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对张爱玲的接受状况调查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复出”之后,三十年来,引起了一次次的阅读研究热潮.从90年代其人在海外的仙逝掀起第二次研究的热潮到新世纪胡兰成的再现,他对张爱玲“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的考语,使这一形象更平添了一层独特的魅力而深入人心,再到2007年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和2009年张爱玲带传记性质和传奇色彩的小说《小团圆》的出版,由学界扩散到整个社会民间的“张爱玲热”持续不断.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中国国内发表的研究现代作家的学术论文,最多的是鲁迅,其次是胡适,第三就是张爱玲了.很多高校图书馆公布的读者借阅量排行榜也表明,张爱玲的作品借阅次数常常名列前茅.2012年,山东大学的黄万华教授曾做过一次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中文系学生,张爱玲都是他们所喜欢的现代作家之一.对于张爱玲的这种持续不退的热度,理论界早已开始进行反思.即便是当年张爱玲的“发掘者”之一的温儒敏先生,在指出“张爱玲热”背后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也指出其存在的负面的影响,在很早以前就表示应该给“张爱玲热”降一降温了.

“大学生的文学生活往往较深入地反映了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下校园里的大学生,他们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可说身历了四次张爱玲热潮,其成长的过程已经是张爱玲作为经典,进一步文化符号化的过程,而网络传媒的普及,网络小说的繁荣,更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阅读体验.在这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当前大学生们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接受和认识具体如何?对张爱玲持有怎样的态度?为此,我们向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18所院校,覆盖了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多种专业的大学生发放了20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676份,其中男性590人,女性1083人(另有3人性别未填.),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38.9%、30.5%、21.7%、8.4%.从它的样本范围、问卷规模、专业覆盖率以及学生年级的分布等方面来看,这次调查应基本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对现代文学经典接受和认识的真实状况.本调查报告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对于张爱玲的阅读和接受情况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对张爱玲的阅读与接受情况

在问卷中,我们主要从接触途径、对张爱玲之为作家的印象、阅读目的以及作品的阅读和接受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了考察.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被调查者最初接触张爱玲的途径与其他现代经典作家的接触途径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对问卷中“您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通过什么渠道?”这一问题,有高达41.8%的人选择了“老师或朋友的推荐”,排在第一位,选择“语文教材”的是21.3%,选择影视剧、网络的分别是17.0%和9.5%.在其中,初中时代即接触张爱玲作品的调查者中,30.4%的人是通过“语文教材”,38.7%的人选择了“老师或朋友推荐”,另有23.7%是通过“影视剧”,4.8%通过“网络”;在高中始接触张爱玲的调查者中,只有23%是通过“语文教材”,50%是“老师或朋友推荐”,12.9%是通过“影视剧”,11.9%选择了“网络”.大学时代的接触渠道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可见,在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中,人们之间的互相推荐是其最为主要的渠道,影视剧和网络在不同的阶段也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传播作用.这种接受渠道可与其他现代经典作家进行对比.在此次问卷中对现代文学经典总体接触渠道的调查显示,39.3%的人选择了“语文教材”,其次是原著22.7%,影视剧17.5%,网络7%,教辅读物6.6%,连环画6.1%,电台广播1.1%.以鲁迅、郭沫若和老舍为例:在本次问卷中,有76.7%的被调查者最初接触老舍是通过教材,其次是原著10.6%;80.5%的人最初接触郭沫若是通过中学教材;另一份对鲁迅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69%的人第一次接触鲁迅是通过教材.这种差异当然是因为长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并未进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造成的.只是在近些年来,有些地方的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选修教材、读本等才开始收录张爱玲的小说和随笔.

对张爱玲的印象调查,我们给出了一项多选题,分列出7个可选项.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83.5%)对“富有才华的女作家”表示了认可,其次是叛逆(32.3%),出身豪门(20.5%),现代(19.6%),古典(16.4%),写过反共作品(3.6%).在此,男、女生对这些选项的选择比率分别是:

富有才华的女作家是对张爱玲的整体印象和评定,而叛逆、古典、现代则涉及性格,亦可理解成作品中表现出的风格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出身豪门是一种身世,写过反共作品是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后创作中曾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倾向,在此,除了对“富有才华的女作家”的认同,无论男生女生对叛逆的选择比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其中有着显在的文化、心理的因素,恰如有论者曾分析的,“那些在校的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反抗期,有着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叛逆心理,而张爱玲恰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和叛逆者.”

