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立体文本观”



薛涛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群体中少有的一位颇具艺术自觉意识的作家.从写作转向儿童文学并取得丰硕的成就,薛涛的艺术视景是当代文坛可资深入观察的一种现象,其间生长隐含的文学“背景”与“理论”话题颇具时代内涵,可以跟踪、追击、揭示时代文艺发展走向的一种景况,同时又因作者对艺术“恒久性”的“图式化”表达,提供了认知“艺术”深层涵义和价值生成,的有效途径.
对这位作家作品数量与获奖名目的简单罗列都仅是一个简单的“印象”.这样说更直接到位,他是一位富有才智、创造性与不竭的艺术生命力的年轻作家,是值得文学理论批评界致以持久关注研究的一个对象.
本文通过考察薛涛的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窥见了其生产传播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解析这个现象有利于儿童文学进程的推进.



1997年,21世纪出版社首次在国内高扬起幻想文学的旗帜,并认真精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此后的若干年内,该社在策动中国原创幻想文学、广泛译进外国幻想文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举在国内文学界,特别是儿童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幻想文学”的文体意识从此开始逐步扩展、渗透于国人心中.
薛涛的《废墟居民》系21世纪出版社首辑推出的“大幻想系列中国小说”之一种,先后获“第四届东北文学奖”、“第二届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该书1998年9月第1版首印10000册,一年后加印5000册,2002年5月第2版再印6000册,至今再没有加印.从市场销售、接受传播的文学影响力来看,这部作品在薛涛现有的艺术成就中属于程度“一般”的情况.先不论该幻想系列其它书籍的命运,仅就《废墟居民》做个案分析,它的市场“命运”与出版策划的预期效果实际上是存在了一定的距离.
经21世纪出版社正式授权,2005年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小布老虎丛书”重新出版了该书.书名更改为《鸟孩子》,封面图案、色彩从风格上彻底做了调整,正文中丰富了插图, 文字内容作者做了一点修订.首印20000册,一个月后即售磬,加印10000册,该书目前的市场行情相当看好,与《废墟居民》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
同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却在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维度――接受、消费中经历了沉浮变迁,其中隐含的儿童文学理论话题颇为丰厚.



波兰哲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它的存在取决于作者或接受者的意向行为但又不等同于这些行为.它产生于作者意识的创造行为,但它也在一种物理基础(就文学作品而言,即印在纸上的字母,作为一种可能的传达手段)中有其实体基础,这就使它在作者的意识行为结束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存在.此处本文层次的观念是指语音层次、意群层次或语义层次,由事态、句子的意向性关联物投射的客体层次,以及这些客体借以呈现于作品中的图式化外观等四个层次.接受意向在作品的物质基础之上重构作家的意向形式,这种重构是意向文本各个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形成的是复调性的和谐. ①
这一立体的层级文本观适用于所有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但是在各层级的具体形态特征上,儿童文学又需要单列详细厘定,这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论题无力涉及这一大的话题,只指出相关的一个问题,即有关儿童文学的物理基础问题.对于来说,物理基础基本上简单体现为纸张以及印于其上的文字.语言文字符号作为艺术感知的基础,在“语音层次”的层面开始体现,然后以其较为固定的意义意向主体间际于读者.也就是说,对于文学,成人的艺术意向即刻从文字开始,然后直接抵达文字内涵的一个世界,而儿童文学在此点上则大异.依据孩子的阅读经验,在立体的文本构造体系上,儿童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外形”竟然如此重要地在发挥着作用.我们会常常目睹孩子怎样流连忘返于一本书的“本身”.它的色彩、质地、图画、文字形式等这些属于外在性结构的东西,而且年龄愈小这一特征愈为明显.所以,图画书在婴幼儿阶段盛行,之后随年龄变化文字的部分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意向行为是从直观走向抽象走向观念的.这其中,图画在调动吸引力方面显然优于文字,因为文字有一个从“声音”到“意义”再到“图像”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基本是纯观念的.还没有一种精确的研究来说明儿童对于图像与文字态度的细微转变过程(即随年龄变迁二者影响力各占的比例).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整个童年期(按照通行认定的18岁以下),儿童随生物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阅读中文字的“意义”作用渐强,但并不是惟一.在狭义的童年期以内(12岁以下),书本外形、图画对于艺术意向的萌发、保持,对于文字意义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简单地说,一本书的外形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是不是“儿童的”,是否能够以“召唤”的形式结构引动孩子给予作品构成以“具体化”.
所以,此处提出儿童文学的“立体文本观”概念,其立体的层级构造甚至超越了英加登所谓的四个层次,它开始于书籍的“外形”,书籍装帧的整体风格、意象、图画、书的标题,这些即刻能够吸引孩子眼球,形成审美判断的东西.在“立体的文本观”中,“文字”的单一文学思维模式被打破,装帧、设计、配图、插画,这些使作家意识行为跃动起来的审美质素,建构为儿童文学本体结构的重要内容.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作者也就是一个可以质疑的角色,插画者、封面设计、责任编辑的创作主体意识应该被致以强烈肯定.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必须特别地强调这一观念,是上述人员的最终意识行为使得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近孩子.相反,这个作家的作品则可能永远寄放在一个被冷落的物质实体中,不会被孩子“意向”.
那么,儿童文学“立体文本观”中的这第一层次能否在“科学”的意义上为我们所把握呢其实这是一个并不深奥的研究对象,它属于实证研究范畴,即通过实地调查,归类分析,就可以获得准确结论.早在1933年,我国学者赵侣青与徐千在《儿童文学研究》一书中,即引用了美国彭勃格氏的实地试验结果.彭勃格氏对当时三个学校的一、二、三年级儿童调查后,获得了这样的结论:
1、低年级儿童最欢喜的书,其尺寸(英寸)是七寸半长,五寸阔,一寸厚.
2、蓝红黄三种颜色,最为小孩子所欢喜.在这三种颜色中,蓝色,最为小孩子欢喜,红色次之,又次之.封面的颜色,宜鲜明而为小孩子欢喜的.
3、书的标题,(1)必定要是:描写孩子的经验的;(2)叙述一种动作的;(3)文字要生动的. ②
这个结论针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童年期,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934年吕伯攸在《儿童文学概论》中也指出了儿童文学书籍封面的要求:形状不易损坏;图画和色彩绝对避去黯淡、沉闷,成人以为古雅,儿童所不欢喜 [ 2 ] 的颜色.代以鲜明灿烂,为个个儿童所爱好的三原色――红、黄、蓝或两原色的混合色――橙绿紫;图稿要有活动性而能表现本书的特性;插图要比较单纯,注重主要特点而不求精细,近于儿童的自由画,活泼生动,不是呆滞死板. ③



