文学的论文最多的一次,其论文篇数占据所有参会论文数一半左右.台湾大学黄美娥以“声音·文体·国体——战后国语运动与台湾文学(1945-1949)”为题发言,关注日据结束至政府迁台其间四年台湾文学的发展.同样来自台湾的谢米亮和詹雅能则将视野向前延伸,前者以沈光文1651年到台为台湾华文文学之路开启的标志,追寻台湾华文文学的整体源流与学术轨迹,后者探察新竹诗人刘梅溪《乙未年》遗稿.福建师范大学黄乃江梳理近代以来台湾古典诗社的三次发展中,诗钟的独特存在及深远影响.

日据台湾文学面貌尤其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诗歌方面,福建师范大学李诠林关注此间诗社活动情况及文言诗人及诗作介绍;台北教育大学翁圣峰就竹枝词的三种主要题材类型初探日据时期的因袭与新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刘红林考察二三十年代台湾戏剧.福建师范大学朱立立对杨逵的身份、文学书写面貌、精神能源进行探析.厦门大学蒋小波从电影文本《赛德克·巴莱》的内部视角谈起,关注电影与民族志.站在学科史的角度,两岸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关注日据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问题.台湾师范大学许俊雅以大量的文本比较,理析日据时期台湾通俗文学对中国大陆文学的移植与模仿关系.过去讨论日据台湾通俗文学的发展和面貌时,不究来源的研究则易产生过度推论现象,这一发现,使两岸文学的交流得到更清晰的呈现.厦门大学张羽辨析台湾医生作家赖和、吴新荣、王昶雄所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而呈现的疾病叙事创作及这些作品的叙述模式、风格技巧、美学效果.借由疾病叙事,探究上世纪前半叶海峡两岸文学的深层互动.福建社科院萧成从日据30年代台湾“左翼文学”吕赫若、杨守愚、叶陶创作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论证与大陆文学的一脉相承.就台湾当代文学,与会者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分析.福建社科院刘小新对当代台湾文论中后现代主义、后殖民论述、后结构主义等“后学”理论论争与话语转换进行了宏观分析.而厦门大学徐学从音律、词汇、 词法与句式等汉语言的艺术要素对台湾当代作家的文本做细读分析,以期寻觅汉语言艺术现代演进的轨迹和经验.

有关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肖澳门科技大学宝凤分别讨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题材作品及相关文论分析,并梳理了“原住民”议题在当代台湾文化语境中的发生与质变过程.福建社科院陈美霞选取霍斯陆曼·伐伐作品《玉山魂》加以研究,认为此作品是挽歌与救赎双重构成,塑造一个失落的传统乌托邦世界,在虚无的时间中重建“我族”想象.有关台湾乡土文学:福建社科院张帆指出20世纪90年代台湾后乡土小说中塑造的私人化、碎片化、魔幻化的乡土历史将乡土厚重悠久的历史与个体渺小短暂的生命相结合,建构了横跨台湾传统庶民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框架.有关台湾女性文学:首都师范大学艾尤探析台湾女性作家在80年代崛起的原因和她们普遍的“写作”之表达策略及利弊.

分文体研究中,吉林大学白杨关注台湾现代诗论争.南昌大学公仲将目光投向新近出版的于疆纪实性散文作品《苏北利亚》;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把握20世纪60年代以降台湾散文多元的诗性抒情特征及审美、审“丑”、审智特色.福建师大林强对台湾当代散文空间进行诗学研究;闽江学院蔡江珍从现代散文的名称贞认出发对台湾当代散文界说问题进行探讨.福建师大隋欣卉、林婷分别撰文论析光复初期戏剧运动体现出的国语运动与国语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以及赖声川戏剧研究.

