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的角度看《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

作者简介:李娅,女,汉族,湖北洪湖人,硕士在读,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翻译学.

摘 要: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不但情节浪漫曲折,且文辞典丽雅致.其中以集唐诗的形式构成的下场诗,具有典型的互文特征,作为剧本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赏析汪榕培与白之对《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译者理解其原文并恰当创造译文的积极作用,总结如何在英译时较好地表现这种独具匠心的文学形式,体现其艺术价值.

关 键 词 :互文性;《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英译

一、《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互文性

《牡丹亭》主要讲述的是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喜剧.剧中诗歌是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段之一,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下场集唐诗,在注重间离效果的中国古典戏剧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汪榕培1999:38).对于具有明显互文特征的下场集唐诗,其互文性的英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1下场诗的互文特色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等,是指影响其他文本意义的文本,也可以指作者对前文本的借用和转换,或者在阅读时指涉其他文本.这种互文手法被汤显祖运用于剧本中,尤其是在下场诗中.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互文手法是通过“再现”来实现的,“再现”的方式一般有“隐喻”、“引用”、“用典”三种,而引用分为直引和意引,直引是引用现成的文本,并不对其语言文字进行修改.《牡丹亭》中的下场诗中每首四句皆借用唐诗中的一句,然后拼接而成,虽个别字词有改动,但这种集唐诗的创作思路完全符合直引的特征.“每个文本的外观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王瑾2005:40),这种互文的运用显示了汤显祖深厚的集唐功底,重组的诗句非但不显得生涩,反而在戏剧的新环境里显得意蕴无穷,给读者与原有诗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大大丰富了诗句的文学效果.

1.2英译中对下场诗互文性的三重理解

在将下场诗由原语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存在着多重的互文关系:原唐诗与剧中集唐诗的互文,译文与原文的互文,译文与目的语中类似文本的互文,本文重点探讨的是翻译时如何在传达剧情的基础上恰当传递汤显祖创造出的原唐诗与剧中集唐诗的互文.

当译者识别出这种互文后,需要对此做三重理解:首先是试图理解被从原来文本中抽出来当做互文片段的引用文本的含义,对应原唐诗每句的含义;然后理解被当做引文的互文本在新环境中的含义,对应下场诗中每句在剧中的含义;最后还要考虑作者这样引经据典的深意是什么、这种无形的互文交流有何意义、如何传达等.汤显祖因何使用集唐诗?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增加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典雅化与戏剧化的结合使得唐诗的音、形、意美与《牡丹亭》的戏剧风格相得益彰,互文既丰富了诗句的文学效果,同时又增加了剧作的审美价值.由此看来,若要较好地传递这种独特性,需要译者同时兼顾原唐诗的音、形、意美与下场集唐诗的戏剧功能,同时要让读者容易注意到这种互文特征.

二、两个译本中下场集唐诗英译赏析

要领悟这种“言他人之所言”的目的和效果何在,并且努力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当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每个译者很难面面俱到,只是可能有各自的选择和侧重点,下面本文将从诗句音韵、连贯衔接和文化因素等三个方面就白之与汪榕培的译本做简要分析.

2.1音韵的翻译

原唐诗重组为下场诗,形式为四句七言,汤显祖巧妙地选用每句唐诗,虽不是一人所做,但新诗仍富有音韵之美.原唐诗的音美特征被移植到了集唐诗中,这便是一种互文,所以译者有必要在不损害意义的情况下体现音律之美.音美特征通常包括音韵、声调和节奏,显然古典诗歌的平仄律无法移植到译文中,无法转换为相应的英语的轻重律(潘志丹2012:312),则声调和节奏在英译过程中基本要丧失,所以可以让读者尽量感受到戏剧中诗的音韵美.

例(1) 此身漂泊苦西东,

笑指生涯树树红.

欲尽出游那可得?

秋风还不及春风.(汤显祖,2010:285)

I he to wander east and west,

When blossoms on trees are at their best.

Where am I to seek the“autumn wind”?

In spring you’d better past the imperial test.(汪榕培,2000:181)

Tossed is this poor body,

no hen east or west;

I view with a ile my patrimony,

pink bloom on every tree.

Where can I roam to seek

the end of my desiring?

Spring breeze in examination halls

beats the springer’s“autumn wind”!(Birch,2002:65)

这是第十三出《诀谒》里的下场诗,柳梦梅怀才不遇,生活平淡,想离家去远方施展一番抱负,进京赶考.这首集唐诗分别以“东”、“红”、“得”、“风”结尾,则第一、二、四句押韵.汪榕培的一文中正好符合其押韵的形式,即aaba型,另外,“when”和“where”构成了头韵,富于音乐美.他在谈论自己译集唐诗的感受时也说过:“汉语的绝句在英语里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形式,但是英语里有类似的四行诗(quatrain)形式,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下场诗译为韵体,在意义上根据剧情略作调整,使读者既能理解诗意,又能使读者体验到跟原剧类似的诗意感受.”(汪榕培1999:39-40)白之的译文形式相对来说就比较松散,也没有对应的押韵,白之在翻译时“只有为了取得滑稽效果的诗才使用韵脚”(汪榕培1999:49). 每出下场诗,汪榕培都译出了原唐诗音韵之美,而白之的译文都是采用自由诗的形式,相对来说很难让读者联想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互文的效果没有明显呈现.

2.2诗句翻译时的衔接

原唐诗中的诗句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当转换到集唐诗中后,在戏剧环境中自然会产生新的内涵.每首集唐诗原本由毫不相关的四句唐诗组成,但结合剧情之后,四句如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因此,在翻译下场诗时,句与句之间要连贯,恰当地衔接,表达完整的意义,以体现它的戏剧功能,让读者了解到,它既是唐代诗歌,也是明代戏剧中的下场诗,否则,抹掉这种互文性,就与译普通唐诗毫无差异了.

