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背景:“独秀作家群”中的女作家

由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和任教的作家组成的“独秀作家群”已经伴随广西师范大学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在这八十年的历程中,“独秀作家群”的性别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32年到1976年产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独秀作家群”主要由男作家组成,女作家人数极少.而1976年之后产生的第三代“独秀作家群”中,女作家不仅在数量上和男作家旗鼓相当,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高下.

在1949年之前产生的第一代“独秀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女作家只有彭慧.彭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27年留学莫斯科逸仙劳动大学,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42年到1947年,彭慧在桂林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任教,主要讲授文学概论、当代文选和写作等课程.她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分析、讲解活跃于桂林文化城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还分析过自己的小说《巧凤家妈》,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作家,追踪当时文坛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拉近学生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彭慧倾心于创作,也热心于教学.1943年,彭慧给谢冰莹主编的《女作家自传》写过一个《简单的自传》.她在自传中说:“我和木天(彭慧的丈夫穆木天先生)两人,虽然一向把教书视为第二职业,然而正当教着的时候,我却不敷衍;每遇着几个优秀的学生时,我们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而学生的进步,就等于是给我们的鞭策.”有创作经验的彭慧特别关注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并给他们悉心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好文章进行讲评,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的墙报和桂林的报刊上发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轻的女作家彭慧以她的耐心和热情在广西的莘莘学子中播撒文学的种子,这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一幕.在1949年到1976年产生的第二代“独秀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女作家是冯志奇.冯志奇是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963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散文写作,著有散文集《梦魂的旋流》《独坐书斋》和理论专著《新闻写作与散文》.曾获广西人民政府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优秀编辑奖和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创作奖,1997年获南宁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和南宁市首届“五象工程文艺奖”.被称为“广西多才多艺的女作家”.

