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讽刺与隐喻艺术

摘 要:《长恨歌》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融注其中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讽喻元素,把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给我们的欣赏与学习提供了诸多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关 键 词 :长恨歌 讽刺 隐喻 艺术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历程中,唐代白居易的姊妹篇《长恨歌》、《琵琶行》堪称精妙绝伦,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完美统一.这两篇诗歌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以反映历史和爱情为内容的《长恨歌》.作者巧妙的构思、精道的选材、高超的语言运用、还有融注其中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讽喻元素,把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给我们的欣赏与学习提供了诸多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长恨歌》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波澜,除了作者采用叙事诗这个在那时可谓独一无二的艺术载体,用独特视觉反映了厚重的历史事实以外,更重要的我认为则应该归之于作者采用了丰富的诗歌艺术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由盛及衰,社会价值观扭曲,朝廷腐败,人民生活忧愁困苦的强烈不满之情.作者强烈的抒彩掩盖在风花雪月的故事和高超的隐喻表现手法之中,犹如水中放盐,棉里藏针.由此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批判效果,警世效果.

首先,借男女爱情,写兴亡之慨,这便是匠心独具之处.作者没有选取凡人、凡事、凡情,独独选了当世的“汉皇”(即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的,并且用开篇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宕开一笔,似乎在写久远之事,紧接着笔锋一转直写唐杨所谓的爱情,作者用了大篇的夸张,极力铺陈杨玉环的美艳和唐玄宗的纵欲无度,朝政废弛的种种表现.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唐杨爱情的奢侈,缠绵悱恻,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两个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一个是“重色思倾国”,一个是回眸一笑“六宫粉黛无颜色”,笔端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诗人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讽刺评判之意.

其次,作者以唐杨为红线,演绎了一个哀婉凄切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景、叙事、状物无处不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抒彩,尤其是唐玄宗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军心动摇,马嵬坡“六军不发”,杨贵妃命丧黄泉,唐玄宗爱莫能助,达到了叙事诗的.至于后边写唐玄宗归来的境遇,纯粹是作者用浪漫抒情、调侃的笔调为这段旷世之爱进行总结,讽刺的意味相当浓厚.

再次,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后半部分,用了相当的笔墨,写到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凄清孤独生活、梦境及遁入虚幻妄想的精神状态,与《长恨歌》前半部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活反差和艺术反差,把唐玄宗晚年的孤独寂寞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而且,由于作者前期的铺垫丝丝入扣,此时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把巨大的、跳荡的意象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善用隐喻是白居易诗歌艺术的一大特色.全诗通篇似乎在说爱情:爱的企盼、爱的浓烈、爱的誓愿、爱的结果,但无处不在说事论人.即使到了诗歌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仍以爱的议论作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叙事诗的特征.其实全篇贯穿着借古喻今,借爱喻理,借事喻情,借大喻小的生命生活哲理,作者寓强烈的批判精神于诗篇之中.隐喻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意象,更加深了诗歌艺术臻于完美,其美刺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用讽刺的笔触叙事、状物是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白居易继承和发扬光大了这个传统,并且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他的诗作《轻肥》等篇什,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喻色彩并为后人所称道.其实细细品来,《长恨歌》里无不流露着作者对荒淫误国者的强烈义愤,与其直白地加以批评,不如艺术地加以劝谏,这也是中国自从有了“诗三百”以后,传统知识分子所取的共同的政治态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唯其如此,我们才更加应该深刻体味作者散布在诗的行间里的情感寄托,把握诗歌,尤其是叙事诗的情感脉搏,领略叙事诗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和诗歌欣赏过程中,人们总是偏重于沉浸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意境当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了解中国诗歌“曲达其意”的写作动机和宗旨,就难于全面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蕴,正像“红楼梦”只所以自问世以来,就有许多未解之谜,正是因为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基因――曲达其意,意余于像的缘故.《长恨歌》究竟“长恨”什么,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真挚爱情的毁灭,我们更应该在通读诗篇,体味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深层考察唐玄宗与杨贵妃所谓忠贞爱情的背后潜藏的巨大社会因素,各种复杂因素的集合,导演了这样一场如泣如歌,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悲剧.而悲剧之所以产生,不能不启发读者深思,按照悲剧理论的说法,他们的悲剧属于典型的社会悲剧,其中他们两个特殊身份的爱情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受害者,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注定了他们不能完美的爱情归宿,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给我们的,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简介:徐慧芳(1965-),女,陕西富平人,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研究方向:基础语文,职称: 讲师,学历:大学本科.

类似论文

评《长恨歌》的两个译文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评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两个译文,主要从以下三。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8724 点赞量:15372

《苍蝇》中生命的哲学艺术特色

提要:短篇小说《苍蝇》,1923年刊载于日本的《文艺春秋》杂志,是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在日本“新感觉派。
更新日期:2024-9-23 浏览量:119773 点赞量:26078

《围城》的讽刺艺术

摘 要:讽刺是《围城》的显著特征,文章结合作品的实际,对其中的讽刺艺术进行了探讨分析,其。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4368 点赞量:22424

《星期六》中的医学隐喻

摘 要:本文基于医学对文学的观照,分析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中的医患冲突,认为其背。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4762 点赞量:10508

《微积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 :《微积分》的教学这一活动要进行得有声有色,要讲求艺术,因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打动人,更能使。
更新日期:2024-5-14 浏览量:69203 点赞量:15719

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纲要》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向全体幼儿意味着关注和尊重每个幼儿。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5241 点赞量: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