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语言的变迁与

【摘 要】 二十世纪现代文学变化发展过程中语词的变迁,会发现现代文学初创期的文学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语词繁复性较强,用词宽度也较大.

【关 键 词 】 现代文学;语言简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48-02

“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初创期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等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尝试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现代文学初创期的作家们广泛吸收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表现现代生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大都开始与社会性相联系,体现个人走入社会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越往后发展,文学语言的变化愈加明显.在“十七年”中,作家在题材选取上受到很大束缚,这个时期文学创作选取最多的就是“革命”和“斗争”的题材,题材的变化也使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所使用的词汇、句式、乃至修辞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言空洞粗糙,艺术内涵空洞,陈词滥调的比喻,强为感叹的直接抒情成了文学作品的主导.很多在二三十年出过优秀作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均变的千篇一律,异口同声.


一、现代文学语言的变迁

二十世纪现代文学变化发展过程中语词的变迁,会发现现代文学初创期的文学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语词繁复性较强,用词宽度也较大.五四文学运动时期的文学语言有现代白话,有欧化语,还有古典文言词汇,作家大都赋予文学语言象征性的含义.

文学语言本应是具有艺术性、感染力、生动性的语言形态.但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往后,文学语词大都是和政治运动相关联的.文学语言有着向大众化俗语言靠拢的趋势,但是仍有一些作家坚持用自己的一套创作语汇进行写作.现代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尤其是《在延安上的讲话》以后,明确规定了大众语汇的重要性,文学被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文学语言为了整合人民群众,政府甚至规定使用规范的语言,这也就不言而喻排除了欧化语汇和古典文学中可借鉴的语词.《小二黑结婚》《漳河水》等语言,成了具有“样板”性质的文学语言.沈从文、林语堂等文人的语言是属于不符合当时的标准而被排斥的.到了现代文学的后期,判定语言美的标志已经不是艺术性,不是审美性,而是是否“大众化”.许多作家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进行了从前期到后期的诸多转变,不惜放弃自己所创的具有审美性的词汇转而向大众语言进行努力.考察现代文学各个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我们就会发现人物语言也发生着从韵味无穷到直白浅显的变化.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相比,笔者认为对于事物场景的描绘性语言更能显示作者的书写功力.优秀的文学语言能够以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意蕴,引发读者的联想,扩充作品的表现力.“景物描写一向是‘描写’中的难点,也是一种文学能否‘描写’的重要指标.”

二、叙述语言的探索发展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始,现代文学初创期的许多文人开始积极探索文学语言.纵观现代文学初创期的文学语言,白话文运动兴起,很多文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现代文学有吸收西方文化的一面,“五四”时期的文人大都在少年时期受到过古典文学的浸染和熏陶,这些文人在创作过程中还会不自觉的流露古典文学的诗性智慧.众多因素使得五四时期的小说语言虽然迥异于传统的文言小说语言,但是也不免含蓄、精致、层次丰富等特征.有欧化和白话,也有着文言的细

致精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在现代文学觉醒的时期用精美的语言表现艺术,表达情感,汉语在他们手中发出熠熠光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虽然开始提倡“革命文学”,但是文学受政治的影响还不是特别明显,在文学语言的实践上仅仅是语言平淡缺少特点,但依然是用白话文在进行着创作.到了三十年代,文学被要求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照下进行创作,因此现代文学初创期对于现代文学继承古典文学精华和吸收西方文学理性的部分被坚定的否决了.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盛行,所谓大众语,包括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文字,这个时代,借文学宣泄政治情感的作家大有人在,一大批现代文学主流作家政治高昂.中国作家对语言所能达到的意识形态目标的兴趣极大,语言的意识形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调.”蒋光慈、瞿秋白等人的作品中明显政治高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政治口号在文中开始显露头角.“‘大众’在30年代的文化及文学运动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词汇.”如果说二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吸收了古典文学的精华,有着欧化的句式,三十年代即使是左联时期,丁玲、何其芳、刘白羽等人的语言仍不乏欧化句式,描写有时仍然有繁复的成分.但是现代文学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以后,现代作家创作的文学语言大都成了喜闻乐见的白话文语言.除了四十年代初期1941、1942年稍微宽松的政治环境,1942年的《讲话》以后,为了普及工农兵文艺,文学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自然趋向简单化,四十年代以后很多解放区的作家在创作上自身的语言观念也变的简单化,语言口语化,简单化是现代文学发展到后期十分突出明显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的叙述和描写以及人物对话完全口语化,赵树理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作家,但是延安树立了所谓的“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一种严重的后果.因为一种简单的文学语言在作家笔下被大力提倡,这个时期的小说也因此变的浅显俚俗.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语言的特色.“伟大作家的文学语言是有个性的,这个性就构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社团流派之多“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派”等,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来写自己的情思.”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学样式和绚烂多彩的文学风格.

在“五四”那个发现人的年代,语言风格是最无拘无束的,虽然作家结合成同一个流派,但是创作并不趋同,每个社团的成员的创作都富有独特个性.以前期的“创造社”为例,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叶灵风等是其成员,创造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是该社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语言风格总体的风貌相近,但是具体到每位作家的创作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类似论文

我国文学语言的变迁

摘 要:中国文学语言在经历十七年文学时期、先锋文学时期、网络文学时期的变革,文学语言的意义在不断扩大,促使文学语言。
更新日期:2024-4-9 浏览量:10365 点赞量:3277

关于文学语言的

摘 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的语言艺术大师,不仅因为其创作作品丰富,更在于他那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更新日期:2024-4-11 浏览量:54158 点赞量:11960

非正式约束下的金融制度变迁

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相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强调的是正式约束只有在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
更新日期:2024-11-27 浏览量:144563 点赞量:31027

法定端午节中看仪式传播模式的变迁

【摘 要 】两千年来的端午节风俗和节日仪式在民间一直延续,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渐渐从人们生活和观念中淡去,这种古老的仪。
更新日期:2024-2-12 浏览量:33129 点赞量:8708

先秦两汉礼制兴衰与《诗》义变迁

摘 要:《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先秦两汉时期《诗》义阐释体系的建立和解体均与礼制兴。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3712 点赞量:8708

法律职业的语境变迁与检察官职业化

当下探讨法律职业和检察官职业化的问题,需要理清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1年前后两个时间段之间语境变迁的关系。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3551 点赞量:18988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