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深入·反思

内容摘 要 文学回应生活(雪灾、震灾、奥运等)的热情、批判现实能力的提升、类型小说的横向拓展、新时期文学30年实绩及网络文学10年的评价、文坛清淤及批评的自律、文学奖的强势评价及微妙变化等构成了2008年中国文坛的长篇画卷.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突然表现出强大的回应现实能力,而且从介入走向深入,从深入走向反思,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文学逐渐从世俗化、市场化、娱乐化、消费化的阵痛中醒来,中国文学已经走过了社会转型之初最困难时期,逐渐走向健康、理性.

关 键 词 介入 深入 反思 转变

作者1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许道军,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巢湖学院中文系讲师.(上海:200444)

2008年是多事之年,面对南方雪灾、、百年奥运、金融危机、食品安全等关乎我们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大事件,中国文学强势介入,焕发出强有力的回应现实的生命力.“文学不能缺席反映重大事件”,4月份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上的呼吁得到了广大作家的热烈响应. “怎么写”暂时搁置,“写什么”一时成为首要选择.底层小说、小说、官场小说继续保持批判锋芒,而对高校知识分子的针砭和对高校教育体制的反思成就了2008年中国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特色;对新时期文学30年和网络文学10年的盘点与回顾,立足当下、回顾过去,目的是筹划未来,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检讨与反思也触及到了文学发展的方方面面.类型小说横向拓展,纸面文学与网络文学互动发展.创作抄袭、学术剽窃、红包批评等种种乱象,是多年为人诟病的老问题.遥远事件的处理、“武汉声明”的出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第4期《学术评价机构关注学术失范问题――CSSCI关于“一稿多用”的数据统计(2004―2005年)》的发表,似乎表明清除文坛的“三聚氰胺”、规范学术行为行动已然开始.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奖、庄重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等重要的评奖活动接踵而至,争议却越发迭起.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在海外畅销,这或许是一个提示:如何表现中国现实和表达中国经验,永远是中国作家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纵观2008年的文学,我们感到欣慰,中国文学不仅仍旧具有强大的回应生活的能力,而且从介入走向深入,从深入走向反思,这一切无不显示当代文学已经跨过最困难时期,逐步走向健康、理性.

生活的大悲大喜与文学的介入

2008年度,无论是南方的雪灾还是四川的震灾及随后的北京奥运等等,文学都全程记录了这些重大事件的过程并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国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在这些大合唱中,诗歌和报告文学始终站在最前沿,发出最强音,一次次迸发出了介入现实的、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激昂的民族感情.忧患苦多的生活给了困难重重的文学一次机会.我们可以说,2008年的文学独特表现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水准和心灵状况的一次集中反映,也是中国文学生存状况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我们文学表现生活和心灵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

年初南方发生雪灾,反映最快的是网络文学,铁血论坛2月初登出“众志可成城,齐心抗雪灾”征文活动参赛作品申报帖,《感动中国――向冰雪中的电力人致敬》等人物特写、散文受到关注.后,举国伤痛,诗歌担任了抚慰受伤心灵、表达人道主义关怀的重任,一时间出现了全民写诗的热潮.一些优秀诗歌迅速涌现,并在网络广泛流传,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宝贝啊,不要沉睡》、《妈妈的呼唤》、《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的情怀》、《中国不相信眼泪》、《我们血脉相连》等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朵渔的《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哑石的《我认识的人都哭了》等诗歌引起众多诗人的沉思:诗歌如何能够真正减轻现实的苦难而不是习惯性地把现实的苦难转换成诗歌的胜利?①这是新时期30年中国诗歌的重要现象:回应现实的文学得到了现实的回应,世纪初的这股诗潮衔接起1970年代末的天安门诗歌运动、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大潮等,诗的精神和再一次在中国文学的血液中汹涌.