笔者认为以上早年的研究成果对今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那么我们不妨就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回到薛涛的这部幻想文学作品.
在以创造性的想象力开掘“第二世界”方面,薛涛有特别的天分.他的“第二世界”幻想属于“孩子”.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也许永远不会是“现实主义”的那个类型,属“浪漫型”的.在《精灵闪现》、《泡泡儿去旅行》、《山海经新传说系列》等书中,他一再以他丰富的艺术幻象能力去建构一个个特别的“种群”及其世界.这些世界没有绝然和人类分开,作者总会设置意外的“通道”让人类的孩子闯入“他们”的生活.在这其中演绎或游戏、或幽默、或幻美、或情深的“行动着”的“经典”故事,寄寓有属于薛涛的东西.《废墟居民》同样是这样的立意,本书构置的是一个充满游戏性而又唯美伤感的世界,在这本书中他是个爱动的“男孩”,顽皮可爱,自由奔走于神灵现实之间;多数时候他又会静下来,甚至在与蝙蝠的打闹中,偷空欣赏废墟上升起的朝阳之美,此时的他又是博大沉静的.这种“严重”的错位,酿造了他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那么看看出版者是怎样设计包装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的.
先看21世纪出版社《废墟居民》的整体风格,第一版的封面主色为深红与大黑,第二版封面则改为藕荷色,与第一版风格类似,仍是一种“中间色”定位的风格取向.其艺术质地朦胧,意象幽深凝重,甚至近于一种灰暗,封面有一个倒置的“蝙蝠”.它本来是故事内容的一种“角色”,现在以它作为“主角”定位在书籍封面,其实是强化了人们对“蝙蝠”惯常印象的审美判断,其后果是将读者从一开始就领入一种带有“恐怖色彩”、“冷审美”意境的阅读氛围中.这并不是一本儿童文学书应该产生的最佳审美效果.再配以“废墟居民”的标题,这种感觉无疑得到了最大强化.这样一种设计也许是基于该系列书所谓“幻想”的大定位.“出版者”有这样的话,“所谓幻想文学,就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一个我们这个世界所不存在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个‘第二世界’里展开一连串的故事.”那么显然,不可思议的“第二世界”是幻想文学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无限探知是人类恒久的渴望.儿童喜欢幻想世界,成人也喜欢.所以“幻想文学”是一类特定的文体,它并不受“儿童文学”的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社的以上设计是无可非议的,可是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儿童”阅读的幻想文学,是要有审美要求的指数的.这是每一个出版社在策划其幻想文学的选题时需考虑的问题.
在《废墟居民》第一版的勒口位置及第二版的封三位置,有这样的一段内容提要:
十年前
因地震留下的一片废墟上
生活着伦子、雪琪兄妹俩
和许多蝙蝠、老鼠、鸟儿
蝙蝠整日策划阴谋
发动战争
企图将新城区也变为废墟
借助于神奇的闹钟
伦子兄妹和新城两男孩子
与蝙蝠等展开了
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这是一个简要的故事梗概,人物、情节、故事性很强的幻想,交代得很清楚.但只要一揣摩这段文字,便可发现,它是一种“第三人称”一般化的“全知全能”的叙述口吻,陌生化的艺术意味并不浓厚,没有任何可以彰显这部作品独特审美含量的信息.客观地说,《废墟居民》这个版本从外在印象上提供给读者的,不是属于很能“深刻”打动孩子的东西.
现在来看春风文艺出版社《鸟孩子》的版本.它的封面有一幅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彩的底图,上面飞翔着三个孩子,衣服主色为红、绿、黄(切合了美国彭勃格氏的实地试验结果:蓝红黄三种颜色,最为小孩子所欢喜),小天使般的翅膀,幼稚的身躯,伸开的双臂,飘落的书包,伴以欢快白鸟的鸣叫,孩子们在做身与心的彻底遨游.书名“鸟孩子”很活泼、生动具象,它包含小孩子的经验,属想象层面,像鸟一样飞翔是无数孩子幼时的梦想;它还叙述了一种动作――飞,这个动作是潜在隐藏的;文字又绝对简洁生动,直接关于“孩子”.文中所配插图既充满日常生活的亲切感,又不失幻想的空灵境界,组合搭配得很好,它们时时提醒读者这是“在世”的“飞翔”.
封底的内容提要也更新了:
“明天”什么样,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都无法准确具体回答我这个问题,可是我在旧城废墟遇见的一个小女孩却能细致地告诉我明天将遇到的事情,她还有办法让我看到“明天”,这样,我就可以像先知一样对我的同学说明天的事情等但是我不知道那个小女孩的秘密,她和哥哥都想变成自由的鸟,飞回父母身边等
一个孩子的喃喃自语,特别可爱.它带着我们进入神奇、美妙而并不恐怖的故事世界.在文本方面,薛涛找准了“艺术”与“儿童”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是一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必备的素质),无疑,这个版本是贴切孩子的审美趋向的,也比较贴切的配合了作者的艺术特质.
两个版本的审美效应在此昭然若揭.从“幻想”走向“儿童”,其间的转换耐人寻味,这是一个足以引起国内原创儿童文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单一地忧虑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匮乏,较少把注意力转向对已有作家作品资源的有效开发,我们太不会“包装”我们的作家,从而让他们走向世界.



