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艺术课堂的审美氛围

摘 要 :艺术课堂是要让聆听者接受到艺术的知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对艺术的热爱,对创作的冲动和对审美的渴求.由于艺术课堂传播内容的特殊性,于传者与受者两方而言,一个整体的、延续的、和谐的课堂中的传与受、述与评、思与感的气氛的集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称之为审美氛围.

关 键 词 :艺术课堂 审美氛围 艺术传播

由于艺术课堂传播内容的特殊性,于传者与受者两方而言,一个整体的、延续的、和谐的课堂中的传与受、述与评、思与感的气氛的集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称之为审美氛围.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沟通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以及与共同关注的文本内容会构成一定的意义组合,对于这种组合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场、环境、氛围.

对“场”这一概念的阐释,有吴凌云用语文课堂做例子将其定义为一种审美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当下的师生与历史的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会、同构共振的最佳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时空.”①倾向于用关系论和过程论去“构建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为主客观统一的一种阐释,审美场概念既是外在的美和美场的复合建构,又是内在的主体审美场的复合建构,倾向于整一性,强调创生性,重视陶冶性,关注层级性.由于只观照了语文课堂中占绝大部分的语言文本,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概念参考而并不完全绝对依赖其蕴含来建构思维体系.


也有用“氛围”区去解释“场”的,封孝伦说:“审美场是一种氛围,是日常生活中弥漫着的有社会时代特色的情感、情绪的浓雾或小雨,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大气候等这种情绪氛围是特定时代审美活动的土壤和温床,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只是特定审美活动的驱动素和染色体.”②吴凌云认为这一说法不适于界定概念,并且无法全部蕴含教学审美活动所依存的所有关系脉络的总和.唐力权认为氛围这一定义只看到了外在的审美场,而忽视了作为创作本体的功能性整体,即内在的审美场.③

笔者认为,氛围这一概念的个别适用性必须有如下条件作为前提:第一,有特定符号系统的运动,第二,有特定审美创造的集合的在场,第三,有具有针对性的鉴赏效果的出现.艺术课堂中的“氛围”可以更为着重强调包含有审美心理活动和情感作用.参与者应主动加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控制力,以免使作为建构美和鉴赏美之主体的人沦为被氛围单向作用的对象.而且,信息环境是艺术课堂审美氛围的内容基础,心理环境(包括教师心理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是其存在发展及变化的动力.

于艺术信息的传播而言,由作为传者的教师于自觉与不自觉中分类制作的一系列包括视觉场、听觉场、触觉场、嗅觉场、味觉场、直觉场在内的感知场会相互结合,综合演变并最终升华为审美场,进而完善课堂美学体系,建构从认知到反馈的公共审美空间.

一、创建艺术课堂审美氛围的样式

1.讲述

为大多数传统意义上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传播的主动性上是倾向于教师的.在讲述模式中,教师不光可以运用自身的声音信号去构建听者的感知空间,同时还可以争取多种创建及加工信息的方式,围绕听者去建设既定的审美时空,在这一过程之前,较简单机械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教师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逐步地进行表述;而相对较高层次的氛围营造活动应是针对传播和审美目的而提前进行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并获取认知经验,进而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观点、态度等有了美学层面上的理解和综合映像,才能对听者美的接受起到引起质变催化作用.

2.启发

相对以教师作为信息搜集、加工、传播主体的讲述模式,启发模式增加了作为听者的学生发挥能动性的线程,进而可以将反馈信息及效果信息加入到教师组织、讲述的后续进程中.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与教师转换传播的相对主导位置,并且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积极、高密度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已具有较深的相关公共议题的理论基础,较全面的知识积累及较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此模式中教与学的相对位置有了对调,但教师对于公共议题的引入、提示、导向、总结等行为依然会起到关键作用.

3.互动

理想状况下,互动模式要求教与学的双方均充分发挥能动性,加深积极获得、积极过滤加工、积极传播的参与程度,整个传播过程只有统一的共同公共议题,并无绝对的意见领袖和态度中心群落,因而每个独立的传播主体均可作为信息中转的节点.这种模式对课堂前的准备工作要求极高,对前期教学效果同样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大胆尝试,要求教师适当引导,但不要强势灌输.对于定理性质的学术结论,教师依然要通过诱发思考和对意识发展的控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加以验证和记忆.

二、艺术课堂审美氛围的形成层次

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去有意使审美氛围初始化,由于课堂信息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客体是学生,因此根据课堂内容在受众意识中所存在的深刻程度,可将艺术课堂审美氛围形成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

1.完成了彼此的传播过程,但受众没有实现个体主动的接收行为,没有实现感知,也没有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和记忆.

2.完成了传播过程,受众对信息实现了了解并有感知,相关艺术信息会存有印象并形成记忆.但受众并无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仅限于感知、联想和想象阶段,并不触及情感.

3.完成了传播过程,也确认了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并最终实现了认知的升华,受众在课堂氛围里达到了对所学内容的主客体统一的感悟,情感受到了撼动,感性认识与主题理性分析交相辉映,构建了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课堂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美的建构也就有别于其他门类的课堂.这里只是初步探析一下其构成、形成及传播的大体过程.将艺术课堂审美氛围的各个环节搞清楚,有利于授课的进步,也有利于传播方和接受方的进步.

注释:

[1]吴凌云,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概念初探,柳州师专学报,2009.8

[2]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嘉昌,郑家栋,毛怡红.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类似论文

艺术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塑造

摘 要 :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产物 艺术在社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创造出。
更新日期:2024-6-1 浏览量:13353 点赞量:4333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2-28 浏览量:157364 点赞量:33741

艺术教育的审美实践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教育,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使美术教育更加的规范化 教师把艺术。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5321 点赞量:22577

初中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而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8708 点赞量:5254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摘 要】自古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者、文人以及艺术家都对美丑有比较客观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6659 点赞量:12699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587 点赞量:2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