例(2) 门前梅柳烂春晖,

梦见君王觉后疑.

心似百花开未得,

托身须上万年枝.(汤显祖,2010:237)

When plums and willows grow before the gate,

I see the king but doubt arise when dreams abate.

My heart contains a hundred blooms in buds,

But as to find a branch,I he to wait.(汪榕培,2000:11)


Willow and apricot flourish

their splendor at the gate

in dream I stood before my prince

but doubt assailed my waking.

In my heart a hundred blooms

not yet their time to open

seek first the support

of an enduring branch.(Birch,2002:5)

这是剧中的第一首下场集唐诗,出自第二出《言怀》.这首诗总结了第二出的内容,并想读者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柳梦梅.这四句唐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张窈窕、王昌龄、曹松、韩渥的诗句,第一句在原诗中描写的是闺怨,在剧中来描写景物,暗指主人公的名字和他杰出的才能;第二句在原诗中抒写了失宠宫嫔的幽怨,她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在剧中抒发了柳梦梅梦见君王赏识他的才能,但醒来后的无比失落,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惆怅;第三句由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转化为柳梦梅欲在科举中状元的美好愿望;最后一句将原诗中的“是”字改为了“上”,但意思相似,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生活的向往.由此看出,在原唐诗的基础上,剧情赋予了唐诗新的意义.

汪榕培的翻译力求“传神达意”,保留诗句相似之美的同时,注重传递新环境中的隐含意义.“托身”、“万年”未译出来,但“but”、“as to”使得诗句更好地衔接起来,意思连贯完整.相反,白之的译文更类似于逐字翻译,结构比较松散,句与句之间缺失了连贯性,更像在单独译原唐诗的诗句,其剧中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显现.

2.3文化因素的翻译

《牡丹亭》中不管是唱词、宾白还是上下场诗,都有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暗喻、典故,文化负载词,如“嫦娥”、“武陵”、“龙鳞”等.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牡丹亭》中的下场诗与原唐诗互文,自然延续了唐诗的这一特色.译文让读者感受到唐诗音韵美的同时,其文化特征也要显现出来.

例(3) 春望逍遥出画堂,

间梅遮柳不胜芳.

可知刘阮逢人处,

回首东风一断肠.(汤显祖,2010:273)

A springtime tour from painted halls,

Brings near the scent of bloom that falls.

If you should ask where lovers meet,

I say that hearts break where they greet.(汪榕培,2000:143)

Idle spring excursion

begins from painted hall,

sweet-scented is the shade

of apricot and willow.

You ask where Liu and Ruan

met with their faery loves?

Look back,and on the east wind

heartbreak es again.(Birch,2002:53)

这是第十出《惊梦》的下场诗,前两句暗示杜丽娘游园梦遇柳生,后两句抒的是杜丽娘惊梦之后对柳生的深切思念之情.第三句来源于一个爱情的典故,刘晨、阮肇,他们在天台山桃源洞遇见仙女以后,又回到人间,后来重新到天台山去寻找仙女.这个典故中的情境与杜丽娘梦遇柳生的情节有着相似之处,都与爱情相关,用得十分巧妙,也暗示了下一出杜丽娘的“寻梦”.

汪榕培的译文未保留原诗的这一文化符号,直接向读者平白易懂的语言,但唐诗中具有中国文化信息的部分有所流失,唐诗与剧中下场诗的互文联系亦有所缺失;白之的译文保留了这一文化因素,同时为了不影响唐诗在剧中的体现,对这一典故进行了加注,使这一部分互文特征得到传达,读者也不会觉得晦涩难懂.

总的来说,汪榕培的译文注重传递原唐诗在下场诗中音韵与形式之美,并尽量靠近译入语的语境,对很多特有文化因素做了意化处理;白之更靠近原文语境,尽量忠实,保留了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了加注补偿的方式,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唐诗的音美特征和戏剧功能.要想更好译出互文性,可以尝试结合两者的做法.另外,可以在翻译时以注释或附录的形式标出下场诗每句的唐诗出处,也可以体现其互文性,促使感兴趣的读者更深入地探究集唐诗这种文学形式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我国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古典作品中的引用、典故、意象等互文现象不胜枚举.对于译者来说,文本中互文的传递往往成为翻译的难题,译者要学会领悟被互文的片段放入受文中如何产生出另一段意义独特且别具一格的表达,并且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这种独特性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通过分析汪榕培与白之对《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总结两者在翻译互文性中各自的侧重点,为更好地在翻译中传递互文性获得一些启迪.可以说,从互文性的角度看翻译过程,有助于译者理解文本,有效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使其在译文中同样能体现文本的艺术价值.(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类似论文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

【摘 要】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 然而,。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2688 点赞量:8413

跨学科互文性

【内容摘 要】随着比较文学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不同特质院校的基层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或同或异的问题 文。
更新日期:2024-8-8 浏览量:14235 点赞量:3784

《思凡》的互文性

摘 要: 孟京辉导演对明代无名氏剧本《思凡·双下山》和薄伽丘《十日谈》的两个故事进行改。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5550 点赞量:22543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

摘 要 :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及其解释系统为研究个案,对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进行阐释 传说。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2287 点赞量:8213

电影片名的互文性翻译

摘 要 :很多电影片名都有含有互文关系,文本互文语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参照了大量的电影片名翻译实。
更新日期:2024-5-18 浏览量:68522 点赞量:15235

互文性照射与翻译

作者简介:张琳(1990-),女,汉族,福州,硕士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国内。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5645 点赞量:4238

互文性理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摘 要:互文性自提出以来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后被引入到语篇语言学中,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
更新日期:2024-3-18 浏览量:46259 点赞量: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