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学术会

2009年11月20日到23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与会学者一百余人,提交论文110篇.会议围绕回顾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三十年及纪念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展开.

本次大会学术讨论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十年回顾和总结

今年是改革开放31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黄金时期的30年,为此,本此研讨会将30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回顾、总结、反思作为主题.南开大学卢盛江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意识、当代意识、理论意识、文学史意识和审美意识、学术史意识和学科意识五个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华中师大黄念然剖析了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三种基本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广西师大张利群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献学研究构成了学科三足鼎立的支柱力量,从学术史、研究史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回顾和反思整体研究外,具体问题的回顾和总结有:华南农业大学孙宗美探讨了老子文艺思想研究30年,香港城市大学张万民评介了海外学者近三十年来对于“赋,比、兴”的研究,香港浸会大学李凤琼对近30年来刘勰的文学史观为题的研究作出全面的评述,香港城市大学张楣楣评析近20年大陆论诗诗研究,济南大学刘磊述评了“以文为诗”30年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欧明俊对词学范畴研究进行了回顾.

还有学者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湖北民族学院柳倩月认为创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史可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聊城大学樊宝英提倡建立“中国古代规范化诗学”.

二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自1996年来一直为学界关注,本次会议也如此.与前相比,本次会议更多落实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如何转换和建设上面,既有整体思路、方法的思考,也有具体细微的操作技巧的探讨.

四川大学曹顺庆主张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认为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四个步骤并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上海社科院陈伯海认为中国诗学以“诗言志”为肇端,构建了“意一象一言”系统,揭示出中国诗学的逻辑结构及其内蕴的生命论主旨.返本以求开新,是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辽宁大学徐可超认为重建文学批评学科可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辽宁大学高楠探讨了文论续根与文论传统的当下形态.山东师大周渡从跨文化整合与创新的视角讨论了中国特色文论发展建设途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祁志祥以精心筛选的文论重要范畴、命题为纽结,按观念论、创作论、方法论顺序来结撰了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四川师大马正平认为根据当作学界的实践经验可总结出一种全球化语境下对中西传统理论进行视界融合的当代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型.

比较有趣的是,在众多学者讨论“西方文论中国化”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之时,上海艺术研究所周锡山提出用中国文学理论评论和研究西方文艺名著,认为这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新方向.

三 中国古代文论名家名著个案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名著和名家一向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会议对此有较为集中的探讨.

安徽大学顾祖钊探讨了《周易》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倡用文化诗学眼光和人类文化学的一般结论来确定《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地位.西北大学邱晓认为研究《庄子》的“技术活”有助于建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艺术人类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玖青讨论了《焦氏易林》的《诗》说.湖北民族学院张金梅比较了“《春秋》五例”与“赋比兴”的异同.华东师大归青就《文心雕龙养气》“率志委和”的理解与王元化先生进行商榷.扬州大学杨贵环分析了魏晋六朝时期对曹植诗文的批评.河南教育学院范富安讨论了“齐气”中表现的曹丕对徐斡的态度.上海师大曹旭认为研究钟嵘与沈约关系可清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所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厦门大学胡旭探讨了《南齐书文学传论》三体渊源.商丘师范学院杨鉴生探讨王弼“得意忘言”观.华东师大彭国忠讨论了《乐记》对宋代词学批评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张晶、刘洁探讨了论诗诗的形成和特征.暨南大学邓乔彬析论了郭魔《词品》的主要观点和作用.武汉大学陈水云对明代陈名夏的八股文批评进行了评述.郑州大学高小慧探讨了杨慎对明代文学的批评.中国矿业大学王青、彭师敏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首都师大张敏杰探讨了黄宗羲诗学中的内圣之境.陕西师大段宗社分析了叶燮《原诗》的诗法论.华东理工大学傅蓉蓉分析了晚清四大家词论.中山大学何诗海评议了章学诚“文体备于战国”说.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认为赵翼的诗歌放在唐人之中也不逊色,而其诗论更是值得重视.吉林大学沈文凡、张德恒认为有必要对《人间词话》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并由此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云南大学刘炜分析了马一浮的诗教观.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学者的新见:四川师大王小盾阐述了刘勰的乐府观,从而回答了“乐府”的定义、古代音乐批评之标准、辞与乐的关系等三个乐府研究的基本问题.四川大学周裕锴对《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做出新论,纠正学界长期以来对严羽诗学旨趣的误解.

四、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和命题研究

该次讨论既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整体特点的探讨,又有对个别具体范畴、命题的分析.

对文论范畴和命题做出整体思考者如重庆师大杨星映认为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元范畴.中山大学吴承学认为在中国古代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理论与现象的选择中,表现出一种传统的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反映出中国人对于诗歌与诗人的集体记忆与理解.

