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同情”理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文章摘 要 】

随着各类综合性院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分析具体工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本文旨在结合亚当.斯密“同情”(sympathy)理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做分析,分别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概念、内涵、实践意义出发,在总结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学概念入手从师德建设、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具体探讨其发展路径.

【关 键 词 】

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情”理论;亚当.斯密

本文所论述的艺术类学生,包括报考艺术类院校以及普通院校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开始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技能,这种有别于普通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影响了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模式,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相应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结合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分析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探讨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1.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内涵

1.1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概念

本文所论述的“同情”(sympathy),不是字面意思上所理解的悲悯、怜悯等含义,而是指“同情或同情感(sympathy)一词,虽然原义也许是相同的,不过,现在如果用来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情感同感共鸣,或对它产生相同的情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不恰当之处.”[1]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第一节开篇就将同情定义为一种不管人类有多自私,但是人性中显然还具备的一种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等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

1.2 “同情”理论的实践意义

亚当.斯密所论述的“同情”是基于一种天性的原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于集体,在集体中,他人的幸福、不幸通过“同情”影响我们,而我们的“同情感”又反作用于我们的价值观,从而对我们所依赖的集体产生影响.

1.2.1 “同情”促使我们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亚当.斯密的“同情”是指的一种情感同感共鸣,“我们所以看到悲伤或喜悦的表情,心里头便多少会兴起类似的情绪,是因为那些表情通常会让我们笼统地联想到,有某种好运或厄运已经降临在出现这些表情的那个人身上;而且在这些情感方面,此一笼统的联想足以对我们的心情感受造成些许的影响.”[2]这种看到他人的悲伤或喜悦对旁观者所造成的情感影响,促使个人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从而关心他人的实际境遇,了解引起情感变化的实际原因.

1.2.2 “同情”对评价他人行为是否合宜的影响

由于“同情”是一种旁观者设身处地对当事人处境的一种联想,但是旁观者由于不是真的身处那种悲伤或快乐的情景,所以旁观者能够运用自身的理智判断自己的感觉,这是与当事人所经历的情感有所差异的情感共鸣.一方面,当事人的情感和旁观者的情感一致时,对旁观者来说,当事人的感情是显得正当的,另一方面,如果旁观者不能理解当事人的情感以及行为,那么,当事人的行为与情感就是不相称的.由此可见评价他人的行为是否合宜依赖于“同情”的产生,而旁观者的生活背景、文化、价值观对“同情”又有必然的影响,同时,旁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当事人原始情感产生的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1.2.3 “同情”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意识的提高,追求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并结合国家政策、文化背景对思想品德建设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亚当.斯密阐述“同情”理论是一种天性的原理,它影响了旁观者对他人行为是否合宜的评价,“同情”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同时他人行为以及原始情感产生的原因、旁观者的文化背景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2.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现状

艺术生主要分成两个类别:第一、美术类;第二、演艺类(表演、播音主持、舞蹈、音乐、戏曲等等),该类学生占到高考考生的6-8%左右.目前许多综合性院校也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学习方法、习惯与普通专业学生不同,其思想状况也呈现新的特点.

2.1 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

2.1.1 自我意识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差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造性.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培养模式与普通高中学生产生差别,艺术类学生由于加强专业方面练习培养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艺术生较普通学生在文化课上花的功夫要少,甚至存在高考前文化课突击的现象,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课的忽视,在大学期间,对文化课程产生抵制情绪,偏重强调对艺术类课程的兴趣.

2.1.2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意识较薄弱

艺术类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并培养了较强的独立意识,艺术强调灵感以及独创性,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重点也是强调其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对于硬性的规定,艺术类学生普遍不重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容易引起这类学生对约束的反感.艺术类学生在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时也体现了其偏好性,对于感兴趣的活动都踊跃参加,对于理论性、技术性的活动兴趣不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现此类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也有荣誉感,只是对于纪律约束意识比较淡薄,在动员时要讲究方法. 2.1.3对事物充满好奇,但缺乏理性判断能力

艺术类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就是不断创新,并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艺术类学生高中阶段,由于专业学习需要,已经开始接触社会,通过写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等机会,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涉世不深,并且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文化基础较弱、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受社会上负面因素影响.

