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综述

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却在缓慢下降.体育锻炼作为有效影响手段在中学的应用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揭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关 键 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但影响着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对在校园中学习的中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课这类非升学科目非常忽视,使得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课外时间被诸多补习培训占用,无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当今的中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响似乎仅存于学术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2005年较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虽在形态发育方面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显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明显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辛自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以来持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1].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快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较少.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课程任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更多的考虑了学业方面的因素.具体研究方面如下:

3.1与抑郁、焦虑相关的研究

钱青文发现初中生较少进行有氧运动,学习和娱乐导致的久坐行为却不断增加,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相关密切[7].邱远在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考察中发现,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周炼次数、次炼时间、运动强度和坚持程度对改善男生的抑郁有显著积极影响,喜爱程度和次炼时间对女生有显著作用;在焦虑方面,周炼次数的积极效果最明显[8].

3.2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孙利红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强[9].袁贵勇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预测作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宋锋在调查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家庭形式的体育锻炼上主观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与同伴一起、学校组织、单独一人;印证了中等运动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果[10].

3.3与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

戴丽玲的研究显示,不同锻炼次数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锻炼时间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显著差异[11].欧阳翠云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上;体育锻炼可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变量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产生影响[12].

3.4与整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对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中学生中效果显著,体育锻炼水平高的学生更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更多主观幸福感和更强心理韧性,总体上显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关研究方式,少有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国内鲜有能成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范大学,2011:5-7

[7]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1-4

[9]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43-44

[13]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235-238


[14]蔡赓.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844-846

类似论文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19704 点赞量:26224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网络心理健康

摘 要:因特网正在迅速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更新日期:2024-5-8 浏览量:13385 点赞量:4458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摘 要】据统计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且这种现象每年都有上升趋势 如何调整使大学生以一。
更新日期:2024-8-18 浏览量:107266 点赞量:23658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3101 点赞量:30624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356 点赞量:8771

参加武术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

【摘 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城镇参加武术运动锻炼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更新日期:2024-4-24 浏览量:59606 点赞量: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