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角度下《建国大业》的艺术之美

[摘 要] 本文基于美学理论对《建国大业》在艺术上的美和崇高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其在电影艺术元素中的美,如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把握等.该影片主要在人物神似方面的合目的性、简单化情节的叙事必然性和非概念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于艺术美得以较好的表达和实现.通过借助庞杂的事件对感性界限形成冲击,以非理性方式多义叙事,模糊的意旨都使得作品有了崇高的艺术美感.电影从明星阵容到精湛演技,再到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和还原,给人以新颖的历史视觉盛宴.

[关 键 词 ] 美学;《建国大业》;艺术

《建国大业》的电影艺术元素之美

美学大师康德体系中的美被认为是“识别(悟性)概念产生的先行的在场(形象关系)的表现”.康德所认为的“先行的在场”指的是在表象基础上,借助判断力而形成的一种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其实是一种虚幻、主观的结果,而客观的事物并没有美和丑的分别.我们艺术中所认为的美就是这样的一种形象.

(一)人物的神似

所谓的神似,是主观对于现实的一种体现,也是事物从表象到意向的一个深化,它与形似对立.对于神似,苏轼认为“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而苏轼所认为的胸中过人,和康德所认为的美的判断力实际上是如出一辙.康德的形象,所谓的美,就是这样一种内心里表象到意象的东西.在《建国大业》中,许多人物都将神似作为一种原则来塑造,以演技为表达让历史人物得以充分的还原,带给观众期待中的美感.而对于所谓“数星星”的错觉,实质上是一种误解.观众所能感觉到的美感是由人物的“神似”带来的,演员虽然是大家所熟悉的面孔,却并不能消减他们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所带来的历史还原.观众们更多的是认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而并非明星本人.从导演的角度来说,邀请的演员都是有着强大的感悟力和艺术感觉的,就算外形并不太像,却能够将角色的感觉很好表达出来,抓住其内在的神韵和气质.形似只是一种表面性的东西,而神似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能够表达的东西,通过对于原型的判断,基于银幕形象的表达而产生出结合的美感,而成就了其美学范畴.无论是的落魄威严还是蒋经国的满腔抱负无力回天,神似,都在角色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简单化的情节

相比于同等长度的影片,《建国大业》的镜头几乎是其一倍,多达1 500个镜头.然而,这些镜头的分配上却让很多人质疑,有些戏一两个镜头,重点事件也不过七八个镜头.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使得历史事件的表达过于空洞和简单,众多评论家或电影人士对此看法不一.实际上,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很容易理解.单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这种简化过程的做法无疑对于形象和事件表达的具体性有很大影响,然而《建国大业》本身不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多个历史事件的总和,这就决定了这部电影在选择叙事方式的时候,要有更加宏观性的、大历史的眼光,将1945年到1949年中国大地上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做一个概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建国”这个大事件之下,所有的小事件重要性就会降低,对其完整叙述也就没必要了,反而,介绍一下结果,作为影片整体中心事件的推进才是必要的.因为建国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有其必然性,是众多事件推动的结果,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建国大业》正是通过这些事件的串联,形成了整体的美感,这也是符合康德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一特征的.过多单个事件的细节表达反而会破坏这种整体带来的美,故而这种简单化的美让《建国大业》更富魅力.

(三)非概念的形象

从前,我们在表达历史题材时,从人物形象上都习惯于将其脸谱化,这种表面性的肤浅表达让人物没有深度只有概念,也缺乏美感.但是《建国大业》却打破了这个传统,在人物的塑造上进行人性化的挖掘,和不再仅仅是神和鬼的简单划分,从而让“人”有了内涵,更加真实而且质朴,超越了党派属性和政治符号.在这里,人物不再是我们这个时代价值观下的玩偶,而同样考虑了历史事件发生时刻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更加理性的塑造,也让我们欣喜看到了类似蒋经国大义凛然“打虎”,蒋氏父子语重心长谈心这种更加正常、真实的人物特性.《建国大业》让观众更能融入那个年代,更能体会当时社会状况对各个党派后来的发展的推进和影响,对历史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刘烨所扮演的检阅老兵是这种非概念形象美的一个突出而具体的表现.这个人物在表情和语气上,毫不卑微,情意深重,超越了对于领袖的单纯敬仰,而是战友般的情义.革命胜利和战争结束时,也没有作为战争英雄而自豪欣喜,反而表现出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与感怀.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士兵所拥有的正常的情感,是一个历经了同胞之争而幸存的人的正当表现,而不是传统红中典型的胜利者概念下的士兵形象.这样的一个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超越当时历史和阅兵的真实的人性,不负担任何概念,却在我们脑海中久久盘旋着,就是一种美的形象.从这个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实质和人的本质,也看到了美.历史人物通过新的诠释,也重现了新的人格魅力.这种人物塑造方式是新颖的,也是今后历史电影发展的趋势.

