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挟持的“大师”

三月十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版发表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的专访《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引起极大反响.三月十三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接受《新京报》专访,提出相反意见,认为木心的价值“被低估”.

木心究竟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木心是不是陈丹青的“投资股”?等本文作者以尊重为前提,静读木心、冷观“木心热”,从某个侧面警醒读者对待“大师”的态度.

——编者按

木心先生说:“举世称颂的事物人物,大半令我怀疑.”吊诡的是在他去世几年后,自己也成了被怀疑的人物.术心作品如何慢慢被人忽视,大家更注意的是他的同忆——不是说拒绝其回忆、拒绝其受到追忆,而是以文学之名的回忆是需要基础的.这一点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我们看一个作者看的是其作品,不是各种自夸与媒体轰炸.对一个作者的尊重是态度,是以其作品说话,而不是纵容与肯定;而我以为,这一点木心先生是不足的.

近期,在各种场合听到的热诚推荐使我感到有些不安.荐者身份背景不同,缘何说法惊人一致,并且颇为吓人?——“被遗忘的文学大师”“我们时代唯一的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等,是谁怂恿着他坐向了废名、周作人甚至鲁迅等人的身边?退一步说,说木心先生写得好没问题,“大师”一说显得太别扭.什么人可以被定义成“文学大师”,这也是一个常识.

知道木心先生是在常识渐渐缺失的二00六年,大陆出版了其文集.虽然之前,在台湾等地的报刊上看到过此人却并未引起注意.那次,算是细读.之后,委婉地写过这段私人阅读体会.为什么委婉?是因为当时木心已被推得很高,故一方面怀疑自己是否鉴别力有问题,一方面怕沦为一个满脸醋意的可怜虫.事实上,第二个理由是不少鉴别能力远在我之上的人懦弱的借口.

如今,大家的推荐又搞得我一阵尴尬.于是,就特意问了问那些人“原因”.

据说,一是因为“先生读书博广,还能生动地谈得出自己的感受”.博广肯定是相对于目前大部分阅读缺失的状态而言的.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可悲的问题;与同期的作者比,这点也不足信,例子不一定合适(或适宜),如夏志清先生等.先生最担得起的,可能是这段评价里的“生动”一词.

二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太缺乏有文化的“反偶像”.时代喧嚣,火气旺盛,缺乏清淡好文字.先生的文字是不是好文字?也得有一个参考明确起来.他是那个时代的人;而在那个时代的人中,他的文字,我以为极平常.但他对文学的理解,多少成全了他的文字,让他的文字更倾向于一种有趣的随谈.我也以为,在先生的文集中最好的是这些随谈部分.

提到偶像,先生的文字也让我联想到李敖——他们同为在台湾热起来的人物.他也的确没有李敖的火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冥冥中的“幽怨”,直说就是有点女性气质(当然,这种气质的男作者很多,大概是阴柔气决定了他对事物敏锐而独特的感知).

我十分不喜欢这种将感知角度带入叙述中的文字.那么好的措词造句,毁于这种语塞——所谓好的阅读者一定明白“不干净,呼吸不畅”之感.

木心先生在其作品《即兴判断》中清醒地提到“艺术家的声誉之起,有的是走运,有的是成功.走运中会脱运,一脱运就湮灭了”,很多热情的读者却不管不顾地扑了上去,殊不知会影响到老人家的意愿.

很多人将木心看成一种符号.在诸多推介中,一个作者还需以文字存活,我却觉得他活得太累了——陈丹青先生似乎曾说过“谈论民国史”的命题就落在了他身上.他是否乐意?没人知道,包括很多关于他的话题,细想起来也都与他或者他的文学越离越远.

