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式”内涵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哥特式”的含义,然后分析了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因子”,最后从“哥特式”精神中的“魔鬼”形象、“贵族”情节、“孤独感”和“暴力”因素对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式”内涵进行探讨和剖析.

关 键 词:现代艺术作品哥特式内涵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一“哥特式”的含义

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是一个部族的名称,“哥特式”最原初的含义为恐怖、物质、愚昧.要想知道“哥特式”在艺术领域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布尼塞专著《哥特式小说》一书.书中表明,“哥特式”这个术语的含义有以下三种:一、超自然,同时也包括随之而来的神秘、恐怖;二、中世纪,同时包括与之相连的城堡、骑士等精神;三、野蛮,就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等.

二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因子”

1令人窒息的神秘和诡异的哥特式背景

通常情况下,封闭场所是哥特式小说的常用背景,它将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出来.哥特风格的建筑,由尖尖的屋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绘有彩色圣经故事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等部分组成.而哥特式小说往往用和这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建筑相关联的地点作为小说的背景,作品的神秘与诡异就在这种场景设置的传统中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哥特因子成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故事时代背景设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例如,《呼啸山庄》中有“1500这样一个年份”的山庄,并将“哥特因子”――一望无际且晦暗的荒原加在了故事情节中,从而将故事发生的气氛进行了有力烘托,并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良好的铺垫.

2善与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

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哥特式因子表现出了与理性及新古典主义的主流地位进行挑战的特征,边缘性与颠覆性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恐怖与冲动是其人物和情节常常带有的情绪底色,通过魔鬼、窒息压抑的地下室等对人类灵魂深处所隐藏的邪恶进行独到的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身世曲折离奇并且神秘,外表特异,心灵扭曲,死亡和黑暗势力无时不刻地伴随左右,怪异、恐怖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身上既有邪魅、残酷和冲动的特征,同时又有诱惑、敏感和脆弱的特征,让读者在感受到内心恐惧的同时又极易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哥特因子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那么作品的戏剧张力就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在对小说的品读中,读者会在憎恶这些恶棍英雄的同时,又对他们怀有极大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就是这类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共鸣,读者潜意识中的进攻性、毁灭性等及分裂人格中的另一半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读者那被压抑的在品读作品时得到了非一般形式的满足.

3恐怖与崇高的哥特式艺术效果

现代艺术作品中,哥特因子所具有的特殊阴森恐怖的艺术效果完美地将一种深究灵魂真相的主体表达了出来.善恶之间永恒不变的冲突是哥特式文学作品主题中最持久、最普遍的因素,因此,哥特式文学作品通过阴森恐怖的布局来让读者对善恶争斗之中的道德崇高进行深入体会,从而将正义感与真善美有效地宣扬出来.例如,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写作中作者运用了恐怖的艺术手法,但是作者并不是仅仅在幻想世界表现恐怖,而是将其与现实性联系在一起.雨果笔下的丑陋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他在作品范畴中纳入不登大雅之堂的丑陋人物,正体现了其美学思想,即“美丑对照原则”.雨果认为,丑怪藏在崇高背后,光明和黑暗是相共的,丑怪作为崇高的对照和配角,是大自然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因此,崇高才是雨果最终追求的理想,对丑怪的描写只是他艺术思想中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哥特式的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是它将时代变化下人们的异化变形问题反映了出来,同时将人们对未知的外层空间和未来的认知与恐惧凸显了出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批判性及对主流思潮的反抗强烈而真实,人们能够从内心接受该类文学作品.这种主题对哥特因子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强有力的深化,从而使哥特文学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式”内涵

1“哥特式”精神中的“魔鬼”形象

形形色色的荒诞人物形象会在“哥特式”的艺术作品中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哥特式”精神依托“魔鬼”等荒诞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哥特式”精神并不是依靠宗教意义上的魔鬼来传达的,这种精神使之成为想象性的恐惧,它隐含在我们看起来幸福美好的生活背后.在哥特文学艺术作品中,魔鬼具有极为狰狞的面目,而哥特式精神就完美地体现在这种可以对魔鬼本来面目进行发觉的人类罪恶.可以说,魔鬼的存在是“哥特式”艺术作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子,“哥特式”精神如果脱离了这种超自然的形象,是很难体现出来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哥特式”艺术作品逐渐将宗教意义上的概念消除了,原有的魅力有了一定程度的丧失.在现代艺术作品中,魔鬼作为一类特定形象,并不是指人类宗教信仰中的那些邪恶事物,也不是那种超自然的本体恐惧.它的生命与活力,需要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去赋予.科学是一种宗教性的催化剂,它推动着人类动摇对魔鬼的想象.现代“哥特式”艺术作品中,上帝已经没有传统想象中的那么圣洁,而魔鬼也没有那么恐怖,人类自身内心的那个魔鬼才是人类真正惧怕的.因此,在欣赏“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将作品塑造出来的魔鬼和宗教概念中的魔鬼进行有意识的区分,因为艺术作品中的魔鬼与宗教概念中的魔鬼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是没有任何联系的.现代艺术作品中的魔鬼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本我特征,具有主观和浪漫化的特征,有时候人类在读一些“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时,甚至会忽然意识到魔鬼就是人类自己.