在以男作家为主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独秀作家群”中,彭慧和冯志奇的确显得形单影只.但“”结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80年代以来,一批女作家相继登场,成为“独秀作家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冯志奇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十年代.第三代“独秀作家群”中的女作家主要有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的施秀娟和曾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张燕玲、杨丽达、杨映川、黄咏梅、刘永娟、黄芳、唐女、琬琦、罗小凤等.其中不少女作家表现出良好的创作势头,特别是张燕玲、杨映川、黄咏梅等人的创作引起了国内不少著名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和好评,在全国的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燕玲是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980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和散文创作.有一批散文发表于《大家》、《人民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刊物.有十几篇散文被《散文选刊》、《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院)以及百花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年度优秀散文选等书刊选载.散文《此岸,彼岸》在2003年下半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中名列第二.著有散文集《静默世界》《此岸彼岸》《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张燕玲卷》和论著《大草原——玛拉沁夫论》《感觉与立论》《批评的本色》《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张燕玲卷》.散文集《静默世界》《此岸,彼岸》分别获第二、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另外,张燕玲还曾获广西第二届青年文学“独秀奖”,第三、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以及广西“十佳出版工作者”“广西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称号.杨映川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990级本科生,1994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广西第三届和第六届签约作家.从2000年开始,杨映川相继在《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十月》《花城》《钟山》《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有多部作品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4年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最具阅读价值中篇小说》(上海社科院)、《2004中国中篇小说年选》(花城出版社)、《2004年中国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文学精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中国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等书刊选载.曾出版长篇小说《女的江湖》、《魔术师》、《淑女学堂》和中短篇小说集《我记仇》、《为你而来》.中篇小说《不能掉头》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和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中篇小说《我困了,我醒了》入选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因为杨映川2004年在创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著名评论家李建军把她和晓航、葛水平称为“2004年中国文坛的三匹黑马”.另外杨映川还曾获第六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和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4最具潜力新人’”提名.黄咏梅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99本科生,1995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自2002年开始,相继在《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天涯》《钟山》《作品》《文学界》《大家》等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有多部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2003年中国中篇小说年选》(花城出版社)、《2003中国短篇小说年选》(花城出版社)等书刊选载.曾出版诗集《寻找青鸟》《少女的憧憬》和小说集《把梦想喂肥》《隐身登录》.小说《负一层》《单双》连续两年登上“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除了上述三位女作家,杨丽达、刘永娟、黄芳等人在创作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民国时期的彭慧和90年代之后开始写作的施秀娟,“独秀作家群”中的女作家主要属于学生系列.她们大多在上大学之前就爱好文学,并在写作方面显示出特长.冯志奇从小就喜欢看文学书籍,读初中时作文在学校里是拔尖的,报考中文系也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杨丽达的文学才能很早就显示出来了,三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拿她的作文到教师食堂读给老师们听.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拿她的作文到高二去念.黄咏梅从十岁开始写诗,发表诗,是少女诗人,在梧州一中读书时就搞全国文学社的交流会,在校园文学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她上大学之前已经出版了诗集《寻找青鸟》《少女的懂憬》.因为在文学上有突出的成绩,才被保送到广西师范大学继续读书.刘永娟在荔浦师范学校担任过“常青藤”文学社的副社长,发表过一些小作品.她也因为文学方面的优势取得被保送到广西师范大学读书的机会.