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英国流散作家国内外最新述评

摘 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流散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对流散写作的研究也成为文学研究者、文化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流散、包括英国当代流散作家的最新研究总结了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空白,以期对相关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 键 词 :全球化 流散 流散写作 后殖民 文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即流散写作 .从世界当代文学的创作看,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绝大部分是流散作家,他们的创作不仅受到他们所出生的国家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对居住国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细数近年来的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和贡古尔文学奖也是如此.英国当代流散文学作为世界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国内对流散文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主要致力于和中国相关的华裔作家研究,对英国流散文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后殖义理论,批评话语更多突出了流散作家的身份认同、文化属性和对家园的渴望,相对忽视了作品的语言、文体及形式研究.对一些主要作家有少量散论,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未出现,迫切需要全景式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对于流散、包括英国当代流散作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空白,以期对相关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国外最新研究综述

(1)对流散现象的研究

国外关于现代意义上流散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都曾有专门的论述,他/她们一致“秉持着流放的、流散的、世界主义的阐释与批判视角,也都强调并推崇知识分子的流亡身份”(生安锋,2003: 183).赛义德认为“散居或流亡是知识分子存在的特殊方式,在多种文化的间隙存在而不归属于任何一种,身体的流亡与精神的漂泊是苦痛、磨砺,是精神上的自我流放,也是自由思考的巅峰体验”(Hamid Dabashi, 2009: 103).Robin Cohen 2008年出版的《全球流散简介》绍了研究全球流散的独特方法,探讨了流散不断变化的含义和当代流散的条件,并对犹太裔、亚美尼亚、非洲、中国、英国、印度、黎巴嫩和人的流散做了案例研究.

(2)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流散现象、流散文学的研究

Vijay Agnew 2005年编著的《流散、记忆和身份――家园的寻求》对现居住在加拿大的南亚裔族群、伊朗人、西印度人、中国人和厄立特里亚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他们的流散经历,分析了流散理论的发展、流散人群的主体意识、双重意识、性别及阶级体验及对“家”的本质的探讨.Jain Jasbir & Supriya Agarwal 2009 合著的《移动家园和旅行身份:流散作家》对流散作家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涉及种族问题、民族构建、后殖民分离/连接及文化禁区等问题.2012年Sukanya Banerjee等合编的《流散研究的新途径》以美国的非裔、亚裔流散、移民群体为案例研究了和流散身份相关的移置(displacement)、回归(return)和母国(place of origin)等概念.他们还探讨了“共栖”(mensality)行为如何成为检验身份和差异的根据、叙事和审美形式是如何通过流散的语境出现的.

(3)对华裔作家的研究

对华裔流散作家的研究最新的是Belinda 2012出版的《天安门以外的天安门小说》.这是第一部完整的研究1989天件之后中国流散在外的作家的专著.她主要聚焦在国外写作、发表和天件相关题材的小说家――高行健、哈金、王安妮和马健.作者认为,他们的局外人视角贯穿他们的作品,并详细阐述了华裔流散作家如何不断重塑天件和1989年之后世界的关系,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流散中定义中国文化、身份和政治.Amy Tak-Yee 2011年出版的《流散中的中国女性作家》研究了目前居住在美国和英国的五位中国女性作家:张戎、薛欣然、虹影、闵安琪和马严君玲.Amy Tak-Yee认为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外已被普遍接受,但在许多情况下因其极具争议性而很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该论著阐述了欣然如何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中建构她及中国妇女的身份;虹影如何融合中西哲学概念;闵安琪如何采用戏剧意象和戏剧传统来描绘她主人公的受害与反抗;马严君玲通过拼写(transliterate)和挪用(appropriate)中西童话母题来构建她的中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张戎的回忆录显得较为狭窄,它引起了对中国女性自传体裁及生活、写作与两种文化间的女性作家的兴趣.

(4)对英国流散作家的研究

对英国流散作家的研究有Susheila 2002年的专著《家园真理:英国南亚流散作家作品研究》.该论著将V. S. 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山姆塞尔文及哈尼夫库雷西等人的作品置于英国自二战以来形成的移民文学的多元传统中,考察了这些流散作家对“家园”的渴望.Malti在其2009年的专著《英国文学:来自印度流散作家的声音》中分析了来自印度的主要流散作家.他认为这些流散作家作品中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祖国的依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的异化和无根.流散作家被夹在两种文化中,因为种族、肤色、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他们的作品表达了痛苦的经历.怀旧情绪、失落感、重塑家园的焦虑萦绕在他们内心,这些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Glover在其2012年著作《世纪末英国的文学、移民和流散》中首先拷问了英国这个号称为难民提供庇护的国家如何会在1905年通过《外侨法》来限制向英国的移民.Glover认为,19世纪末英国的文学和大众娱乐奠定了英国文化的“仇外性”(xenophobia).通过重建复杂的社会政治领域的“外族问题”,Glover考察了乔治爱略特、伊斯雷尔赞格威尔、拉迪亚德吉卜林、康拉德以及被遗忘的作家如玛格丽特哈克奈斯、埃德加华莱士和詹姆斯布莱斯等人的作品. 三、国内流散文学研究

