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通识教育问题探究

【摘 要】教育是学习者认识客体历程的结果,人类兼有科技与人文思维的特征与本质,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倾向之强弱导致认知思维的差异.在前述理论的基础上,透过整合人文与科技的通识教育来培育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以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 键 词 】两种文化 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25-02

一、前言

各级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目标是提供学生在本行(技职或一般学校)以外,对其他领域的认识,以弥补其只钻研专业课程的偏颇,训练合知识,使其不至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中迷失,使其可与其他各种专才沟通与交流;换言之,为培育学生的生活素养,启发对人的关怀,使其具有完整的人生观,似乎可以作为学校全人教育课程规划的理念.

关于人类知识的分类与形成,古今中外探究者不计其数.人类面对客体时,基本上除了客体的存在与主体的感知外尚存在着二者间互动的因素,这正是呈现多元社会重要机制中不可忽视的个体主体性.主体以何种内在思维历程对外在客体建构何种关系,将视其所采取何种内在思维历程而定.内在思维历程无处不在,它制约着人们建构或学习客体的角度.人类追求目标的内在历程极为复杂,依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分类.如从认知观点探讨其内在历程,则使用批判性思考,这是针对某种工作或理念指出错误之处,并企图予以纠正的心理历程;创造性思考是属于导向思考的一种形式,在有目标或有疑难的导向思考情境中,个人能突破限制提出新的意见、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答案或做出新的思考历程;逻辑推理性思考指个体理解到所学事物中的逻辑关系,进而运用所学的有关原理原则的思考历程.

二、通识教育的本质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整体性、组织性,且是能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思考关系,将所得的知识与真理加以整合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年轻人在社会中尽一份义务,并能随时随地充实自己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实践合理的行为.这个义务不论其小至个人,大至民生制度,主要是能尽到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为:依多元观点为根据,以核心课程之形态及特质呈现.通识教育不必有相同的内容或形式,因为不同的学校会依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治校理念及目标任务而产生不同的通识教育.因此,唯有一大群该校教师来参与及维持,才能保持通识教育目的之整体性理想的实践,且每所学校需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做法.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方面:协助学生增进分析、推理、归纳、思考、综合等技能(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然并非是一元的(善);提升对美好事物鉴赏的范围及层级(美).因此,各校可就学生来源、通识教育的先备知识、学校情境(文、法、商、工、农职校,一般学校,或男、女学校所具备各种不同的综合性特质)状况,在有关通识课程的规划上采取的方式应有所差异.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各校应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制订其方向与原则,以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学科为执行单位,负责通识课程的规划与担任该课程师资的检核,以期建立各校学生的宏观视野与健全人格,进而达成各级学校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人的需求

人类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借着教育的培训使之逻辑化、系统化、精致化,处理所面临的事情以满足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与安适.然而,对于人类周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彩、多样、丰富性,并非运用人类的表征就能尽数描述与阐明的.无论是科学的纯化(专业)语言或是文学较丰富的纯化(专业)语言,都不足以表达这个世界及我们自身所经历的一切.因此,不论是文人或科学家,都应欣然接受这项事实,并且一起去面对与探索那无止境的未知世界.

四、人文与科技教育作用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原初目的之一就在于让学生了解到因学系的划分所造成的知识限制,并且帮助他们超脱这种被建制化的无知状态.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学校推动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以力求知识的完整统一;二是超越功利与小我,弘扬新的人文精神;三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以适应21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形态.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年轻人在社会中尽一份义务,并能随时随地充实自己,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实践合理的行为;这个义务主要是能尽到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

现代学校通识教育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方能承载我们赋予它的多重使命,而且目前世界各国学府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探索,本文建议学校通识教育的规划应为:开设跨学科课程;举办系列讲座;组织问题研究;重视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

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及宗旨,通识课程的安排及课程内容的设计为:在课程学分安排上根据均衡论的主张,根据学校特性的不同,配合各种不同的通识学科的科目,以补专业知识外的不足;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根据精义论和进步与兼顾之主张,使每一门通识课程在精致永恒的经典内容基础上,能与学生未来生活相结合,以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基于上面的论述,本文依据以下三点原则仅就通识课程中的正式课程作出规划.

1.整合性原则

一是纵向整合.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理想、新观念,融于该课程之中,由浅入深,整合起来贯彻下去.二是横向整合.科技、社会与人文的学科之间应相互配合而结合,构成整体.亦即,人文为体,科技为用,以人文来指引科技发展的方向,以科技作为人文发扬的工具,使彼此间整合起来,相得益彰.

2.前瞻性原则

现代社会,新的事物、情境、理论、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就不能也不应固执老套不变.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应具前瞻性,肯定过去的成就,面对当前的问题,迎接未来的挑战.

3.国际性原则

由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世界越来越小,形成地球村.新观念的出现,信息、知识不断爆炸,而且是超越时空限制,快速地扩散与交流.通识是无国界的,我们应以国际性眼光,参考其他国家好的新的理论、教材、看法与做法,加以选择地引进、消化而同化,构成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总之,学校通识教育在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及教育课程特征的取向考察下,将可分别以人文、社会及自然学三个领域分工整合架构,使规划中的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完全落实,使学生能获得完全人格教育,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可归纳出下列结论:(1)世界文明的产生是人类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自然结果.(2)文明有科技与人文艺术领域,人类主体认知思维的本质兼具有典范式与叙述式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感受与学习科技与人文艺术文明.(3)透过通识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较具完整人格的大学生.(4)各校可依其特殊状况设计与实践通识教育理念.

2.建议

学校未来通识教育的开课应依据当时情境的目的、特征、功能而设计与实践,这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环境上的改变,对通识教育的内容、成员、组织要有适时适地的应变,方能配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因此,通识教育的设计与实施,需依据各校本身的特性、目标,与实际状况来设计出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类似论文

关于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认识和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北大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浙大竺可。
更新日期:2024-5-25 浏览量:70995 点赞量:16213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探究

摘 要:通识教育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有着历史渊源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在高校中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的课程。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69268 点赞量:15388

如何做好高校通识教育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对这一教学理念还。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1199 点赞量:17813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

[摘 要]计算机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健全,不仅需要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计算机通识教育。
更新日期:2024-1-17 浏览量:19677 点赞量: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