2.2 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3]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有别于普通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2.2.1艺术类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阻力较大

针对艺术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还是按照国家高校学生工作采用的通过行政手段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但是由于艺术类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学生容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注重专业方向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有部分专业的班级只有个别同学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对于文化课也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开展理论教育、结合文化课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容易导致师生间的隔阂,甚至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目前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局限于常规的行政手段管理,没有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相关联,而从艺术类学生专业课学习上来看,专业课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力有待加强,需要从艺术生自身特点以及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2.2.2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管理方式陈旧

针对艺术类学生开设公共课程时,并没有结合这类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而统一安排、管理.公共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影响的过程,如果艺术类学生不适应这类公共课程的管理模式,将影响对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仅在这类公共课程的教学管理上,包括平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目前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多以老师的口吻向学生讲理论道理,由于老师与学生在专业上、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老师不能理解学生的思维将会加深师生隔阂,产生负面效果.

3.运用“同情”理论于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艺术类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特别是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由于他们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容易使他们产生与别的专业的学生形成对比从而产生被孤立的感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突破需要结合“同情”理论.

3.1 加强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艺术类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类学生情感敏感度高,容易缺乏理智判断,根据“同情”理论,“当我们依此方式评论任何情感和引发它的原因是否相称时,我们几乎不可能有其他什么规则或规范足资依凭,除了我们自身与之相对应的情感.”[4]大学期间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艺术类学生如果仅凭自身的情感、思维方式去判断社会现象,很容易受情绪化影响,对事物的判断有失偏颇,而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智地认识社会、人生,从而树立切合自身情况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完善自身.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教育模式,每个人“同情”的依据也相差甚远,而为了使学生理智地看待问题,必须重视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引导,避免过于情绪化而带来的个人主义以及处事的偏激方式.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需要创新,只有认识到对艺术类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才能不断创新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3.2 平等对话,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这种合理的自我意识是他们保持独立、不断创造好作品的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应当认识到这点,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当自然女神为社会造人的时候,她赋予他一种根本的愿望,使他想要取悦他的同胞,并且赋予他一种根本的憎恶感,使他讨厌触怒他的同胞.她教他要在他们赞许他的时候觉得快乐,并且要在他们责备他的时候觉得痛苦.她使他们的赞许本身成为最讨好他与最令他觉得愉快的事情,并且使他们的谴责本身成为最令他伤心难过与最惹他嫌恶的事情.”[5]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果旁观者不能理解当事人的情感以及行为,那么,当事人的行为与情感就是不相称的,为了能够达到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引导效果,我认为作为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老师,应当理解学生的同时,学会赞许学生,哪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有不按预期效果出现的不理想效果,老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朋友或懂得欣赏他们的人的角度去劝导,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3.3 加强教师培训,创新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说教等形式,这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模式存在差异,在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当注重学生参与、互动以及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等形式.对于从事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应当对学生所学相关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合理地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规划方案,与专业课老师建立联系,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意见.艺术类体呈现出具有创新精神、思想相对独立的特点,辅导员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融合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热情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相关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克服狭隘的个人主义,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外依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3.4 注重师德建设,实现情感引导

根据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那些品行为我们所赞许的人,我们心里自然怀有的那种喜爱与钦佩的感觉,必然使我们倾向希望我们自己也变成是那种愉快的感觉的对象,希望我们自己也和我们最喜爱与钦佩的那些人一样的和蔼可亲与令人钦佩.好胜仿效的心理,即热切希望我们自己胜过别人的心理,根本的来源就在于我们对他人的卓越感到钦佩.”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触任课老师就是与辅导员老师交流,老师的品德修养将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艺术类学生情感细腻,善于模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老师自身出发用完善的人格去启发学生,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是关键.


随着各类综合性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日益突显,研究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运用“同情”理论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并探讨其创新点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只有肯定了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这种特点不断走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才能提高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著,谢宗林译. 《道德情操论》[M].编译出版社,2008.7.

[2]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

[3]沈尚武,袁岳.《亚当.斯密的和谐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3期.

[4]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耿学刚.《艺术类学生特点及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第7卷第2期 2012年2月.

【作者简介】

黄开洁(1987.4—)女 汉族 籍贯:四川会理;供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类似论文

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摘 要 】本文总结了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办学主要特点和艺术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概括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成为综合性大学。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5514 点赞量:5594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 要】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特殊作用,艺术类学生作为当代学生独特。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7199 点赞量:5344

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技校学生属于青年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其各方面素。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5242 点赞量:4654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对今天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观念教导的重要措施,对大学生树立优良的世界观念。
更新日期:2024-4-22 浏览量:59352 点赞量:14155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
更新日期:2024-7-14 浏览量:96116 点赞量:2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