国内对流散文学关注最早的要数王宁教授 .2005年他在《外国文学》发表题为《“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提到了在“后理论时代”的流散写作并分析了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特征及研究意义;2006在《社会科学》发表的《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从文化研究和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考察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写作.张德明2007年《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 当代英语文学研究》以文化身份的建构和文学叙事的关系为切入点,涉及到现代性、大流散、殖民/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等一系列全球化时代的前沿性问题,并对文化边缘和杂交地区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陈爱敏2007年《认同与疏离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在一个跨文化的语境下集中讨论美国华裔文学,并把焦点对准五位在英语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华裔作家:早期成名的黄玉雪、迅速进入主流文学的汤亭亭、题材独特异军突起的谭恩美、桀骜不驯不断发出不同声音的赵健秀以及近几年内成名并得到广大读者和学界认可的哈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陶家俊在2008年出版的《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的对话与超越精神》一书中,他用独立的一节具体论述了吉洛伊的族裔散居文化理论.陶家俊认为族裔散居理论是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宾库恩、阿夫塔布拉哈、阿阿帕杜莱代表着这一理论的成型期,而霍米巴巴、斯图亚特霍尔与保罗吉洛伊的“黑色大西洋”族裔散居理论则构成其发展及深化阶段.苏州大学博士生黄芝2008年毕业论文《越界的缪斯――萨尔曼拉什迪小说创作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张晓玉2009年的毕业论文《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全面关注了吉洛伊的各种理论文本,以文本细读与理论概括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吉洛伊文化理论,尤其是流散理论的整体特征及理论成就进行了全面的论析.


周敏2011年专著《后殖民身份认同 奈保尔小说研究》以奈保尔的四部小说为个案对象,探讨后殖体的身份认同,勾勒后殖体在身份诉求中所经历的“逃离――模仿――混合――流散”的过程.温越2011年《流散与边缘化 世界文学的另类价值关怀》以20世纪西方文学为重点,并将与此有语言和文化渊源关系的当代以色列作家、非洲英语作家、印度作家、拉美作家、澳洲作家纳入研究视野,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后殖民理论语境中,探讨当代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鲜明的流散特征及其走势.蔡圣勤2011年《孤岛意识 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论述了库切的文论思想及所表现出的右翼后殖民理论凝练为书写状态的“孤岛意识”.这种“孤岛意识”是指库切在他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时的立场、观点、文化选择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两难,多次利用“流散文人身陷孤岛”的意象,深刻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和现代性,批判致使这种给人类身心带来戕害的殖义和帝国强权政治,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形势下孤独的知识分子显得有许多无奈的思想意识.肖飚2012年《在流散空间凸现道德意识 论辛西娅欧芝克小说中的犹太性》以美国当代犹太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通过流散空间凸现道德意识从而在小说中呈现出犹太性为重点,关注她在流散背景下,消解其犹太人、女性和作家多重身份之间的对立的文学尝试.

四、结语

综上可以发现,对流散文学研究主要以地域、民族为疆界,集中探讨南亚、华裔、海、非裔、拉美、犹太裔等地区与族裔的流散文学.对英国流散作家的研究多集中在奈保尔、拉什迪、库切、石黑一雄等几位主要作家及其作品方面,其他流散作家作品在批评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据研究者在CNKI、国家图书馆、读秀、亚马逊等网站的检索,国内没有一篇系统研究当代英国流散作家的论文,也没有出版一部关于当代英国流散作家研究的专著.这一领域的空白亟待相关研究者去挖掘、开发.

类似论文

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馆藏作品

京口实小寒假教师自培,校本培训活动方案2016 1一、指导思想 2016年寒假即将来临,为了促使全体教师在寒假期间能有效加强学习,提升自。
更新日期:2024-5-10 浏览量:68615 点赞量:15572

文学典型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

关 键 词 :典型 文化全球化 本土文化 文学 摘 要:典型理论曾经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盛极一时 20世纪80年代。
更新日期:2024-1-17 浏览量:21513 点赞量:636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

【摘 要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常易陷入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的二元对立之窘境 本。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2229 点赞量:18694

当代英国文学的与特征

摘 要:当代英国文学是英国历史中具有耀眼光芒的文化明珠,随着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运动。
更新日期:2024-4-24 浏览量:56937 点赞量:12874

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民族性问题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孕育产生并逐渐推及全球的庞然大物,进入了世界各国文学。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0774 点赞量:6072

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文化特色是我国汉籍外译者。
更新日期:2024-8-2 浏览量:17185 点赞量:5480

当代英国文学的与特点

摘 要世界文学传统上的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改弦易辙,臆造原始性的、真实的、。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7498 点赞量: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