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中西民歌艺术特征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它所反映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遥远时代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其对社会的认识功能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及的.民歌有其很强的地域特性,由此形成了我国灿烂的传统音乐文化.赣中西地区的民歌具有其独特的流传生存环境和艺术表现特色,是江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赣中西地区民歌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民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本地区民歌风格多样,有宜春“评话”、高安“道情”、樟树“号子”等.本文就赣中西民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做专门论述.

一、风格多样的赣中西民歌

宜春评话是深受宜春人民所喜爱的一个传统曲种.宜春评话改变了评话只讲不唱的形式,说唱兼有、偏重于唱,最早流传于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乡、万载、铜鼓境内.宜春评话作为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艺,是隋唐说唱文学发展成元、明、清的鼓调中派生出来的,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长期以来经过许许多多民间艺人的创作、加工和教习,逐渐形成了具有宜春地方独特风格的曲艺流派.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说唱形式.它源于民间艺乞,艺乞手敲渔鼓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后由民间艺人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高安道情的基本调式为“太平调”.“太平调”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曲,其旋律凄凄哀怨,扣人心弦.

号子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是人们劳动实践的直接产物.有拉磙、撑船、榨油等多种劳动号子.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也有较自由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音乐节奏和劳动节奏相结合,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它一领众和,其节奏特征是:开唱时节拍自由,起提示作用,后众唱、领唱上板,有时节奏慢而有力,有时速度加快,视领唱者的节奏速度而定.

山歌主要流行于赣中西的边远山区.这里土客籍杂居,语音跳跃,声调跌宕.音调铿锵明快,淳厚粗犷,有较强的即兴性.山歌的旋法主要是“6-1-2”三音列的上行与下行,句末音自由延长.歌曲为四句体上下二乐句曲式或五句体变化二乐句曲式.大部分为羽、微调.

小调是赣中西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流行较广.有的小调与全省或邻近省、市、县流行的小调大体相同.但由于方言的差异,有些小调在旋法、结构、调式方面均有所不同.万载、宜春地处湘赣交界,有些小调带有浓厚的湖南色彩.如《洗菜心》《张三当布》等.小调的特点为旋律优美,节奏灵活多变.曲体结构大多数为二乐句、四乐句居多,也有变化体多乐句曲式.调式以宫、商、徵、羽调式居多,也有少量运用角调式的.

灯歌是要灯时所唱的民歌.由于灯彩表演载歌载舞,因此,灯歌中的刨腔、帮腔和伴奏手法,为花灯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常见的灯歌有《打戒箍》《一盏花灯一盏光》《放风筝》等.它的节奏鲜明,旋法特点是围绕调式主音和句落音徊旋.如《一盏花灯一盏光》3,4、2,4拍交替的节奏很具灯彩的音乐特色.

风俗歌是赣中西民间婚丧喜事、敬神祭祖等乡俗活动中的专用歌曲.如《送恭贺女》、丧事中做醮时道士唱的《怀胎难》、打春锣时所唱的《春锣调》等.大多数风俗歌是由小调和灯歌衍变而成,此类民歌像山歌一样最具民间古朴风格.

中西地区的万载、萍乡曾是湘鄂赣苏维埃所在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了一批革命历史民歌,如《革命道路要认清》《妇女革命歌》等.这些民歌大多数是当时以流行的健康小调填上新词,为宣传革命精神、打击敌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山歌、小调、灯歌等民歌之外,赣中西地区民歌还有田歌、儿歌、摇儿歌等.总之,现实生活中有某种生产或生活方式需要歌唱,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体裁来满足这种需求.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

二、赣中西民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赣中西民歌的音乐特征

赣中西民歌的音乐强调委婉、节奏简洁.歌曲的调式多为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徵调式、羽调式运用较多,角调式运用较少.赣中西民歌中的插秧歌有时会用假声演唱.其音色朦胧中透亮,颇具韵味.节拍多为2,4拍或2,4与3,4混合拍.

旋律:赣中西民歌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进行多采用三音列旋律或四、五度的跳迈旋律,也有六度、七度、八度以上跳进旋律,但一般进行呈波浪式,大跳较少,如果有,也是为了表达特殊情感的需要.对仗的歌词往往在加上衬词之后使曲调成为非工整型.一些山歌多加入装饰性的倚音和滑音,演唱时节奏自由、高亢嘹亮,注重抒情效果.高安道情在演唱时用打击乐配一定节奏敲打进行说唱,歌词题材多为传本故事和民间传说.

节奏:赣中西民歌在节奏上简洁、明快,多采用简单平稳的均分节奏,有时加入一些后十六、附点及切分节奏,很少使用复杂的节奏.

调式:赣中西民歌多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以羽调式、微调式为主,有时使用变化音从而形成特殊色彩,其中徵调式的歌曲较多.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角调式运用较少用.

(二)赣中西民歌的语言特征

赣中西民歌形式多样,语言独具风格.受地域文化影响,赣中西民歌语言以赣语系和客家语占大部分.赣中西地区来说,绝大部分是赣语系,客家语主要是万载、铜鼓等地使用.因地理、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等原因,一些毗邻地区受到湘语的影响,例如铜鼓部分地区就带有湘语音调.

1、浓厚的方言土语.如:“呷呷”(鸡蛋)、“毛间”(看见)、“匡”(推)、“咋及”(怎么了)、“嘎哇”(他说)、“咭”(吃)、“咭咯饭么”(吃了饭吗)等都是赣中西地区的土语,这些地方土语的使用使民歌具有其独特的诙谐情调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2、特色鲜明的衬词.赣中西民歌的山歌、号子、情歌等歌词中大多数都有衬词,这些衬词增加了歌词内容的情趣、丰富了歌曲旋律的韵味.如:“哇”、“嘞”、“啊”、“呀”、“哟”、“哪个”、“咯”、“哎”、“哎罗嗬”等,这些虚词没有实际语义.在唱腔中加入呼唤词、呼唤句是赣中西民歌的一个特色.例如开头用“嘿――”、“哎――”,中间加入“我咯哥呀”、“我咯妹呀”等;曲尾用“哎哟喂”、“哪嗬咿嗬”等结束.

(三)赣中西民歌的地域特征

赣中西地区包含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宜春市袁州区、萍乡等地,地处江西的西陲,与湖南交界,为一狭长地带,历来多有人往长沙经商求学,加之湘军人驻,煤矿开采,近代交通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而古朴的民间文化,民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广为传唱的民间文化之一.至今在赣中西的万载、奉新等地,只要深入到云雾环绕的山里,在田坝、在村宅、在林中,都可感受到民歌那悠扬、婉转、质朴的风格,并受到心灵的感染.它以淳朴的思想内容、多变的语言形式、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赣中西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类似论文

民歌艺术特征

摘 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劳动人民的生活。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3802 点赞量:32107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摘 要 :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晚,但在艺术精湛的程度上却毫不逊色 大足县境内有七十多处。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2404 点赞量:28780

儿童舞蹈的艺术特征创编

摘 要:儿童舞蹈的特点选材广泛、富有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结构严谨、富有兴趣,语言简洁,富有内涵 选材与主题、构思与设计。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2177 点赞量:30343

中西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

摘 要自从人类有政治活动以来,政治技术作为君王统治国家的工具不断的被运用着,政治艺术也正是在这样。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19085 点赞量: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