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2023年第2期

常回家看看有多难?

2011年,开年头件大事当属“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草案).尽孝一事从只是道德提倡、政府鼓励,变为用法律来强行约束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尽孝.草案出台当日便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唱好唱衰者,均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如果道德无力,就让律法发力

文/童克震

道德的力量对于“孝道儿女”力量强大,对于不孝儿女就显得疲软无力.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统领赡养行为,以前虽有刚性的法律培养新时代的尽孝习惯,满足老人的亲情诉求和心理健康,但在细节上并无规定.众所周知,笑口常开是老人延年益寿的“秘方”,一次亲情看望能给老人带来满怀的希望和长久的心灵快慰、自豪,那种心灵慰藉和亲情熨帖是任何物资都替代不了的.知晓这些“秘方”的儿女并不在少数,但仅靠道德层面的鞭策难以让“知道”变为实际行动.

于是新法有了更细节化的规定,让老人享受的法律权利更丰富全面.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走进新时代,是法治精神的升华,虽说带有硬性的强制,唤醒的却是儿女亲情良知,不再坚守给钱给物就是孝敬的误区.在送礼不如送健康的语境下,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带来的亲情满足、精神振奋、幸福健康是不可估量的,谁能不为这种立法叫好呢?

想孝顺的自然会孝顺这话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有人不想孝顺呢?从这条法律,我们是该反思社会、反思教育.但在目前这种社会下,出这么条法律也挺好的.

――上海网民陈立

现在的家庭教育里,最缺乏的就是尊老的美德.把看望老人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当约束养成习惯后,美德自然也会跟着在家庭里复活.

――西安网友“向往神鹰”

回家难,执行更难

文/王石川

回家很难吗?也许不难.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了,从最南到最北,几个小时的飞机就能到达.但真实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其一,子女是不愿意常回家看看,还是不能常回家看看?我们是不折不扣的“飘一代”,父母在老家,子女游荡在城市,面临路途迢迢、假期的现实问题.当被加班、被全勤成为常事,休年假成了奢侈一景时,远在城市的子女怎么才能常回家看看?也许当公司被强制执行带薪休假制,或者城市里的房价降到买得起的地步时.

其二,如何界定“经常”?一个月回家一次是经常,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也是经常,半年回家一次算不算经常?再说,孝顺发自内心,亲情归于自然,表达孝意不能拘泥于形式,当父母和孩子撕破了脸皮求来常见面后,子女即便常回家了,但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又有何意义?

其三,法律该不该过度介入道德范畴?常不常回家,与道德有关,法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能规范公共领域,道德法律化不妥,法律道德化同样不妥.“法律并非万能”,的归,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如果法律过于侵蚀或干涉道德,只会适得其反,最终导致法律不被遵守,削弱了法律的效力.


我们鼓励爱岗敬业,但它往往与尽孝相矛盾.在常见的劳模、英雄报道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已经多久没有回过家”.如果立法尽孝,是不是要对英模“法外开恩”?

――张丽,国企员工

最好的尽孝还是把父母接在身边,这比回家更现实,也更不现实.不说房价,户籍制度和省市间的不同规定,就给看病、福利等方面设置门槛,所以鼓励子女不如完善制度.

――天津网友xiaoxinyiyi

类似论文

健康新知2023年第2期

好消息:孕激素保护神经细胞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孕酮,这种在男性或女性体内自然情况下都会含有的激素能够。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19356 点赞量:5105

征文启事2023年第2期

为迎接《华文文学》创刊25周年,本刊将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学术新人奖”征文活动:1 投稿截止时间&。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6358 点赞量:4483

报答2023年第2期

他跟妻子说:“钱只拿了一半给爸过年 ”“好不容易才回趟老家,还把一半的钱又带回来干什么呢?”妻子。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2524 点赞量:31941

短信2023年第2期

鼎程传媒CEO李平被评为“2011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 2011年12月18日,由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1两岸四地女企。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1661 点赞量:7388

励志二题2023年第2期

互动的力量 人人都说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认为人类的力量有时是渺小的,于是人类之间需要互动 在中。
更新日期:2024-3-19 浏览量:43587 点赞量:10030

溱潼会船2023年第2期

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位于苏北里下河腹地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会处的水乡古镇溱潼,都要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隆重展开全国规模最。
更新日期:2024-11-16 浏览量:141526 点赞量:29911

复苏安妮2023年第2期

[编者按] 在古埃及,法老们为自己及其后妃或亲属留下极度仿真的雕塑及绘画,是因为确信: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死者的形象,。
更新日期:2024-1-3 浏览量:5926 点赞量: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