虽然有高达83.5%的被调查者认可了张爱玲的富于才华,同时对“您对张爱玲的哪方面最感兴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其文学创作最感兴趣的比率达到了42.5%,远高于对生平轶事(25.4%),思想状况(11.4%)以及研究者对她的评价(5.0%)的兴趣,接下来,对阅读张爱玲的目的的调查却表明,只有29.2%的被调查者是缘于“喜欢她的作品”,却有高达49.2%的比率是“作为一种经典,想了解”,另有22.4%选择了“消遣”,7.2%选择了“应付考试”.男、女生对此的比率分别是:

通过表一和表二的对比可以看到一组有趣的数字,喜欢张爱玲作品的比率和对张爱玲印象中叛逆的比率是极为相近的,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从读者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对叛逆的认同和共鸣便有可能成为阅读接受作品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方面,我们设置了几道多选题.其中之一,列出了一部分张爱玲的作品或作品集,来看大学生对它们的阅读情况.按阅读比率从高到低的方式进行排列,结果如下:

由表三中可以明显见出,人们对张爱玲小说的兴趣远远大于散文,随笔散文集的阅读率都无法和小说相比.在小说中阅读比率最高的是《倾城之恋》,达到了51.8%,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阅读过这部作品.排在第二的是《半生缘》,阅读比率是42.8%,2009年始在大陆出版的《小团圆》阅读比率是16.6%,考虑到出版的时间短,这一比例还是很高的.《半生缘》始出版于2003年,它和《小团圆》的高阅读率,表明了大学生对于热点图书的关注.作为印证,在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熟悉程度的调查中,显示了与阅读极为一致的结果,有55.5%的被调查者知道“白流苏”,16.3%的人知道“葛薇龙”,(《沉香屑》的阅读比率则是15.6%),这亦从一方面表明了调查数据的可信度,熟悉人物的比率比阅读作品的比率稍高,也正是正常的表现.《传奇》作为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奠定了她在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地位,也囊括了她早期最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阅读比率是6.2%.这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取决于各图书馆的馆藏;其二,现在各种张爱玲的作品选集很多,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最初的《传奇》反而被淹没了.

表三同样显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对作品的关注、阅读比率的次序是极为一致的,除了男生对《红楼梦魇》的阅读比率比散文集《流言》高出了0.1个百分点,而女生对《红楼梦魇》的阅读比率却比《流言》低了1.3个百分点.这种不谋而合显示了阅读中某种共同的倾向性.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还设置了一问:“您对张爱玲作品感受最深的是”,并给定了8个可选项.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作品感受最深的是“B.对人性的剖析很深入”,达到了40%,“F.对人生的悲悯”是35.5%,“H.浪漫的爱情故事”是34.2%,其他几项则分别是:“E.人物与我们很接近,对现在的生活也有很多启示”(28.2%),“A.情节引人入胜”(28.1%),“D.带古典传统意味”(23.2%),“C.写日常生活”(21.9%),“G.贵族气”(12.5%).这些体现出大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哲理性、艺术性的感受和重视.依托俗世男女的爱情故事,对人性进行近乎残酷的剖析尤其是对女性生命入微的描绘,从而寄寓作家对人生的悲悯,是张爱玲作品显著的特色,即使处于浮躁的当下社会中,它依然给予大学生强烈的心灵感受.而很强的故事性,显然也是张爱玲作品赢得了众多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男生的选择中,“浪漫的爱情故事”比率最高,而女生对“浪漫的爱情故事”和“情节引人入胜”的选择也仅次于B(对人性的剖析很深入)和F(对人生的悲悯).

