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

青海是一个后发展省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分布有汉、藏、土、蒙、回、撒拉等六大主体民族,各民族至今保留有很多原生态的民间民族文化.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等民间舞蹈最为广泛流传.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的形式居多,是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使我们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本文试图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分类和传承,以及其创作与发展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

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2.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同时也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分类及传承

1、集体歌舞“谐”.它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堆谐》和《谐》.至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公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伊”是自娱自乐性很强的民间集体舞,除在等节日组织表演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围着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娱.“伊”的歌词大多是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歌词,而且不随意改动.其歌词多为一至二段体,内容主要是赞美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愿人们吉祥幸福等.

2、表演性的圆圈舞“卓”.它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谐》和《热巴卓》.《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在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它在表演中会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圆圈式舞蹈对形,节奏先慢后快.卓的唱词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动律沉稳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

3、祭祀性民间舞蹈.藏族祭祀性民间舞蹈也值得一提.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举行各种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其祭祀礼仪和自身所含的大量藏族舞蹈广泛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如:青海黄南地区的《龙鼓舞》,藏语称为“勒什则”,藏族群众叫做“神鼓舞”.它起源于乞求五谷丰登的娱神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由原始的单一击鼓动作发展成为有多种舞段的连续表演的群体舞蹈,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及该县毗邻的循化县部分藏族乡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六月跳神会中祭祀神灵,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法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等形象.

类似论文

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地域性、即兴适应性、文化交融性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从。
更新日期:2024-2-17 浏览量:31900 点赞量:7910

藏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摘 要:藏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式而存在,堪称藏族艺术之母 她是在藏族经济、文化、历史长期௚。
更新日期:2024-6-12 浏览量:80554 点赞量:17818

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

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在其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藏族劳动群众依据自己的生产&。
更新日期:2024-9-9 浏览量:17455 点赞量:4993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摘 要: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地域广阔,生产劳作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歌舞艺术种类十分丰富 除《羌姆》等宗教性舞蹈外,还有集。
更新日期:2024-4-24 浏览量:58117 点赞量:13463

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摘 要]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能歌善舞是藏族人民的天性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有果谐、锅庄、鼓舞。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2927 点赞量:4079

多元文化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

摘 要:凉山彝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民间文化的古老民族,随着历史的进程演变,本民族沉淀出了大量į。
更新日期:2024-4-1 浏览量:12142 点赞量:4455

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瑰宝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藏族人民劳动生活凝聚௚。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2867 点赞量: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