文学对现实重大事件的及时反应,意味着文学表现力在提高.徐坤关于奥运题材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将纪实与虚构、重大事件与个人想象、与理智完美地结合,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得到了批评家们的高度赞扬不仅仅是纪实类作品,虚构类文学也加入了这一潮流.天津作家秦岭的中篇小说《透明的废墟》、刘宏伟的长篇小说《大断裂》,是两部思考人类灾难的力作,使我们看到了虚构文本反映人类灾难的可能、难度和高度.刚过百年华诞的中国话剧,在2008年持续受到热烈追捧,得益于它对现实关照能力的提升.《恋爱的犀牛》、《上班那点事》、《今天你解套了吗》、《死去,活来》、《武林外传》、《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话剧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中,那些回应尖锐现实、表现烦恼人生的作品如《今天你解套了吗》、《两只狗对生活的意见》等,总能得到观众共鸣.而《武林外传》、《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琥珀》等切近时代心理、幽默诙谐的作品,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甚至在全国掀起“克隆”排演的,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现象.

2008年的文学对现实的热切、贴切表现给我们一些启示:追求形式探索、坚持个人立场的文学固然值得敬佩,但是那些参与历史进展、反映重大社会事件的文学,更是难能可贵的.更重要的是,经过雪灾、震灾的洗礼,我们终于找到好文学和坏文学的根本分野.如张清华先生所言,只有那些关怀作为个体生命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民”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如果仍旧坚持公共利益大于个体价值、抽象事物大于生命价值的世界观,那么他的说法将因为悖逆和挑衅了这一价值共识和历史进步而遭到唾弃.[1]经过雪灾、震灾的洗礼,经过奥运的锻造,2008年的文学向我们昭示,文学从来没有真正缺乏过对生活的热爱和钟情,它有能力站在生活的,回应生活,有能力反映我们的感动和热望.

有深度的文学:现实的批判与批判的现实

官场小说、小说继承了前几年揭露和批判的传统,但是由于清官模式的限制,这些作品虽反映了现实却削弱了批判的力度.2008年,这类小说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不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也不再服从于某一既定的套路,而是努力向着被权力异化的世道人心的细微处开掘.杨少衡的《多米诺骨牌》精确地刻画了官场的潜规则问题.这部小说围绕着一场洪水到来时官场上的摩擦、心计和冲突,惟妙惟肖地揭示了时下“政绩观”形式主义的弊端.王祥夫的《暗道机关》则通过一个房管局私房科科长的仕途见闻,描述了在城市拆迁问题上的种种是非纷争和住房在一般市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可以说,它们揭示的问题都是很尖锐的.

底层文学也不再局限于描述对苦难的同情,而是显露强烈的批判现实的锋芒,这种新的嬗变,值得我们投以更多期许的目光.王十月的《国家订单》颇有新意,一是它通过展示工人过劳死事件,直面制造业原始资本积累的;二是它的叙事视角较以往的打工文学有了新变化,故事的讲述者从打工者转换成小老板,叙事方式的转变引发叙事的变化,小说似乎透露出劳资双方意图和解、分享艰难的意味.但是,小老板能否代表“国家”以及谁是“订单”的获利者,谁为工人的死亡负责,仍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刘庆邦的《摸刀》展示了乡村的萧索和凋敝,揭示了人性的阴险和冷漠,同时也留下了思索:乡村的残酷和秘密到底有多少,是否如结尾那具腐烂的女尸一样,仅仅是刚刚浮出水面.王顺建的《小茜》引发了批评界关于文学批评立场的激烈争论,但如果不从审美和道德而从社会学视野观察,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小茜的梦想――生下不同肤色的小孩的宏大理想,只是一个底层性工作者(打工妹、)被这个社会的重压所异化后的美丽泡沫,她不仅丧失了耻辱感,而且已将耻辱感转化成一个虚幻的光环.这几乎是一个不能被文学所能“审美”的坚硬事实!

以高校为表现对象,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和学术体制的反思成为2008年小说创作和关注的热点.《影子教授》、《风雅颂》、《六本书》、《教授》、《教授横飞》等小说在本年度红火一时,这六部小说无一例外对高校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滑坡、道德的溃败和人性的迷失等现象展开激烈的批判.阎连科的《风雅颂》被认为是“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引起批评界巨大的争议.而邱华栋的《影子教授》、《教授》,石盛丰的《教授横飞》、倪学礼的《六本书》等小说则对当下高校扩招、本科迎评、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学术剽窃、职称评定等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揭露.石盛丰的《教授横飞》写一个副教授因职称评定的生生死死,以荒诞的形式揭示了高校荒诞的学术乱象[2],倪学礼的《六本书》则以更加尖锐的方式揭露了高校某些教授恶心的灵魂和行为.