作为旁观者,我对老先生之于文学的执著一定是怀着非常的敬意的.他让我知道对文学需要投入巨大的迷恋才可以做好;通过很多文字和介绍,我也简单知道他被文学挟持的流亡人生等

“先生诚于自己对文学的忠贞,毁于对大好生活的不接受.”我的看法是这样.他的纯粹以及虔诚深深影响了画家陈丹青.作为学生,陈丹青说自己是很坏的一个.而恰恰是他推动了很多人对木心的注意.总体来说.木心先生所讲的文学是陈先生说得最多、对其影响至深的文学的一种.关于他对老师的阐述中,很多尊敬也是私人的、赤子般的——文学这件事就是这样.公共是文学的敌人,也是感情的敌人.

这本《文学回忆录》更显出一个迟暮者的身份(以前多有隐藏).他的“不合时宜”恰恰在于沉湎前尘.前尘里含了愁绪万千.他的流行,他的被议论,与他的寂寞的文学生涯作一个对比的话是尴尬的.

可以看得出,木心先生是他文字王国里的贵族.很多篇什里好的往往灵光一闪,而读至结尾,大部分就已消失.我个人的感受就虚空的.有的人能接受,读多了,自然习惯他的蜻蜓点水;有的人则称其造作;还有人说,读木心读得出红楼梦,读得出唐宋八大家,读得桐城、,或某些篇还读得出伍尔芙等各种说法都对,也不对.

即使木心给了你再多别人的感觉,好读者都只会在他文章里读出他自己(一个以文学为命的老人).纵文字千变,他写了,却脱不尽对往昔的怅怨.这点又让我坚信老先生到底不像他的文学一样不食人间烟火!他还是个凡人.

在文字邋遏的时代,“梳妆打扮”的行文至少体现了用心.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精致般的姿态自然也可以接受.愁绪蕴含文字,他写来总带那么点们爱发的牢骚.牢骚越积越多,看来就惹人烦——大概这也是某种思想?会“思想”不是好事.先生也说:如果,思想家不知自己是“多余的人”还算什么思想家?他说的正是我想说的,

他有一句诗:“掩门匆匆走了,整部记忆呆在台阶上等”台阶之上,日暮西斜之下独坐着那个人.后影苍老,但我认得出这就是昔日的公子——“民国时代的阅读记忆”终究落了伍.


情景与历史中某些人可以对应起来.众所周知,不具实名,那些人有的成了我们至今吟咏的诗情画意,有的被人深埋于文学史,还有的成了三三两两的掉书袋者的宝贝.

文学到底值不值得回忆?

读来读去,再三深想,对于有些人,永远成了一个大问题.套用木心先生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术心先生有错,这种错与陈丹青先生有关.所以,谈先生的错,对于一部分受舆论影响的读者,也只能称其为一种意见.且不敢寄望这种伴随意见而来的疑虑,会否产生“价值”.毕竟,这是一个“好时代”的同时,也具有很多“坏时代”对我们看法的挟持.

类似论文

被大学三拒门外的艺术大师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 。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4532 点赞量:32946

新闻报道别被个人恩怨挟持

陈永洲案,现如今变为一桩受人指使,拿人钱财,发表不实报道的职业丑闻 这两天,微博上另一件仇子明案也被翻出,这两起在全民舆论上引起强烈反。
更新日期:2024-5-15 浏览量:68924 点赞量:15546

档案学高被引文引用情感类型

摘 要: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档案学高被引论文引用特征研究方法,文章界定三种引用情感类型,实证研究基ߛ。
更新日期:2024-11-23 浏览量:144178 点赞量:30979

被清朝神化的袁崇焕

奉命于危难之间1622年,努尔哈赤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大败明军,明朝不仅13万大军全军覆没,还几乎失去了辽东所有的据点,明军被迫退守山。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1367 点赞量:29940

北京市台联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受到表彰

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 本次会议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市政协第十二。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70654 点赞量:16558

大师身边的大师

他的作品非常珍贵,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影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摄影界,提及张祖道,几乎是无人不晓,当然年。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3311 点赞量:3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