具体范畴和命题研究的如:四川师大李天道认为中国诗学对“兴”与“兴会”域构成的推崇与道家哲人的“道”与“道法自然”的构成论影响分不开,熊良智对战国楚简的出土与先秦时代“情”与“志”进行了再思考,华东师大赵厚均对“文学”与“文章”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内江师院邓国军探讨了“意象”的特质,漳州师院蔡阿聪辨析了六朝“文笔”概念,兰州大学张馨心、庆振轩平议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和欧阳修“诗穷而后工”两个命题,河南大学王宏林探讨了格调论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内涵,中山大学陈玉强分析了清代文论“奇”范畴.

五、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中西文论比较

中国阐释学的问题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三峡大学 邓新华探讨了中国解释学研究30年及创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西华师大杨红旗认为应该立足于以意逆志诠释学创建中国现代诠释学.兰州大学刘顺认为徐复观“追体验”并不足以成为“突释学循环的中国解释学”的经典案例.“中国解释学.的构建依然缺乏深入的反思.清华大学张海明讨论了古代文论研究的“先见”与“后见”,认为如何认识、处理古代文论中的“先见”与“后见”,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

在方法的具体研究方面,扬州大学古风分析了“以锦喻文”现象与中国文学审美批评之间的关系,赣南师范学院吴中胜以杜甫为例,分析经典名家名著个案批评史的建构,四川大学刘文勇认为历史学对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的挑战.

比较文论研究方面,华东师大杨煮从评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对锺嵘《诗品》在韩国历史上的流传状况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四川师大曹万生讨论了“兴”对“象征”的比附与转化,暨南大学刘绍瑾评王文生《中国美学史》,认为海外华人学者带给我们一种“他者”的眼光和“异”的冲击.武汉大学李建中分析了宇文所安“娱思”批评文体对中国文论研究的启示.

六 中国文化、思想与文论之关系

本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对中国文论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的研究,从中可见学者学术兴趣和研究重心的转移. 南京大学周欣展探讨了大文学观的树立及其哲学基础.乐山师院陈晓春认为“本原性节律”仍然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题,由此带来了在创作方面的特殊原则及审美趣味上的独特趋向.华东师大胡晓明研究了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试图以此论述凝聚整合有关知识系统,弥补前修之所未明,分析其中的文化政治深意,其《文体、读者与思想:读(文选>札记》,以《文选》中的文章为分析个案,析论文学中庄老话语的种种类型.

具体探讨中国古代文论与传统思想关系的有:四川师大李凯讨论了司马相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指出其文艺思想中包含了明显且明确的儒家意识,司马相如文艺思想不仅不与儒家文艺思想大相径庭,而且很明显体现出儒家文艺思想的特点.刘朝谦讨论了经学时代文艺理论的基本框架,认为经学时代四种理论形态中赋体文艺理论才是真正的文学理论.刘敏分析了道教人生如梦思想的审美内蕴.张骏(羽军)分析了谢灵运“去饰取素”说与隐逸文化之间的关系.广西大学滕福海讨论了魏晋清谈的美学意义.西华大学王庆分析了“言志”与“缘情”观念的消长,认为二者是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大学张朝富认为曹魏文论发生的动因与影响是策应政治与引领文变.傅其林认为应从文本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杜诗可以视为儒家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困境的隐喻.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探讨了山谷诗法与佛禅之关系.广东民族学院阮国华评价陈献章的心学和文学思想,认为明代士人之悟自岭南始.兰州大学魏宏远讨论了王世贞“即心即佛”思想及与“阳明禅”之关系.


此外,古代文论文献的研究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是重点,安庆师院叶当前、安徽师大李平分析了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文献学价值,韩国西原大学黄周认为敦煌本《文心雕》需要更仔细的检讨,内蒙古师大石海光元分析了元明清三代之《文心雕龙》序跋文,上海大学梁临川对钟嵘《诗品》原貌进行了考索.安徽师大甘松、丁放探讨了明代词选的编选特点与词学意义,吉林大学王汝梅回顾了30年来《梅》评点本的整理与出版,常熟理工学院孟伟探讨了清人所编骈文选本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为缅怀和纪念杨明照先生,会议举办了杨明照先生藏书捐赠仪式,四川大学陈应鸾回忆了杨先生对其影响以及他增补《刘子校注》的工作,张志烈朗读了所撰写的《杨明照先生墓志铭》,首都师范大学陶礼天回忆了目睹杨明照先生读《文心雕龙》的情形.

与会老一辈学者皮朝纲、郭豫适、陈伯海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治学经历及希望.四川师大皮朝纲先生认为古代文论研究大有希望.华东师大郭豫适先生强调论文要写得精炼,注意“真”、“新”、“文”,做学问要认真,克服干扰,化理论为德性.上海社科院陈伯海先生介绍了如何进行学术创新.

会议期间,学者们参观了巴蜀文化重要遗迹――成都金沙遗址,领略了古老巴蜀文化的神奇魅力,感受了大震之后依然美丽的成都.经学会理事会确定,下次年会将于2011年在吉林大学召开.

(李 凯 王万洪 整理)

类似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侧记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于2014年7月11日-1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届年会提交发言的论文ć。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989 点赞量:9091

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

2012年12月10日至12日,“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第12届年会”暨“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更新日期:2024-9-28 浏览量:121876 点赞量:2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