不可否认,除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这些一味迎合社会舆论,发泄某种情绪,将部分整体化,在批判的狂欢中失却客观性的倾向依然存在.而过于执着于现实残酷性的描摹,缺乏典型故事和典型人物的深度挖掘,又使得这些小说的批判性出现了“有揭露但是没有揭露的力度”、“有批判但是没有批判的深度”的情况.

新时期文学30年与网络文学

10年的盘点和评价

对新时期文学30年与网络文学10年的盘点与回顾同步进行.众多报刊杂志开辟了“新时期文学30年回顾”专栏,专题会议也频繁举行.围绕着作家作品、思潮流派、批评理论、文学现象、价值评估、时段分期等议题,学者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程永新在《一个人的文学史》中,以一个杂志编辑的视角,探讨30年“文学性”复杂的形成过程,在众多的回顾性文献中可谓别开生面,而其参与编辑的《收获》杂志在新时期文学3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地位,更无形中增加了这部“个人文学史”的价值.

为新时期文学30年厘定历史地位,是在所有讨论中不可回避的选项.参与讨论者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30年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30年.但如何评价新时期文学30年的成就,学界却形成了交锋.评论家程光炜为新时期文学正名,他认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形成了一批经典作品和作家,但是目前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价还较低.张清华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的文学批评家不敢,也没有勇气认为,最近30年或者至少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已经处于一个黄金时代,是汉语新文学诞生以后的最辉煌时代.而最近20年来的文学发展,以后有可能永远不会再现.面对这些乐观的估计,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学者郜元宝反对将新时期文学经典化,他认为,在这30年中,文学有进化,有变化,也有退化,现在的中国文学逐渐变成一个和很多读者、批评家、学者、知识分子比较隔膜的文学圈子.杨扬教授认为,应该将最近的文学变化放在百年文学的大背景中考察,应考虑语言规范问题的影响.他认为经典性的作家大多出现在现代文学第一个30年.

“作家倒下去,站起来”,[3]学者陶东风的论断虽不无调侃,却似乎抓住了一个正在变化的文学事实.他指出,30年来,文学实际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1980年代初在所谓的“拨乱反正”的名目下,对极“左”政治下的文学文化实践的修正;一次是1980年代中后期在“创作自由”和“审美自律”的口号下,全面颠覆社会主义前30年占据主导地位的革命叙事模式,在戏仿的冲动中,力主实现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带有“去政治化”的精英主义情结,而19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和新媒介的双重挤压下,那些充分吸收了“怎么写”的先锋经验且又对“写什么”自以为拥有了充分的发言权的晚生代及后晚生代的“作家”及“”们,便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渐次完成了“去精英化”的重大转变.所以,陶东风认为“新景观的最大特点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事实上,无论是对新时期文学30年的肯定还是否定,学者们都基本共享了一个“审美主义”的文学观念前提,并有意无意地将这种1980年代被重新强调并逐渐占据主流的观念本质化了.许多学者并不是不了解后现代“反本质主义”逻辑,而且对文学观念的变动不居也是认可的,但从他们对“”等概念的嘲讽,以及从对“游戏机架空一代”“装神弄鬼”的文学创作痛心疾首来看,其观念并未摆脱“审美主义”的窠臼.这种矛盾的态度不是偶然的,毕竟参与讨论的这些文学理论及批评界的精英人士几乎都是1980年代的过来人,他们本身就是1980年代文学观念“知识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把“新时期文学30年”独立出来加以讨论蕴含着把解放后前后两个30年割裂开来,模糊对前30年的反思需求,过度认同新时期30年的可能,这种讨论实际上还忽视了前30年和后30年的承续性,掩盖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分强调人本主义而缺乏生态视野方面的欠缺等深度问题.当下,有关新时期文学30年讨论似乎变成了一项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的浮躁剧,有时候甚至沦落成作家排位的游戏.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互联网发表至今,网络文学已走过了10个春秋.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文学界和出版行业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在纸媒文学越来越疲软的今天,网络文学的存在和“被发现”,无疑坚定了我们对文学的信念.2008年,对网络文学的盘点和对网络文学研究的研究成为热点.