《建国大业》的色香味之美

(一)“色”鲜

集结明星来拍政治影片,《建国大业》不是第一个,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尝试,也取得了好的票房和效果.从世界范围来说,美国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都是成功的先例.然而,以172位、集合两岸三地著名演员的大手笔来打造这部影片确实令人惊奇,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期待感和满足感,恨不得一睹为快.而今,是视觉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主旋律的影片来说,如果不从传统说教的方式中走出来是很难做到叫好又叫座的.将传统的呆板和沉重转化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商业片和类型片的表达是符合时展的要求的,好莱坞的经典中,这种手法也屡见不鲜.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蜘蛛侠》等,都是在潜默无声中做了一个价值观的传达,宣扬了积极向上的主旨,也让观众更加容易去接受.这种电影模式无疑是今后历史型电影乃至各类型电影发展的趋势.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通过这样的包装去更好地表达从而影响观众,仿佛太极一样,寓刚于柔,于屈伸之间见力量. 要吸引观众进电影院,作为主流电影,就要保证其可看性.对于韩三平和黄建新等导演来说实在是深谙此道,也才有了《建国大业》这样大手笔集结众明星的国庆献礼片,给观众无论是视觉上、情感上还是心理上都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主旋律被紧紧包裹在“星”色之中,让观众毫不反感.无论是冯巩、葛优还是范伟、王宝强这样的笑星,还是张国立、刘德华、许晴、姜文这样电影界的大腕儿,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演技,或是蜻蜓点水般拨开历史的沉重,或是浓墨重彩表达事件的真相,都在不脱离历史庄重的前提下带给人新意和惊喜,达到了处处珠玑的效果,让这样宏大的历史也能在细微之处引人入胜.虽然在影片公映之前,明星阵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卖点,但是在真正观看了影片之后,观众都会为影片的诚意和演员的水准所打动.特别是明星阵容让许多“80后”和“90后”能够迈出步子走进影院去感受、去获得体验从而对历史和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显然也是导演预期的目标.

(二)“香”醇

在宣传上,明星们的影响力为《建国大业》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但是明星集结并没有让影片沦为“知名面孔联欢会”,也没有让观众在“数星星”中顾此失彼抓不住影片所需要表达的主旨.影片除了注重“色”鲜之外,还有“味”美,准确还原了历史的威严和庄重,演员们的表演也极具本色,完美再现了历史人物的本色,特别神似,让其内在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对于经验丰富的特型演员如唐国强(饰演)、刘劲(饰演周恩来)、叶进(饰演叶剑英)、王伍福(饰演朱德)俨然已是轻车熟路,而扮演蒋经国的陈坤、扮演杜月笙的冯小刚以及扮演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陈道明等其他演员的演绎也是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影片的内容和演员的专业让人忘了他们银幕之外的个人光环,而深刻融入影片之中.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挑选明星时,注意他们的适合性、演技能力而非知名度.

宋庆龄的扮演者许晴在被问及如何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表演时说的好,神态的表达很重要.特别是在上海早晨所见这个情节的表达上,她表示对于对手非常感谢.片中和的扮演者是唐国强和张国立,这样的氛围给她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而对当年当时宋庆龄的状态有了切实的情感体验,表达也更为轻松自然.除了神似,生活化也是该片对历史人物表达的一个亮点.新的时期,在历史人物的表达上如何做到丰满,如何突破传统“高大全”的英雄模式和假丑恶的敌人模式陷入脸谱化都是文学、影视等艺术门类所苦苦探寻的.而将其还原于生活,透过历史的外壳发掘血肉丰满的独立个体,让伟人走向生活,凡人走向舞台,让人物由空瘪变为丰满,给每个人尊重和空间去发挥,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之一.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反往日的人物形象,领导也有醉酒的放纵,伟人也有纯真和喜怒哀乐,他们不再是“神”,而是兼具普通人的情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散发出“香”醇和浓厚的气质,也让男女老少都更加欢迎.

(三)“味”足

“色”艳“香”醇并没有减少影片对于历史的表达.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的历史影片,只是通过叙事角度的合理选择和取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顿大餐中的色香味.以开放的心态、客观的叙述去睿智地看待历史,少了一份爱憎分明和成王败寇的意识形态因素,更加让人感受到浓重的“历史”回望感,从前,对于作品的概述,我们总爱在人物形象上过多过重和过空的塑造,让历史的表达简单了.实际上,历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成败双方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否正义有不同的看待,历史是多滋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建国大业》站在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大度的角度来对历史进行叙述.它着重于呈现历史,而并非塑造人物,着重于历史的原汁原味而并非引导人们去接受某种价值的观点.在对战争胜负的理解上别具新意,能够提出新的命题,引发人的思索.不再是“一群好人打败了一群坏人”,而是“战胜了专制”.对于国民党的部分人物形象,也对其英勇和高超的军事才能给予了肯定,对其某些思想给予了理解.这种解读,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开放、更加理智和客观的一种表现,也为今后历史电影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A].胡经之,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8.

[2] [前苏联]米哈伊尔·罗姆.电影创作津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2).

[4] 王华.影像与国家/民族塑造——从山川风物纪录片与《建国大业》谈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简介] 杨保玉(1974—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与艺术理论.

类似论文

黄建新:《建国大业》制造出了社会话题

四年没担任导演之后,黄建新在《建国大业》中高调回归 黄建新上一次担任导演职务是在《求求你,表扬我》,之后一直在。
更新日期:2024-4-3 浏览量:12938 点赞量:4779

《呼啸山庄》的艺术之美

摘 要 小说《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作品,被后人视为文学瑰宝 近年来,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关注度日益增强,。
更新日期:2024-8-23 浏览量:106392 点赞量:23038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的英译

摘 要 :《小麻雀》是老舍先生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这篇散文中,将小麻雀的一举一动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平实而隽永,情。
更新日期:2024-7-27 浏览量:96050 点赞量:21372

《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
更新日期:2024-7-10 浏览量:92253 点赞量:20090

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乡村爱情》系列剧

摘 要: 新年伊始,《乡村爱情变奏曲》在山东、天津、江苏等各大卫视黄金档上演,借着节日的气氛,又刮起了一股乡村爱。
更新日期:2024-4-1 浏览量:12428 点赞量:4600

《红楼梦》人物艺术特色

摘 要:作为文坛上的一部明清小说,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也掩盖不了它独特的光芒 z。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4861 点赞量:1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