于此,笔者以薛涛一部幻想文学作品的几种不同版本的得失为例,粗浅探讨了儿童文学书籍“立体文本观”所涉及的部分理论范畴,仅仅是想提醒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界廓清旧有理念.这绝不是一个大而无当的空话题,它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打造一个尺寸合适、形状恰当的漂亮匣子,把孩子们都吸引到这个本来就是为他们设置的橱柜,实现我们的最大梦想.我们的儿童文学迟早会走进世界儿童文学的王国,“立体文本观”,是我们必须出示的一张通行证.
①[波]罗曼英加登著,陈燕谷,晓未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英译者序”第5-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0月第1版.
②赵侣青、徐千著《儿童文学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1月发行,第66页.
③吕伯攸著,《儿童文学概论》,(上海)大华书局发行,1934年6月初版,第189-191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昌图育才学校)
(责任编辑/沙爽) [ 1 ]


类似论文

花卉立体装饰的养护园林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绿化技术的不断提高,花卉立体装饰作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技术,由于不受土地。
更新日期:2024-3-15 浏览量:44656 点赞量:10713

高中地理可持续观教育的教学

摘 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新形势下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积极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有。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9433 点赞量:15730

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摘 要:周作人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中国最早“儿童发现”的人 《世界儿童文学事典Ӎ。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6818 点赞量:33616

性学习中的儿童观缺失

2001年,在我国掀起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研究性。
更新日期:2024-4-15 浏览量:55937 点赞量:12701

基于科学观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

摘 要:会计作为能够为各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解决学生知。
更新日期:2024-2-9 浏览量:10681 点赞量:4163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立意探究

摘 要少儿出版机构如何推出适于目标人群的文化产品,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更关系到自$。
更新日期:2024-2-2 浏览量:8285 点赞量: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