网络文学是继口传文学、纸面文学之后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的历史形式,现在已经成为文学的新的生长点,和纸面文学平分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历时看,网络文学经历了上网文学、网上文学、网化文学和网话文学四个阶段.从类型上看,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10个主要的文学类型(依据网的分类):“穿越类”,代表作是《梦回大清》、《第一皇妃》等;“搞笑类”,代表作是《悟空传》、《Q版语文》等;“玄幻类”,代表作是《诛仙》、《紫川》等;“都市类”,代表作是《告别薇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校园类”,代表作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何以笙箫默》等;“武侠类”,代表作是《英雄志》、《昆仑》等;“盗墓类”,代表作是《鬼吹灯》、《盗墓笔记》等;“悬恐类”,代表作是《地狱的第19层》、《沉睡谷》等;“历史类”,代表作是《明朝那些事儿》、《庆余年》等;“军事类”,代表作是《弹痕》、《兵锋》等.

综合考察“”、“”、“”、“”等文学网站, 2008年流行的网络文学类型依然是玄幻和穿越,但是题材进一步多元化,类型更加混杂化,2008年度点击率较高的是《神墓》、《盘龙》、《不灭星辰诀》、《江山美人志》等作品. 2008年耽美题材在网络(如文学网)形成风潮,如《月上重火》、《乐医》、《当土鳖遇上海龟》等.

小说类型化趋势和类型小说的双向拓展

2008年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一波新的类型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类型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持续繁荣.近年来,科幻、武侠、言情等类型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出现了喜人的势头,专门登载类型小说的刊物有所增加,甚至有些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的专业都出现了类型化的趋势,如上海的欧罗福公司,在不同类型作品的出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长;2.理论界、批评界越来越重视类型小说的研究,类型小说研讨会相继举行,中国第一个类型小说奖也于近期设立,类型小说研究的资料工作也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中国第一套专注于类型小说的丛书已经连续出版了4年,《中国当代类型小说双年选》近年来一直有序出版,在大陆和台湾同时推出,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

2008年中国类型小说出现了叙事图式国际化和中国化双向拓展的新倾向.那多等青年作家的类型小说,普遍出现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国际化的倾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表现出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叙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时间等关系的处理,完全超越了启蒙叙事、仁义叙事范畴,孝道、家国、尊卑、责任等不在考虑之列,相反西方式的自由、个体、物质等走向前台.杜拉斯、村上春树式的描写处处可见.与“国际化”接轨,在创作中完成中产阶级身份的虚拟提升或国际身份的转变,应该是这些类型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心理动机.

新的国际类型小说的引进和模仿在2008年达到又一个,如玄幻、架空、穿越、惊悚、灵异、耽美等,填补了国内类型小说的空白,并保持了与世界的同步.大量国际类型小说如穿越、架空、惊悚等在获得世界性视野的基础上,正在开始中国化的转变.由于很好地结合了传统文化、民族性内容,生成出崭新的审美效应,如最近影响很大的武侠小说《英雄志》、《昆仑》、《大唐行镖》、《江山美人志》等,开始向侠义文化、侠义叙事、仁义叙事回归,金庸、古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并未终结,而历史小说开创出全新的表现空间,如《新宋》、《一代军师》等开创了历史小说类型架空叙事的新图式.都市言情小说也开始与当代生活接壤,从单一的白领丽人、上班族、大学生之间的玫瑰故事,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都市空间,都市言情正在向都市风情转变.

小说类型和类型小说有着天然和必然的联系,对中国小说类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如许子东对“”小说的研究、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的研究、丁帆对乡土小说的研究,郑家建、施战军等对小说类型理论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小说类型学研究的进展.然而,类型小说并不等于小说类型,对小说类型的研究不能取代对类型小说的研究、同理,对类型小说的研究不等于提倡小说创作的“雷同化”、“模式化”,反对“原创性”.针对当下文学批评对类型小说创作和接受的失语,以及部分批评家对小说类型理论的偏见与担忧,葛红兵先后发表《近年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趋势及相关问题》、《小说类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4]张永禄、许道军、赵牧、徐秀明、谢彩等青年学者,对小说类型理论、成长小说类型、历史小说类型、政治小说类型等做出了建设性努力.[5]一些学者虽然仍旧站在文学精英化的立场表示了对当下小说创作类型化趋势的担忧,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认同.[6]