2“哥特式”精神中的“贵族”情节

中世纪,“哥特式”精神中的建筑以其外显的壮美特点完美融合了宗教,迅速成为贵族得以炫耀的资本.“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贵族生活是其描绘的背景模版,即使不是贵族,大部分作家也会受到英国绅士教育的深刻影响而对贵族生活充满无比的向往,人们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外在的神圣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是他者的神圣,由此造成读者的心理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无法从根本上接受作品,而只是单纯地去崇拜和追随.在“哥特式”影片中,高贵的本质并不是来源于人物的外在表现,内心的信念才是高贵最为源头的物质来源.“哥特式”精神将无功利关系中人应该具有的信念还原出来,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种 信念在人们的内心时多么的遥不可及和虚无缥缈,但是,人物所具有的“哥特式”精神和具有“哥特式”精神的人物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的,这种高贵是用言简意赅的言语就可以表达出来.“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贵族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由特定的社会和群体赋予,以贵族精神为标准的追求和崇拜是“哥特式”精神中的具体体现.在“哥特式”影片中,贵族精神已经由原本肤浅的对物质的追求上升为对人本体高贵气质的追求,美好事物永远是人的本性所要追求的.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在回避着人性中最真切的信念,这是因为人们有着摆脱不掉的功利性心理及对个体利益追逐的愿望,因此,大部分人在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寻求中,多数情况下是望而却步的,因为和现实相比,这种精神过于高贵与神圣.3“哥特式”精神中的“孤独感”

“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思想上背叛了上帝,也不是上帝创造的生灵,它们是超自然力的非人形象,其特殊性超乎人类的想象,和人类的差异是无比巨大的,所有这些在暗示我们作品中的人物必定是异常孤独和与世隔绝的.这些生灵的肉体或精神是不可能被人类的实体和信仰所容纳的,人们抛弃了它们,世界也遗忘了它们.它们怀着一颗真诚纯洁的心,渴望和人类以诚相待,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性决定了它们和人类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而此时,它们也宁可孤独,也要保守心中最美好的真谛.它们在孤独的情绪中逃离现实,但是却在另一方面对现实中本应有的信仰进行着虔诚的诉说,让我们不得不陷入对自我精神世界孤立与孤独的深刻反思.主人公在这种被世人抛弃的孤独感中心灰意冷,在极度的绝望中对人类展开疯狂的报复,同时背叛了自己肉体和灵魂,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而在“哥特式”电影中,人物的孤独感更是在古堡的壮丽与场所的封闭中得到了有力的烘托.影片无需通过个体经验加以翻译,在自身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中,我们就能够运用直接关照的方式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我们看到的事物.客观外在的事物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对主人公幽闭孤独的处境进行有效的烘托,在“哥特式”小说和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体现孤独的主要场所,但是这种孤独所带来的结果二者确实截然不同.小说中,结局往往都是一场悲惨的,而电影中,观众却可以平和地体会主人公身上那由于孤独而散发出来的高贵.“哥特式”精神通过“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一场孤独的人物行为,将它们与现实客观世界所产生的矛盾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深层次表现出人性中本应该具有的善.因此,“哥特式”精神促使人们在体悟客观世界时通过个体孤立的状态,在孤独中对善与恶的冲突进行切身的体察,从而达到自我令我的境界.

4“哥特式”精神中的“暴力”因素

现代的“哥特式”艺术作品中,暴力描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恐惧能够在暴力凶杀中得到有力的刺激,同时我们的视觉也能够在暴力凶杀中得到强烈的刺激,因此“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恐怖的表象发展.在“哥特式”电影中,善与恶最直白的表现方式就是暴力场景,和文本不同,影片让人们在主观上认识作品,而文本在描绘作品中人物心理世界时是多角度的,读者在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心领神会作者的写作立场,其中的场景描写只是一个宏观概念,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和自我构造来理解.而在电影中,这类场面已经在每个人面前生动想象地展现了出来,人们没有必要在去通过想象去理解.在“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作为恐怖表象之一的暴力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它可以让读者和观众从故事中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并在这种悲剧性的事件中深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并在一系列恐怖的表象中切实寻求自身有限的存在,这就是自我认识的精神之所在.“哥特式”精神实质上是在发掘真理的过程中摒弃黑暗的东西,从而将人性中的邪恶彻底去除,将人内心最本质的东西还原过来,发现人性的美好.因此,我们在真正理解了“哥特式”精神中的暴力因素之后,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暴力与死亡了.

通过对“哥特式”小说和电影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现代艺术作品是关于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冲突的良好影像,而这些冲突也成为“哥特式”现代艺术作品中最持久、最普遍的主体.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式”内涵,引领我们去对令人痛楚的事物进行寻求,并在寻求过程中感受到心灵上的愉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哥特式”内涵,在不断的理解与感悟中实现自身品质的飞跃.

类似论文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摘 要】自古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者、文人以及艺术家都对美丑有比较客观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6651 点赞量:12696

紫砂壶艺术作品

:18679808880: wywz :jdzwangyangdh@163 汪洋号黄山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民族大学。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3941 点赞量:9882

“灵光”与艺术作品

摘 要 :由于“灵光”产生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传统艺术作品的冲击,因而从摄影与绘画&。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5761 点赞量:4404

艺术作品中的形态美

〔摘 要 〕任何创意、设计作品都不能离开形态,它们必须通过形态才能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形态学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ß。
更新日期:2024-1-17 浏览量:18790 点赞量:5007

谢忝宋陶瓷艺术作品赏析

谢忝宋 1942年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又名谢梅,号天心或寸身言天心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2002年荣获美国美联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学位。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4985 点赞量:22738

胡贤华陶瓷艺术作品赏析

胡贤华1985年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1999年到瓷都景德镇从师学习陶瓷绘画艺术至今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陶瓷美术师胡梁军1973年生。
更新日期:2024-11-26 浏览量:143768 点赞量:3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