杨映川上大学之前阅读量就比许多同龄人要大一些,因为父亲是做编辑的,家里面能看到当时几乎是所有的文学期刊、报纸.中学时期,她在当地的一些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散文和小小说. 虽然大学不是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但当她们带着对文学的爱好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她们的写作特长在相宜的温度和养分中得到了滋养和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大学求学的经历为她们将来走上创作道路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张燕玲曾说大学是她的来路和起点.黄咏梅认为是大学的经历进一步把自己推上了文学之路,她说:“我觉得大学对我写作的整个道路而言,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我没有上大学,我就从中师毕业了,就去当一个语文老师,可能一辈子就像我好多师范同学一样,当老师,最多当一个小学校的老师.要是那样,可能也不太会去想起文学.”“我觉得在师大的教育,就更加让我坚定了去走文学这条路.可以说,我没进师大之前,写作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完全凭兴趣或者天分来创作,上了师大后,我的写作应该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阶段,是比较坚定的,而且是有方向性地进行创作.”杨丽达也认为大学四年的文学熏陶对自己的写作非常重要,她说:“如果说没有这四年中文系的文学熏陶,我是不可能结出成果的,尽管你这颗文学种子早就种下了.”“我觉得大学中文系这四年就把我带入了文学的专业队集训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把他们人生的经验和文学感觉全部告诉你,全部给与你,而且是碰到你最好吸收知识的青春年华时代,那种雨露你不断地吸收,才能不断地茁壮.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文学氛围,我觉得我要写小说也就是业余水平等没有这四年,你那文学的种子就会烂在地下,肯定出不来的.”如果说这几位女作家在读大学期间是文学的种子,那么吸收养分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大量的书籍并接受系统的文学专业知识.冯志奇的阅读经历颇有传奇色彩,“”期间,她与外语系的女同学一起住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图书馆的藏书室只隔着一扇门.她们悄悄地打开这扇门,看到书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她们偷偷把里面的书拿出来,读唐诗宋词,也读中外名著,看完了又悄悄放回原处(免得被管理员发现,发现了就不能再看了),连借阅的手续都省了.这种阅读的机会使她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找到一处心灵的净土和精神的港湾,安安稳稳地在书海里漫游,增长了不少知识.她认为这是不幸中的幸运.杨丽达泡在图书馆里有时候连饭都忘记吃.她经常拿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找一个有山有水有草地的地方看书.她一直觉得这是最好、最舒服的休息方式.刘永娟到了广西师大以后如饥似渴地读书,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泡在图书馆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几乎横扫,全部读完.如果不是读中文系,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读那么多的作品.她说:“通过阅读,我对历史、对人、对文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小的思考,感觉通过文学这个通道,似乎能找到小时候困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等多年后,我甚至写了一些被称为小说的文字,有的还得以发表.回顾以往,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拜大学四年生活的积累所赐.”杨映川也说她“上了大学以后才真正有系统地去读一些作品,才知道文学是一个什么方向”.读研究生以后所学的文艺理论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自己以后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对文学的爱好再加上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大量的阅读会激发起参加文学活动的热情和写作的.杨丽达说:“人就是这个样子,读多了你就想创作了.就想这个文章我也能写,你就会试着去写,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创造的能力,每个人也希望自己能创造.”杨丽达在大学时期坚持写诗,参加了文学社.她的诗歌《山》获得学校征文二等奖第一名,诗歌《孤独者》获得“首届桂林新诗大奖赛”优胜奖.她还在《南国诗报》《河池日报》和中文系学生办的刊物《桂花》上发表过诗歌.张燕玲在大学期间对文学表现出执着的热爱,她牵头成立诗社和文学社,担任首任社长,并创办诗社刊物《芦笛》.在文学创作和各种文学活动中,她投入了自己的青春与,大学时期在《漓江》(现在的《南方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冯志奇也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参加了中文系的诗社,还喜欢参加诗歌朗诵活动.她在中文系办的《东风报》上发表过不少作品.黄咏梅上大学后曾担任文学社的秘书长,经常与高年级的学长交流创作经验,创作热情开始由诗歌转向了散文,她在《散文》《人民日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杨映川和刘永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强烈的创作,但她们的创作同样是随着阅读积累和文学鉴赏、解读能力的提高而水到渠成的.杨映川毕业之后为一些广西的签约作家写过文学评论,看了他们的小说之后,她想自己是应该可以写小说的,应该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这么想着后来就写了,2000年发表了第一个小说《爱情侏罗纪》.刘永娟在大学毕业前选择广西作家黄佩华的小说做毕业论文的选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隐约激发了一些写作的愿望,她想,其实自己也可以写,说不定可以写得更好.同时又觉得这种愿望好像有点模糊,好像遥不可及.后来,她在一篇创作谈中说:“回想起来,引发我创作小说念头的应该就是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它让我觉得写小说并不像自己原来想的那么遥远.尽管在毕业后的很长的时间内我并没有真正地开始写小说,但我一直把之前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当成自己创作的准备,心底一直潜藏着一个写作的梦.”2003年冬天,刘永娟在心底潜藏多年的“写作梦”实现了,她写了第一个小说《天边的星星》.