文坛的清淤与批评的自律

近年来,一些作家、纷纷陷入抄袭丑闻.在证据确凿、世人皆知的情况下,某些抄袭者不仅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加入中国作协.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中国文坛是否已经丧失了自我清洁的能力.10月19日,一名署名“傅兴文”的网友发表公开信谴责新疆作家遥远的抄袭行为,这篇“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的公开信”在天涯论坛首页上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

“不是金子的在发出刺眼的光芒”,被认为是当代文学批评不正常的现象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学批评公信力、影响力成为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与会者最热烈的议题和呼声之一.中国作协的呼吁得到了许多学者和批评家的共鸣和热烈回应,围绕着《文艺报》、《文学报》等刊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锋,2008年对文学批评的反思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徐春萍、丁晓平、曾庆瑞、雷达、孟繁华、赖大仁、王志清等批评家针对文学批评应有功能、责任、标准、理论资源、公信力、态度、立场及批评的态势、存在问题等话题各抒己见,关于批评家劳动的回报和“红包现象”展开了质疑和辩护,文学批评生态的恶化、文学批评公信力和创作与接受指导功能的减弱、 学院批评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尤其是文学批评中道德感的缺失则是他们焦虑的主要问题.遥远事件发生后,相关杂志社和新疆作协及时作出反应,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代文坛在十分困难的情境下,仍旧具有自我清淤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文学的未来保持足够的信心.

文学奖的强势评价及其微妙变化

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奖理由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之前网络盛传的安徽某诗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最后证实是一个闹剧.对诺贝尔文学奖结果的反应以及由这些反应引发的连锁反应,与往年相比,并无多少新意.但是,由于中国出版界之前曾经推荐过其作品,因此有学者根据已推介的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二流作家.这种认识是非常荒谬的,贬低诺贝尔文学奖无助于提高中国文学奖的地位,也无助于提高中国文学的水平,毕竟诺贝尔文学奖的承准是高于中国文学奖的.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于2008年10月结束,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荣获殊荣.有评论认为,从年龄结构上看,四人代表老中青三代;从题材上看,农村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民族题材面面俱到;从创作方法上看,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因此,这个结果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整体水准能向公众交代,也符合茅质文学奖的风俗习惯,应该是一届成功的茅盾文学奖了.其实,这届茅盾文学奖最值得关注的是评奖机制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麦加的《暗算》胜出当然有其自身的“文学性”准备,但是读者(或者说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追捧或许是评委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揭晓,王安忆、麦家、杨键、舒婷、陈超、徐则臣、于坚等获奖.这次活动是该项活动成立六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人数最多的一次.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获得者为柏桦.徐迟报告文学奖、 “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第十一届“庄重文学奖”、“2007年《当代》长篇小说最佳奖”等大奖评选活动结束,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上海市作协2008年度重点创作扶持项目确定,它们是胡廷楣的《名局》、王周生的《回家》、葛红兵的《大都会》和张生的《海上星》四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也让人期待.

注释:

①参见耿占春. 短暂的灾难,持久的苦难;张清华. 我们会不会错读苦难;谢有顺.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陈超. 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等;梁平. 两个层面:我们的尊重与期待――关于抗震救灾诗歌的思考(其中张清华、陈超、谢有顺、梁平等四人文章转发《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类似论文

初中数学课改反思

摘 要:我们学校在重庆市教委“构建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正进入了深水区,取得&。
更新日期:2024-4-4 浏览量:9433 点赞量:299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课后教学效果的反思,以便随时提高自己的。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80969 点赞量:17882

有效进行英语教学反思

摘 要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学反思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宝”,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师的反思。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量:154906 点赞量:32804

在危机中反思职业理想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工作情商研究者 在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央视《心理访谈》等节目中出任。
更新日期:2024-4-3 浏览量:10158 点赞量:3390

反思的意义

摘 要:反思文学是作家们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对历史更真实,更深邃的揭露和展现,在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的同时真实&。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2717 点赞量:21604

初中政治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思想品德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学反思及。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8698 点赞量: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