二、张爱玲阅读与接受的背后

通过前面的调查统计数字,我们发现:

首先,对张爱玲的阅读和接受中,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表现在对张爱玲的评价、印象、对作品的阅读和感受等各个方面.在此次问卷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总体接受状况的调查中,根据被调查者的阅读频率,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排名(前10位)是:

张爱玲位居第8.张爱玲的这一位置并不令人惊讶.1994年,王一川曾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重新排名,依次是: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2004年10月以北京市部分中学生和大学生为对象所作的抽样调查中,对于“喜欢的作家”,无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前10位中,张爱玲都榜上有名.然而,如果将男女大学生对大师的选择比率进行分列,有什么不同?从表五中可见一斑(以%计):

将范围更扩大一些,其他几位认可度较高的作家分别是:茅盾(男生:31.9%;女生:23.8%),徐志摩(男生:25.4%;女生:26.2%),曹禺(男生:25.4%;女生:23.5%),贾平凹(男生:23.6%;女生:24.8%).

可以看到,在男生的现当代文学大师的排名中,张爱玲的位置是落后于茅盾、徐志摩、曹禺以及贾平凹的.根据频率的排名显然与所取的调查样本有很大关系,如果假定男女大学生的比例是1比1,那么只有取男生女生各自比率之和的平均数,才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作家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表五可以见出,对于鲁迅、巴金、老舍等作家,男生女生的认可度是基本持平的,包括对徐志摩、曹禺、贾平凹这些排名在前10之外的作家,也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男生的认可度只有22.2%,排在10名之外,女生则高达41.3%,排在第6位,相差了近20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在表二中,喜欢张爱玲作品的女生比率为35.4%,男生为18.0%,相差了17.4个百分点.表三中,尽管男女生对作品的阅读排名次序极为一致,但女生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比率通常是男生的2倍左右甚至更多.这就使我们去反观,在张爱玲作品高借阅率阅读率的背后,也许女生是它主要的推手.

不仅仅大学生对张爱玲的态度表现出如此大的性别差异,在社会上其他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和评论家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反差.据《广州日报》报道,女性作家更多地对张爱玲表现了认同,认为在对张爱玲作品的改编中,张爱玲缺少了知音,而孟繁华等男性评论家却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本身与其曾经拥有的至高文学声望是不相匹配的”.王蒙对大众的“张爱玲热”也深表困惑,他在北大的演讲中曾说过:“我知道现在有许多读者追捧张爱玲的作品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张爱玲的写作有一种生动感,她对颜色的描绘很好,对有些人情世故的描写,特别是对于女性心理的描写十分不错,但真有那么好吗?我实在是不懂,我也不知道,我希望有人能够对我进行一点儿教育.”


王蒙的话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张爱玲热”的不解、质疑,另一方面确也透露了张爱玲所以被大众喜爱的某种原因,当我们知道更多的是女性在阅读在肯定的时候.女性显然对张爱玲表现出更多的身份认同和共通的情感体验,其作品中对女性心理、境遇的描写也更易使女性产生情感共鸣,这一点通过表一对张爱玲的印象中对叛逆的不同选择比率亦体现出一斑.固然,无论男生女生对叛逆的选择比率都是比较高的,都是除“富有才华的女作家”之外认可度最高的,但与其他选项相比,男女生对此的比率明显相差更大,女生比男生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其他几项分别相差:A,12.8;B,4.5;C,3.4;D,7.8;E,8.3). 对张爱玲的阅读和接受中,这种性别之间的巨大差距本身就令人深思.一位优秀的作家,是为人而写作,是不应该存在太大的性别阅读偏差的.