对小说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曾丽琴评骆以军《西夏旅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娜以《微细的一线香》为中心看舞鹤和台湾1970年代;福建师大王茹关注以《失火的天堂》为代表的琼瑶后期作品中的言情小说新形式;福建师大王申详论陈雪《迷宫中的恋人》中的疾病美学;泉州师范学院戴冠青、廖奕茹对刘克襄的自然生态文学创作展开微观分析;华侨大学倪金华品评王溢嘉《实习医师写作》;安徽大学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继续深入考察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福建师大尚光一切入文化产业视域中的严歌苓作品研究;汕头大学易崇辉漫议严歌苓的“雌性写作”;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则在其论文中论述了郝誉翔小说中的“北投”书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周怡在会上报告了自己查阅《青潮月刊》对姜贵遗失小说《白棺》前两章的发现.此外,尚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就《李敖秘密谈话录·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看”李敖如何“屠龙”,江苏省社科院陈辽对齐邦媛回忆录《巨流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观点,郑州大学樊洛平以2000年以来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研究著作为例,对新世纪以来大陆学界的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走向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其他区域华文文学比较研究

关于东南亚文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邱苑妮论析马华作家黎紫书散文中的城市书写;陈美华报告了狮城华文文学现状;华侨大学涂文晖论缅甸华文文学发展历程及特点;章青岛科技大学妮比较1980年代亚洲华文文学城市书写;青岛大学曹安娜解读小诗磨坊与东南亚华文诗群;漳州师范学院向忆秋管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张松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德才分别以“暗夜中的燃灯人”评价新加坡诗人南子、品评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创作;厦门大学苏永延论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季刊《爝火》的文学批评;绍兴文理学院朱文斌论及马华当代诗歌在边缘化、后现代主义个人化写作中面临的多重困境.

北美文学研究方面,姚嘉为介绍了“北美的天空下,众声喧哗”;首都师大王红旗论述大陆旅作家施玮的“灵性写作”;秋尘、张健进行北美新移民小说婚恋书写的文化研究;王澄霞剖析张翎小说创作的亮点和误区;常熟理工学院计红芳认为美华诗人王性初诗集《行星的自白》展现了一个孤独者丰富而又复杂的怀乡旅程.莆田学院孟建煌和辽宁师范大学乔世华对美华女作家吴玲瑶的幽默文学问题予以论述;江南大学庄若江论虹影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审美;泉州师院吴春兰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笔下的“女勇士”异国形象的文化底蕴.此外山东苍山县王鼎钧文学研究会王凌晓的“王鼎钧与世界华文文学”;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的“新世纪海外流散诗人研究综述”;江苏社科院李良的“文学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多——以苏炜《岁月甘泉》为中心”;旅美作家王性初的“北南西东说二君——王鼎钧、刘荒田散文魅力初探”;暨南大学蒲若茜的“亚裔美国感性”溯源——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关 键 词研究等均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回应.此次会议对香港文学的发言亦有特色.华南师范大学凌逾研究文拍与舞拍共振的跨界叙事——香港作家黄碧云《血卡门》叙事分析;复旦大学梁燕丽就《我城》到《飞毡》的文本,纵论香港作家西西的城市文本书写.此外,华侨大学毛翰更将视野转向少有研究的明清时代琉球汉诗,梳理出“有国之乐”和“亡国之痛”两大主题进行概述.

在各区域文学的独立研究之外,区域文学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受到华文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视.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宋瑜提出,华文文学传承品格及原型母题在不同华文地区表现出同构互参的关系,已形成可梳理的需要加以辨析借镜的、新生而差异的旨趣;广西民族大学陆卓宁以1980年代为界,划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前后的两个阶段,将两岸纳入统一的救赎、解构过程视野中予以审视和反思.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王瑞华对领军两岸红白文学的几员主将出自同一家族、从小接受同一所小学教育的堂兄弟——山东诸城王氏兄弟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兄弟相煎不相逆,表面的对立下依然有许多共同的文学传承;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彭燕彬认为源于根深蒂固的情操,华人作家们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不免表现出因理学熏染而留下的痕迹,在张爱玲《心经》和陈映真《将军族》中都可以看到尊重人欲之必需、追求人性之真情这一创作出发点;合肥学院朱育颖观察到海外华文女作家钟情于河,经典文本总是与涓涓流淌的河水为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盼耕透过大量的文本分析,探察在港闽籍作家诗作同的感觉式、情感式、想象式和领悟式审美心理;山西社会科学院周萍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与美华文学的创作艺术特征加以宏观考察;旅欧作家池莲子以自己在海外的经验提出多元化是微型小说的发展趋势;福建师范大学王珂分析两岸四地由于诗歌生态的不同造成的新诗文体差异的产生、已存在的比较研究的基础及比较研究意义初探;福建师大陈卫分析海峡两岸现代新诗准经典的整合与探讨问题;西安财经大学沈奇考察新世纪诗歌的动向并直陈存在的某些缺失.