对于这些女作家来说,在大学里能找到适合阅读和写作的环境是一种幸运,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也是一种幸运.张燕玲成立诗社得到了王建周、冯振、蓝少成、黄绍清、姚代亮等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她写作文学评论的潜力得到了黄绍清老师的肯定和鼓励.1984年,刚毕业还未到单位报道的张燕玲因黄绍清老师的推荐得到参加广西文联首届青年文艺评论讲习班的机会,并发表评论,这个讲习班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1984年是张燕玲评论生涯的起点,是黄绍清老师给了她这个起点.黄咏梅回忆起大学的老师时说,在那里七年,很多老师都对她很好,都很看中她的写作特长.教古代文学的张明非老师送古典诗词赏析的专著给她看,教民间文学的黄绍清老师,教写作学的许敏歧老师,还有教现当代文学的雷锐老师、黄伟林老师都曾经给她直接的帮助和鼓励.她特别感激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林焕标老师,林焕标老师也是一个创作型学者,林老师在做学问方面对她不苛求,在创作方面给她鼓励,他在黄咏梅毕业前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坚持写作,会有成绩的.”⑨冯志奇提起上写作课的赵盛德老师曾带同学们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回来后她写的作文有幸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老师的肯定让她很受鼓舞,增添了自信心,开始重视作文的写作.她觉得这对于自己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一定的关系.杨丽达也认为老师的鼓励很重要,大学一年级时,讲评作文的李咏梅老师念过三篇作文,有两篇是杨丽达的.上现代文学史的时候,她得到向丹老师的关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她得到姚代亮老师的鼓励,姚代亮老师还曾经带着她们文学社的几个学生参加桂林市作协的一些会议,让她们有机会与一些当代作家直接接触.杨丽达非常感谢那些引领自己进入文学殿堂的默默无闻的老师,她说:“如果这些老师没有关注到我的作文写得好,这么鼓励我,可能我写作的力量、潜力不一定能激发出来.鼓励可能是最好的老师.”刘永娟在写毕业论文时得到黄绍清老师的悉心指导,而且黄老师还帮她把论文推荐到《民族文学研究》上去发表.当时整个年级只有她的论文写完之后马上能发表,这让她得到很大的鼓励. 对这几位女作家来说,大学时期的写作梦想就是青春年华中浪漫梦想的一部分,美好而又单纯.走出校园之后,她们并没有成为以文学谋生的职业作家,她们的职业身份主要是教师或编辑,但她们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是非功利的热爱,是渗透进血液和生命的热爱.杨丽达说:“我一直爱好文学,没有任何功利的爱好”,“如果生命是条河,要从此岸到彼岸,那么我选择文学作我的渡船.”冯志奇认为自己对文学创作没有刻意追求什么目标,但文学却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虽然我对文学创作没有太多的理想追求,也没有多大的成绩,我只是能够做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也不管成绩的大小,都是快乐的!为此,我感到惬意,也很满足.”文学成了她们生命的一部分,文学也是她们感悟生命、思考世界的方式,刘永娟说:“至今我从未敢妄称自己为作家,但我会说,我希望自己能一直走在写作的路上.”“也许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我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表达出来,但这一直是我的美好愿望.”杨映川说:“这世上除了文学,还有什么东西能纵容我们最荒诞却又是最真实的想法,最悲痛却又可能是最快乐的感觉?很幸运,能以文学为伴.”她们庆幸能以文学为伴,并且以她们对文学的敏感享受着以文学为伴的奇妙感觉.黄咏梅用心脏“偷停”来形容她对写作过程的享受:“我乐此不疲地重复这种心脏偷停的运动,享受这种灵魂出窍的过程.我用偷停出来的时间,将自己当做不同的人,进入一个与自己的肉身没有任何关系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得以跟一些隐匿的东西团聚,与一些隐秘的内心活动私语.”她们带着对文学的热爱,虔诚而又平静地行走在写作的道路上,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由于独秀作家群是依托于一所大学形成的作家群,我们把几位独秀女作家放在一起谈论,并不是因为她们有相近的创作倾向或审美追求,而是因为她们有一段相似的成长背景——在广西师大任教或求学的经历.她们都饮过漓江水,沐过桂花香,浸润过广西师大的人文气息,呼吸过桂林文化城的空气.张燕玲在一篇为校庆写的文章中这样描写翻出自己大学期间主编的诗社创刊号《芦笛》时的心情:“没料到,久违的心竞一阵一阵‘咚咚咚’地响,抚摸着伍纯道老师题写刊名的手也微颤了起来.如今主编着杂志,翻阅新刊已经像翻月份牌一样不经意了,然而,今天这本32开薄薄的《芦笛》却令我涨红了脸,我无法回避:这是我的来路,这是我的起点,我是受惠于她而展开自己那份人生的.这是我的背景.”张燕玲在此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一本《芦笛》的感情,更是对广西师大的感情.她珍惜自己曾拥有的这段背景,也感激这段让自己走上创作起点的背景.广西师大在迎接80华诞之际出版了《背景——独秀女作家作品集》一书,该书收录了彭慧、冯志奇、张燕玲、杨丽达、杨映川、黄咏梅、刘永娟等七位有代表性的独秀女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这七位女作家跨越了独秀作家群的三个发展阶段,也纵贯了广西师大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从雁山园到独秀峰,从良丰河到月牙池,她们带着对文学的梦想一路走来,成长成熟.如今遥望来路,回眸背景,虽然她们活跃在校园中的青涩身影已经随韶光的流逝而远去,但她们的成长与成熟将成为独秀作家群继续发展的背景,她们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将成为广西师大历史的美好附丽.

类似论文

多元社会背景下大学班主任工作探析

摘 要: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大学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人才培。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4005 点赞量:19036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

【摘 要】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通识教育;。
更新日期:2024-3-18 浏览量:45033 点赞量:10791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

摘 要 :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健康。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4293 点赞量:20710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判断、评价提升审美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 高中美。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83460 点赞量:19088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趋势

一、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一)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内涵 多元化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者公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更新日期:2024-9-3 浏览量:17874 点赞量:5421

东西方不同传播模式的背景比较

【摘 要 】 东方文明所推崇的人际传播与西方文明主导的媒介传播,源于其相异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他们不同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规范体系、。
更新日期:2024-12-28 浏览量:157410 点赞量:3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