其次,如果阅读张爱玲的目的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其作品的态度,那么,表二的数据显然会使我们重新审视“张爱玲热”.事实上,真正出于喜欢而进行的阅读比例并不大,只有被调查者的29.2%,如果取男女比率的平均数,更要低一些,只有26.7%,这个喜欢的比率显然与“热”不太符合.有近一半的人存在着“作为一种经典,想了解”(49.2%)的心态,“消遣”的因素也达到了22.4%,其中,并不存在年级和专业的差异,可见在当下的大学生中,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状况.这首先说明经典事实上在调查者的头脑中早已经是一种存在,当开始阅读张爱玲的时候,张爱玲就已经是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化符号而呈现.这可与调查者对郭沫若的态度进行比照.同样,尽管有高达68.7%的被调查者对以“鲁郭茅巴老曹”来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说法持基本赞同的态度,并且郭沫若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师排名中排在第9位,位于张爱玲之后,但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率只是17.2%,认为一般的占到了63.2%.这里的一般既可理解为一般喜欢也可以是对它的感觉一般,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也许,在此,后一种理解更具有真实性.对郭沫若的阅读也大多局限于其诗集《女神》和戏剧.以其喜欢的低比率和阅读的有限性而能够得到对一个作家地位的更普泛的认同,显然并非仅仅因为对作品的阅读得到的客观的评价.这来自于各方面:周围人的影响,教科书以及其他书籍,网络宣传等.其次,表二也表明大学生对文学的选择更为理性、冷静也更为独立.它不会因为经典而盲目地推崇,排名是理智的客观判断,而喜欢却是自身直觉的感受.温儒敏先生曾感叹的上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里“张爱玲热”的情景:“在大学校园里手捧《张爱玲文集》成为一道时尚的风景,‘张爱玲’变成某种趣味的象征而被争相仿效”,恐怕只能成为一抹时代的记忆.在当下并不高的喜欢度,阅读接受中男女生态度巨大的差异的事实面前,很难想象“张爱玲热”能够持续下去.正如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的出版,2009年的《小团圆》所引发的各大媒体的评论热潮言犹在耳,紧随其后于2010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和《易经》却有些“悄然”,如评价者所感受到的,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也许真的是“张爱玲热”的最后一针强心剂了.

再次,虽然大学生的选择更为理性,对文学有着自己独立的态度和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影视媒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张爱玲阅读接受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最初接触张爱玲的途径中,来自影视和网络的比率之和是26.5%,超过了教材的21.3%,其中,初高中即接触张爱玲的途径比率分别是(影视和网络的比率之和/教材):28.5/30.4,24.5/23,几乎持平.近些年,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甚至话剧、歌剧不断上映,2004年电视剧《半生缘》热播(1997年也曾被拍成电影),2009年,电视剧《倾城之恋》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2007年电影《色戒》引起的热议更无须细说,甚至引致了又一次张爱玲热潮.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观看的比率是很高的:《色戒》41.6%,《倾城之恋》41.6%,《半生缘》47.9%,《白玫瑰与红玫瑰》因其较早(1994年由关锦鹏导演),观看的比率是10%,想看但没机会的有11.9%,没看过也没兴趣的只有8.1%.影视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很难排除.

同样由表三可以感受到,在《小团圆》出版时间较短却有16.6%的阅读比率之后,有着显在的网络的影响.我们难以忘记《小团圆》出版前后在研究领域和在报刊网络上引起的热闹非凡的景观,打着“张爱玲自传”、“半写家史半写情史”这样富于诱惑力的商业包装,用一系列神秘渲染挑起人们的阅读.大学生对经典的选择有其自己的理性和认知,也有着对思想艺术意蕴的注重和追求,对于当下依然将思想深度作为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最为主要的价值尺度的大学生,过度的俗化和消费显然与他们对经典的期待有着一定的距离.由媒体网络和商业共同合谋,以神秘诱惑为其主调的热潮,在失去了对作品更内在的人性内涵的深层体验后,除了导致较高的阅读率,并没有相应的对作家的认同为其依托.那么,网络对人们的张爱玲接受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涛)

类似论文

传奇·张爱玲

摘 要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的出现是上海沦陷时期中国文坛的一个“传奇R。
更新日期:2024-3-12 浏览量:41623 点赞量:9302

张爱玲小中的女性服饰美学观

摘 要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是有灵性和生命的,特定环境中的服饰所指的韵味是深长迥然的,她反对服饰是空洞。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70471 点赞量:15988

张爱玲写作的文化背景

【摘 要】张爱玲是繁花锦簇的十里洋场中具有独创性的现代作家,她敏锐地感受现代都市的社会情态与驳杂错综&。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5302 点赞量:4394

张爱玲和《大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胡兰成因汉奸罪被通缉,匿名东窜西突,四处逃亡 留在上海的张爱玲遭到口诛笔伐 尽管她。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5627 点赞量:22579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1995年9月8日在上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后,不出两三天即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赶写了一篇文章《超人才华,绝世凄凉。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1912 点赞量:2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