此外,中山大学朱崇科的“林文庆和鲁迅的文化冲突”,武汉大学赵小琪的“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式想象”也以主题发言的形式得到与会者的关注.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及其经典化与传播

夏威夷石锡铭从自己的中医实践中,借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理论,提出了诗词研究的君臣佐使问题:诗之意境为君,精神为臣,格律为佐,才情为使.彭志恒、庄园以20世纪初、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三次“华人留学潮”中的留学生文学作品探讨“代际主题”;安徽大学王宗法关注百年来留学生文学主题演变;厦门大学朱双一梳理西方“黄祸论”历史,并对近代华文文学中的华工形象进行分析;福建师大周云龙关注到海外华人对于1980年曹禺访美事件的评价(或叙述)的差别;吴政家评说凌叔华的女权与女性主义尴尬.

同时,闽江学院王金城的研究关注到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双重困境;山东师大孙桂荣以周蕾论著《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海外华人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难度与限度的看法.

河南理工大 学冒建华关注全媒体时代华文文学的文学形态,兰州交通大学王彦彦思考华文文学认同主题,王威议论华文作家与作品的双重属性,蒋述卓评说海外华人批评家对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贡献,广东商学院尹康庄谈及徐訏文艺批评的诗学贡献,这些论述亦各具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走过百年,国内的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三十年,文学经典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山东大学黄万华借程抱一的文化“第三元”思想,为华文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考察的一种视角;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庄伟杰围绕全球化视野下海外华文文学如何经典化,提出意见.

重庆师范大学胡贤林、王要飞、同济大学喻大翔分别发言表达了对百年华文文学经典化问题进行的思考.江苏师大方忠、北师大沈庆利,分别从微观作品分析和宏观经典化研究对台湾文学研究及其意义做了发言.华东政法大学高鸿的发言指向华裔美国文学的法律叙事与经典化构成.

文学创作离不开传播,在资讯高度密集的今天,要使作品被接受,文学的传播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广东惠州学院颜敏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新马、香港文学期刊的华文文学传播的差异性及其对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旅美作家吕红撰文观照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的跨界互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钟希明以龙应台的“野火再燃”为例分析传媒生态在文学存在方式中的构成性意义.福建师大袁勇麟和北京大学计璧瑞分别对《文讯》杂志研究成果《台湾当代文艺传媒<文讯>研究》及以绘制文学地图并实地勘察的方式,走出一条文学记录的独特之路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勘查记》进行推荐.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朵拉在发言中从拿督林庆金JP出版奖论及马华文学的出版困境;汕头大学燕世超由评说赵小琪教授等学者著的《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一书谈及台港澳小说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惠娟对2011年香港文学类畅销书排行版进行了分析;崔卓力以出版人的身份,思考海外华语文学创作与中国国内图书市场有机对接问题.

在会议闭幕式上,各分会场讲评人介绍了学术交流情况.福建师大孙绍振受邀讲话,盛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匡汉受学会委托作了题为《站在新的地平线上》的学术总结.他认为,本届学术研讨会体现了两个“突出”,即突出了学术史的考量,突出了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他提出,走过了学科建设三十年、学会成立十周年的道路,站在新的地平线上,我们华文文学研究者要继往开来,进一步确立“华文文学共同体”的信念,进一步坚守文学精神,拓展新的文学空间.此次研讨会以其严谨的会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周到的会务接待与服务获得与会学者的普遍赞誉.

(作者:李诠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范宇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类似论文

《跨文化视野下的北美华文文学》序

王亚丽,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2010年的春天 我应邀去她任职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课,讲的题目是“当东方遇到西方&。
更新日期:2024-3-24 浏览量:46920 点赞量:11516

形象学视野下的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词。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9933 点赞量:6380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顺利举办,首。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4749 点赞量:21013

“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

摘 要: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就应该支持并推动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但&。
更新日期:2024-5-2 浏览量:13750 点赞量:4861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7103 点赞量:13393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522 点赞量: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