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的怪相应该铲除

8月23日的《文学报》发表李德平的博客说,某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召开作品研讨会,邀请各位评论家对自己的作品发表建议.很多参会人员慷慨陈词,发表了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位评论家极不合群,认为这部作品写得不好,存在很多缺点,结果惹来主持人和诗人本人的不满.中午宴请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和这位不识相的评论家坐到一起,怕被归为同类.文学研讨会上的怪现状不止这一幕,还有许多.李德平总结了一下,认为当下文学研讨会呈现6种病象:没看作品,空话多;光说好话,不说缺点;大腕批评家发言多,青年评论人员集体沉默;大刊、名刊垄断话语资源,本地期刊(媒体)无发言权;有独立见解的新鲜观点少,陈腐的客套话语多;创作心态浮躁,名利思想严重.

其实,这6种病象并不止文学研讨会,恐怕是文学评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吧.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的尖锐批评: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碍世情不伤友,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严重丧失公信力、影响力等等.李德平说得好,文学研讨会不止是考量所涉作家和作品,其实也在考量一个评论家的学术修养和学术能力.如果一个文学批评家热衷于在评论别人作品时,总是空话套话或总是说好话不谈缺点,这样的评论对作家无益,对文学评论家自己也没有好处.长此以往,别说批评家的自尊与颜面会受到损伤,就是文学评论本身也会失去公信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纯文学一样,文学评论也日渐衰微.这固然与时代大环境有关,但文学评论与纯文学并不同步发展,文学评论需要有一个和批评无罪的时代氛围.应该说,目前正是这样的时代.那么在相当多媒体都开办有以批评为天职的时评版面或专栏的今天,为什么文学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文学评论缺乏应有的魅力,发自内心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少,而肉麻的吹捧比比皆是.翻阅一下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就会明白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想不越来越小都很难.

文学评论上的痼疾,文学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知道,只是不愿意点破或佯装不知道而已.正如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奖评委、《北京文学》名誉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章德宁所言:在文学批评中卖弄国外理论,严重脱离我国当代文学实际,把作家创作当成阐释自己理论的例子;或无暇关注具体文本,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或不看完作品就瞎吹;甚至搞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这种把戏,当事文学作家不会说出来,当事批评作家不会说出来.当这种文字游戏成为文学评论的潜规则时,文学评论连基本的公信力都没有了,还能有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吗?

在笔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应包含这么几层意思,或为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意义,或分析作品或文学现象的优点与缺陷,或指出作家的努力方向,或指出作家与文学作品如何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否认,文学评论包含有文学表扬的成分,但是文学评论的要旨是以批评为主.而且,笔者以为文学评论的真正魅力是其批评性,而不是表扬或吹捧.因为要使作家不断进步,就需要有文学评论家帮助其找到文学作品的缺点或不足之处,进而写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以吹捧为能事,视作品缺点而不见,甚至颠倒黑白、文过饰非,与掩耳盗铃无异.

目前的纯文学市场衰微,或是时代变化使然,或是作家和读者群的变化使然,但也与不健康的文学评论有关.应该说,正确的文学评论导向作用,有助于纯文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加诸文学评论之上的一切怪相都应该铲除,让文学评论少一些表扬,多一些批评,让文学评论重新焕发出光彩的魅力.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不只是在断送文学评论的前程,更是在断送文学作品的前程.

类似论文

杨光祖的文学评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状态,诸如人情评论、圈子评论、红包评论、学院评论等等,充斥文坛,颇受读。
更新日期:2024-12-4 浏览量:18857 点赞量:4785

英美文学评文章中的隐喻

摘 要:隐喻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领域和学科研究的对象 人们从不同&。
更新日期:2024-2-18 浏览量:32115 点赞量:7979

文学评: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

独立自强中的多元分化段崇轩:我先来个开场白吧 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
更新日期:2024-7-9 浏览量:16140 点赞量:5068

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中的使命

90年代互联网登陆中国后,专业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网络文学创作空前繁盛 虽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兴盛的背后还存&。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6950 点赞量:11386

文学评的惶惑和担当

一当前,文学评论正遭遇一种“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的尴尬:一方面,文学评论的作者和产出,都显示着空。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5677 点赞量:4363