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文化建设”学术会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背景下,11月12日,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联合举办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讨会”,来自上海高校、党校系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对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文化解读,专题研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教授应邀以“中国人的文化使命”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从文化的视角对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解读.会议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王其康主持,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夏军,副会长周尚文、袁秉达等出席并讲话.

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文化解读

周熙明教授首先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整体解读.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文本,十七大报告的意义在于:在文化精神方面,指出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文化建设的目的.在文化思维方面,表明文化是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的,而不是短视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而不是简单的、封闭的、独断的;文化是综合的、整体的、有机的,而不是支离的、局部的、机械的.在文化意义方面,十七大报告将对中国未来的文化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周熙明教授认为,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清晰地表述了中国人未来的文化使命,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化本质的把握和文化自觉,即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反过来指导未来的实践;文化表面上看极其脆弱,但从长远看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文化是以自由为灵魂、以追问探索为动力、以保障和提升生命为归依的;文化是以积累的方式前进的;文化评价的基本标准是中立的,而不能混同于法律的、经济的评价标准;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中的基本力量;文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的经济化以及经济的文化化.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把文化建设落实到人们的生存状况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值得重视.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做好,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熙明教授还敏锐地指出了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新提法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其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全党是武装,对人民是教育,而不强求13亿人在意识形态上的完全一致;其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特色”,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实践立场;其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法,即让马克思主义未来的理想变为此刻生活细节中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现象;其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其五,提出专家学者要成为党和人民的思想库.这五个新提法,大大拓宽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空间,成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回顾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认为十七大报告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高度;提出了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很有亲和力和文化底蕴;提出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指出我们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同时兼顾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吸收、人权、自由、平等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总之,十七大报告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来临,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邱伟光教授就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作了探讨.他首先总结了学术界对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关系的争论,认为两者存在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辩证关系,即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同属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先进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和谐文化既有意识形态的要求,还包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从文化实现途径来看,先进文化重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则与文明风尚、社区文化、民生文化、群众文化、创作文化等相联系;先进文化强调发展,而和谐文化倡导繁荣和百花齐放,更便于操作,受众参与面更广.

上海闵行区委党校刘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理论梳理.她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当包括人本、公正、和谐三大要义.“人本”就是要以人为主体,尊重和重视人的价值选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正”就是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上,建立公平的机会,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谐”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的解放、幸福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周熙明教授指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意识形态提供国家的核心价值,是国家、社会的灵魂.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价值真空与错乱,某些过时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进步,也败坏、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个多元社会,多时态共存,有时难以形成文化上的共识;第二,旧的意识形态缺乏可操作性,在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下,往往会出现排斥核心价值以外多样性的可能;第三,需要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地信仰并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而现在,在这方面也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导航的同时,也要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中,成为“默会”的知识,而实际情况离这点还有距离;第五,文化发展的源泉要靠社会中每个人对生活的创造,人有活力了,文化就会有活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人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参与和创造还远远不够.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要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历史上看,在中国,一切党派、主义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才有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围绕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了专题发言.他认为,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不足.从历史任务看,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完成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以现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取代过去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以上海为例,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就不能一味沉湎于“怀旧热”和“国际化”,而是应考虑城市的文化结构和性质,在进行城市文化规划的时候,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文化主体,即人民群众的需要.他建议,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应将文化配套设施建设考虑进去.他还认为,文化建设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特征和政府强势主导,将会导致文化资源导向的不平衡,进而引发周期性危机,这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隐患.


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将当前社会的非常态荣辱观归纳为:“唯富为荣、唯贵为荣、唯奢为荣、唯名为荣”,一些干部还存在畸形的“发展观”,即“依靠资本不依靠劳动、依靠精英不依靠大众、依靠强势不依靠弱势”.他认为,这两种社会价值观念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他反对将竞争的观念泛化到所有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认为市场不可能达成自然和谐;反对用契约关系来构建礼俗关系,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文化应实现战略转变.在当前社会价值调整变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把握两点,一是划清市场与非市场的关系,二是如何用传统礼俗关系中的精华来制衡市场,达到维系社会平衡的目的.

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梁军梅对和谐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应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转型中的和谐文化应该是融合的,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呈现;其次,市场经济逐利原则下的“泛文化现象”恰恰是文化缺失的表现,文化的尺度应以人的生存状况和幸福指数为依归;再次,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应共享,服务于普通老百姓,以实现文化公平.她认为,理想中和谐社会的国家与公民,应是这样的形象,即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现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更成熟的人格,更从容的气度,更自信的姿态,以及更高的文明程度等.

特约编辑 杜运泉

类似论文

社会中间阶层的和谐文化建设

[摘 要 ]社会中间阶层是“稳定器”和“推动器”的综合体,具有积极而又功利。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4664 点赞量:10749

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学诉求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浩大工程中,文学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针对新世纪四川文学乡土。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2762 点赞量:20307

高等教育的科学与广东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广东省当前不可回避的紧迫任务 积极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建设。
更新日期:2024-6-13 浏览量:82391 点赞量:18703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

摘 要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丰富社会。
更新日期:2024-3-9 浏览量:10793 点赞量:3852

科学观领航和谐社会建设

6月25日,总书记在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81054 点赞量: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